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建輝
摘 ? ?要: 研究性學習與文科綜合(政治)能力測試的關系是目標一致性,特點相近。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這種能力與素質(zhì)是新課改要求的,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關鍵詞: 研究性學習 ? ?文科綜合(政治)能力 ? ?目標一致
研究性學習是中學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理念的更新,學習方式的變革,它改變了過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成為主動學習的探究者,這種學習方式要求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并獲得結論,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文科綜合測試,關注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zhì),重視考查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中政治科尤為突出,很多社會熱點問題、生活化問題的解決是具有探究性的?!把芯啃詫W習與文綜能力測試是一根藤上的兩只‘甜瓜’,‘味道’是相近的”。“讓認真搞課改的學校、讓綜合素質(zhì)高的學生在高考中受益”正是筆者探討研究性學習與文科綜合(政治)能力測試正相關性的寫照。
一、研究性學習與文科綜合(政治)能力測試的目標具有一致性
1.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與要求。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并在研究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的過程通常圍繞一個需要研究解決的實際問題展開,要求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得出結論。就其過程而言,需要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能力,收集、分析資料和得出結論的能力,以及陳述、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學生對某一課題的探究過程及提出對策與思路往往包含多學科綜合能力,這些綜合能力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會得到鍛煉和提升。文綜能力測試突出“能力立意”,重視考查圖表資料的解讀和運用能力,要求學生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和分析社會現(xiàn)象,善于獲取、處理各種信息,具備對各種信息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分析、歸納、評價并獲得結論的綜合思維能力,注重考查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闡釋、評價、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接收新信息和利用新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如2012“廣東文綜”第40題“結合地球環(huán)境和08南方冰雪災害”的哲學考查,有機融合多學科的知識和問題,從而比較全面和有效地考查從不同學科角度及運用各學科知識和技能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2009“江蘇卷”38題(1)問“弘揚三創(chuàng)精神”要求用政治、經(jīng)濟、哲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綜合能力的要求與研究性學習綜合能力的要求是具有一致性的。
2.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合作式學習,它提供了有利于人際溝通與合作的平臺,研究性任務的完成,一般都離不開課題組成員的合作及與課題組外人員(如指導教師、社會力量、研究對象)的溝通和合作。在學習活動中,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集體合作,相互學習、相互彌補、相互借鑒,往往會產(chǎn)生1+1>2的結果,更重要的是使學生養(yǎng)成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的做人態(tài)度,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zhì),學會思考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樹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就學生而言,對任何課題的研究,其間實踐與探索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更需要成員間的溝通、交流與配合,培養(yǎng)堅韌不拔的意志,共同克服研究難題。總之,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質(zhì),從而全面提高綜合素質(zhì)。
文科綜合(政治)測試力求揭示學科知識與當今社會、經(jīng)濟、人文觀念發(fā)展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引導考生將人文社會科學理論運用于實踐,關注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和人文精神。如2012年江蘇試卷第20題引用北大、清華等名校的校訓對人的影響、2010年海南文綜第15題引用兩岸同胞廣泛共鳴的《鄉(xiāng)愁》名句為題干載體。這些文學藝術信息側重人類社會價值、規(guī)范、情感的形成和確立,而且進一步考查綜合人文素養(yǎng),這些人文素質(zhì)的考查與研究性學習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目標也是具有一致性的。
