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
摘 ? ?要: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一步步深入,以及新課程理念的漸入人心,英語教學已經不能僅僅滿足于教會學生哪些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他們獲得知識的方法。作者從教學實踐出發(fā),以一名一線教師的視角,討論英語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做法。
關鍵詞: 英語教學 ? ?學習習慣 ? ?教學組織
在我們學校的課堂上,相同生源、相同資歷的教師,教學效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撇開其他一些客觀因素不談,經過認真的分析、比較及反復思考后,我認為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造成學習效果出現差距的主要原因。據有關研究的統計,學習成績好的各種因素的比重分別是:學習習慣占30%,興趣占25%,智力占15%,家庭影響占5%,其他占25%。下面我準備結合自己的思考,把在課堂中觀察到的幾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整理出來,作為一個話題,供同行們研討。
一、堅持用英語上英語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
英語課堂是現階段絕大多數學生學習英語最主要的渠道,英語教師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可利用的最好最直接的資源。因此,教師要從第一堂英語課就開始用英語組織課堂教學,持之以恒地訓練學生聽英語指令,鼓勵學生用英語與老師進行互動,也就是說,聽得懂教師發(fā)出的指令,并用英語與教師進行簡單的交流。遇到一些較難的句子,老師結合肢體語言,盡量放慢語速,反復幾遍,甚至板書關鍵詞,直到大部分學生理解為止,慢慢學生就能習慣??梢韵胂螅@絕非一日之功,更需要教師極大的耐心與責任心。至少讓這短短的40分鐘里充滿英語味兒,讓學生有機會沐浴在教師營造的英語氛圍中。只要教師相信學生聽得懂,學生肯定行,當然,這需要教師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和靈巧的英語課堂教學技能。據我了解,目前的英語教師絕大部分是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的,口語應該沒問題,只是心理問題沒辦法克服,因此,堅持用英語上課是英語教師要堅持的一個方向。
二、滲透讀寫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記憶習慣
通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英語能力的增強,這一奮斗目標一直促使著教師們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在反思中積累經驗。于是,許多教師開始有意識地轉向研究如何在有限的40分鐘里,滲透讀寫訓練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在他們的課堂上,出現了很多獨特新穎的做法,確實值得寫出來供同行們參考借鑒。
在一位教師的課上,該老師安排學生聽錄音跟讀對話并圈出生詞后,要求學生在小組內自主交流學習生詞,教師走到學生中間相機糾音,提供個別幫助。然后把那些學生普遍認為較難的詞匯在班上一起學習。如:Which one is more difficult?很多學生就異口同聲地拼讀出該單詞f-a-v-o-r-i-t-e,教師沒有馬上告訴學生正確讀音,而是問:Who can read it?果真有個別學生正確地讀出其發(fā)音,師:Very good!Now read out and write it with me.此時,教師在黑板上的“Wordswall”處板書,學生也默契地舉起右手邊拼讀“f-a-v-o-r-i-t-e”邊跟著教師書空,反復引導學生按音節(jié)拼讀該詞,師生繼續(xù)學習其他生詞。
另一位老師把教學生詞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結合起來,該做法更是讓我記憶猶新。該授課老師把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融入小組評比中,融多種能力的提高為一體,高效地利用了課堂時間。在教學有關“concert”這一主題內容時,為強化學生對幾個重點詞匯的習記效果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師把班級同學分為四個小組進行評比,每組分別以該課時的四個較難的重點詞匯樂器命名,并在黑板的右側畫上各種樂器的簡筆畫以增強形象性,然后逐行畫下一字母寬的下劃線:?搖?搖 ??搖?搖 ? ?。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老師都有意識地引領學生進行小組競賽,任一學生只要按教師的要求完成一項教學任務,師都為其所在小組加一字母,哪一組先加完一個單詞,師又重復地寫一遍這個單詞的,如:g u i t a r,最后老師帶領全班學生一起邊拼讀邊評比出哪一組為勝利組。這樣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基本上就記住這四個生詞的讀寫。
三、留出思考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習慣
“雙基”的核心是思維能力,因而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教師在組織教學時,要盡量多地設計諸如讓學生合作閱讀故事、自學拼讀生詞、做小調查或做小研究等具有合作探究性的教學活動,然后留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教師再有針對性地給學生予方法的引導,這既是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及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又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他們良好自主學習習慣的有效辦法。學生更要通過獲得語言的成就及品賞思考的快樂激發(fā)與維持對英語學習的興趣。這正應了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一句話:“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做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苯虒W有關“concert”這一主題內容時,授課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對話后,布置了一個有一定難度的要求:學生能運用所語言的輸出性任務。對整個故事內容進行學習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設計本班的元旦音樂會節(jié)目表,在小組同學的上臺展示中,足見合作效果真實、有效。
四、提出情景話題,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英語交流習慣
應該說教師堅持用英語上課除了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也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輸入的一條重要途徑。提出情景話題,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語言實踐活動,大膽開口說英語,是英語學習所必須經歷的一條重要輸出途徑。從心理學、生理學角度來看,中學生較之小學生心理障礙和怕羞感增加。如果英語教師能十分注意發(fā)揮“情感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用“師愛”營造輕松、愉悅的課堂氣氛,有效地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克服怕開口說英語的緊張心理,然后,把握住這個培養(yǎng)學生大膽開口講英語的有利條件,充分、合理地利用教材對“說”提供的良好素材,把那些蘊含其中的學生所熟悉的生活內容經過提煉,設計成適宜學生開口又愿意用英語講的一個個話題,那么就能在中學階段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用英語交流的習慣,從而促進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要精心地進行教學組織,進行一定的語言輸入后,充分地利用一切教學媒體(圖片、實物、玩具、幻燈、錄像、簡筆畫等)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開放性話題,讓學生仿佛身置語境,覺得有話可說,然后鼓勵學生運用已學語言知識,展開聯想,從而自發(fā)地開口表達自己的看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說英語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參考文獻:
[1]何周春,龔彥知.少兒英語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5,10.
[2]胡春洞,戴忠信.英語閱讀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