朱家焰
劉蘭芳、單田芳播講的評書,聽者如云,有甚者廢寢忘食,如醉如癡,一個段子聽后,大多能倒背如流,終生難忘。而在歷史教學中,多數(shù)學生感到歷史課呆板乏味,厭學棄學者大有人在。兩種現(xiàn)象,截然不同,這到底是為什么?我針對此問題在此談談看法。
一、課要備得活
備好課,是教好課的關鍵。只有備得活,才能教得活。在備課中必須按照課標規(guī)定的教學目的、要求和授課計劃,深入鉆研教材。因為課標不僅規(guī)定了教學目的、任務和要求,而且規(guī)定和反映了講授的范圍、深度和廣度、難度。因此,“活”應該在課標所規(guī)定的范圍內“活”,在先熟悉課標的基礎上鉆研教材,從而更有目的性。鉆研教材時,要廣泛涉獵,成為一個雜家。因為歷史課本身的知識范圍相當廣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包。知識面狹窄既難以教好,更談不上教“活”。所以備課的過程,不是課本的照抄,也不是課本式參考書上的文字簡單地、機械地變?yōu)檎n堂語言,而是經(jīng)過自己的消化、整理。教師不能被書本束縛,也不能以自己的設想束縛學生。這就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寫出切合實際的教案,這是把歷史課教“活”的基礎。
二、方法要妥當
教師必須有靈活運用多種多樣的切合實際的教學方法的能力。老師面對的對象是人,是活生生的而且是千差萬別的個體,所以具體的教學活動,作為一種精神生產(chǎn)不可能有固定不變的工藝流程和技術規(guī)范。從這個意義上講,教師的勞動是帶有很強的“研究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個體勞動。而教學方法要受教育思想、教學任務和內容的制約,還要因地因人而異??傊鶕?jù)教材的特點,自己對教材的理解和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確定教學方法。有經(jīng)驗的歷史教師,其教學方法是講究在課堂教學上的實用,而不是生搬硬套。課堂有式,但無定式;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實際上,一堂歷史課很難用一種方法進行到底,往往要使用多種方法,只不過有主次,先后之分。
三、學生要了解
教師備課,必須了解教學的主體——學生。所謂了解學生就是了解所任班級學生的各種情況,如學生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和思維活動能力等,了解的程度與教學的效果有密切聯(lián)系。情況清楚了,方法也就有了,教學也就能有的放失,否則教案寫得再好,只是紙上談兵,而難以獲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課堂上,教師所注意的中心,并不是自己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這就是說,要重視了解學生的反饋信息察言觀色,發(fā)現(xiàn)學生在理解過程中的疑難思維活動的障礙,有針對性地控制教學。真正的教學技巧和藝術,在于一旦有必要,教師就要隨機改變自己的授課計劃和方法,自覺及時地調節(jié)深淺、快慢和決定增刪,以求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
四、興趣要激發(fā)
歷史本身就是一門充滿興趣的分科,它如一個廣闊無比的大舞臺,也像一幅精妙絕倫的大畫卷。上下五千年的人類文明史,很似一幕貫通古今的戲劇,形形色色的角色都在進行各自表演。既有“力拔山兮氣蓋世”叱咤風云的好漢英雄,又有不甘壓迫、揭竿而起的農(nóng)民領袖;既有憂國憂民、廉清正直的忠臣良將,又有顯媚逢迎、為虎作倀的亂臣賊子;既有集天下于一統(tǒng)的盛世君主,又有屈膝投降、遺臭萬年的民族敗類。歷史如此生動感人,若教師把它的內容變成干巴巴的說教,那么豈不是教學的失敗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充分重視歷史教材的興趣性、語言的生動性和思維的形象性,要“啟其蒙而引其趣”。例如我在講“禁煙運動”一節(jié)時,為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意對林則徐的青少年時代略加介紹:林則徐四歲入學,七歲習詩。少年時,他教書的父親帶他的學生游鼓山,登山見景,詩興大發(fā),要求學生以“山、?!睘樽诸^作詩,很多學生還在苦思冥想,林則徐則已脫口而出:“海到天邊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睂W生都拍手叫好,他父親也十分驚喜。苦學勤思的林則徐十三歲中秀才,二十歲一試中舉,二十六歲中進士,從小就立下救時濟世的遠大志向。通過講述林則徐的少年苦學成才和立志救時濟世的志向,既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使學生對民族英雄倍增敬慕之情。
五、想象要豐富
歷史教學必須發(fā)揮想象。因為歷史是過去發(fā)生的事情,不能再度重現(xiàn)。那么,如何才能把久遠的歷史往事形象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呢?除用生動的語言講述一些歷史情節(jié)外,還要充分利用課本上的插圖啟發(fā)和豐富學生想象力。愛因斯坦曾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卻概括著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币虼?,我在教學中很重視利用課本上的插圖。例如在“希臘奴隸制經(jīng)濟的繁榮”一節(jié)中,提到希臘有許多奴隸市場時,我利用課本上的插圖講述這是設置在雅典一個海岸上的奴隸市場,左邊遠處是城市,右邊后面是一座豪華的寺廟,在廟前一棵大樹下,正有許多來自各地各種膚色的奴隸在等待出賣,他們都露出痛苦悲憤的神情。圖中左前方站著的是有錢有勢的希臘人,他從奴隸中選中了一個尚未成年的女孩子。一個手拿皮鞭的奴隸販子正在把她拉出來,準備送去給雇主察看,女孩子畏縮不前,她的母親看到自己的孩子將要和她永遠分別,終生淪為奴隸時,不禁心如刀絞,用頭碰著臺子的石板,后面的一個奴隸想安慰她,卻沒有辦法,旁邊一個老漢想說什么,但別人聽不懂他的話,有的奴隸在掩面哭泣。中間一腳戴著鎖鏈的奴隸被安置在大石臺上,身著一件短圍裙,脖子上掛著一小木牌,上面寫著奴隸的姓名、原籍、年歲、品質或優(yōu)點之類。有一位花白胡須的阿拉伯商人想托他身邊的雇主買去,以便從這個體格健壯年輕的奴隸身上撈一大筆錢,因為他年輕力壯,什么都會做,但又怕他逃走,所以鎖上了鏈子,以防萬一。這樣講,把無法再直接觀察到的歷史現(xiàn)象,通過圖像和生動的語言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學生形成系統(tǒng)的連貫的歷史概念,認識這些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屬性,揭示這些屬性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掌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六、反饋要重視
有經(jīng)驗的教師,都十分重視和注意學生的反饋信息,以增強應變能力,總結和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這是把歷史課教“活”的又一重要方面。了解學生反饋信息的方法是多方面的,如在課堂上,我主要通過觀察即察言觀色、課堂提問、檢查作業(yè)、看課堂筆記、課堂小測驗和單元驗收等方法直接獲得學生對課堂教學的反應。在課外,一般通過召開調查會、座談會的方式征求意見或對作業(yè)進行面批,對試卷進行分析等方法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不是目的,而在于通過它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作出相應變動,并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調節(jié)學生的思維活動,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同時,教師不僅要善于獲得學生的反饋信息,增強自己的課堂應變能力,而且要善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反饋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為此,教師不僅要求學生學會,而且要使學生會學,后者比前者更難,也更重要。
總之,歷史教師要進行認真思考,悟出這樣一個道理: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把歷史課講活,提高教育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