二、研究性學習與文科綜合(政治)能力測試的特點相近
1.綜合性特點。
研究性學習具有明顯的綜合性特征。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往往是圍繞某個專題或課題進行探究的,專題的內(nèi)容是多方面的、綜合性的,問題的探究需要從各角度、各層面思考,這就需要運用政治學科多個模塊的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有利于各模塊知識的融合貫通。文科綜合能力測試模式是:主題——問題——求解。即圍繞某一個主題或幾個相關專題,提供相同的一個背景材料,然后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設計問題,要求分別或綜合運用經(jīng)濟、政治、文化、哲學四個模塊知識解決問題。在這一模式中,問題處于主導地位,知識的運用服從于問題的解決,力求模塊知識的滲透和融合。如2012年江蘇卷第37題不僅是形式上的綜合,更是內(nèi)容上的相互滲透,用北京奧運會作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分析奧運會對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的影響。2011年寧夏文綜卷第38題,也是四個模塊知識的綜合。有些題型甚至是政治、歷史、地理學科的綜合,如更早的2010年全國文綜卷第39、40題,第39題的第5問體現(xiàn)歷史(古都開封)、地理(豐富的旅游資源、第三產(chǎn)業(yè))和政治(第三產(chǎn)業(yè)、市場經(jīng)濟)的綜合,第40題的第5問充分體現(xiàn)了政治和地理的交叉滲透。這種滲透,凸顯了文科綜合的綜合性特征。
2.問題性特點。
問題性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特征。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探究問題的過程,大量的學習內(nèi)容是學生在主動探究中或在指導者的啟發(fā)、幫助下通過自主選擇獲得的。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在研究性學習中,指導者通常不是提供一篇教材,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是呈現(xiàn)一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文科綜和能力測試以現(xiàn)實社會問題為命題立意中心是一個重要特征,常以人類所面臨或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設計專題組合題,考查學生分析、評價、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2010年重慶文綜第38題的就業(yè)問題,考查政府重視就業(yè)的原因、解決就業(yè)的渠道,就是一個典型的研究性問題,2009四川卷第38題的“限塑令”熱點問題。
3.開放性特點。
研究性學習的過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選題,經(jīng)過自主研究得出結論,具有開放性特征。學生選擇的課題內(nèi)容是多種多樣的,可以自然是科學方面的,也可以是人文科學方面的;可以是單學科的,也可以是多學科綜合;可以是偏重社會實踐的,也可以是文獻研究的。即使是同一主題,研究的視角、研究的目標,切入口的選擇、過程的設計、方法手段的運用也有相當大的靈活性,而且研究的結果(答案)不強求唯一性,允許作出多種回答。這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形成研究性學習的開放性特征。近年來高考文科綜和能力測試的開放性特征表現(xiàn)越來越明顯,特別是答案開放性特征尤其突出,有些題目甚至沒有統(tǒng)一的評分標準,學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2011年上海卷34題(2)問“結合材料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議”、2013年寧夏文綜卷第38題第2問“假如讓你制訂方案,首先抓什么環(huán)節(jié)”、2011年江蘇卷土重來7題(3)問“從公民權利與義務角度結合材料擬出演講要點”。它們都是典型的開放性試題,體現(xiàn)了答案內(nèi)容的開放性。
4.相互滲透,相互整合。
一種情形是以熱點問題為紐帶相互聯(lián)系。政治科研究性學習一般以現(xiàn)實問題、熱點問題作為研究主題,文科綜和測試重視以現(xiàn)實問題、熱點問題為立意中心,多以時事熱點為背景材料組織命題,關注社會熱點,聯(lián)系生活實際,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F(xiàn)實問題和熱點問題成為聯(lián)系研究性學習與文科綜合測試的主要橋梁和紐帶,實現(xiàn)內(nèi)容的相互滲透與整合。如2011年高考江蘇卷28題、全國卷24題、寧夏卷14題都以“保持經(jīng)濟又好又快發(fā)展為背景”;2012年北京卷40題、江蘇卷37題、上海卷32題都以“背景奧運”為背景等。另一種情形是文科綜合考試直接出現(xiàn)研究性試題,近年來研究性學習的理念已經(jīng)直接體現(xiàn)在高考文科綜合(政治)的試題中,研究性學習問題已成為高考文綜命題的重要方式。這種命題方式既考查學生在課堂中學到的書本知識,又考查學生在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中所掌握的知識和生活中積累的經(jīng)驗,能體現(xiàn)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如2009年高考江蘇卷“針對廢舊電池的回收和處理問題向政府提建議及設計行動方案”、2012年江蘇卷第37題“感受奧運、參與奧運、做奧運文明使者的綜合探究活動”該題設計三個情景的研究課題讓學生分別從政治生活、經(jīng)濟生活和文化生活進行綜合探究活動,是典型的研究性試題。特別是該題的第(4)問“從公民權利與義務角度結合材料擬出演講要點”最典型。
三、結語
研究性學習與文科綜合(政治)能力測試目標一致、特點相近,具有相關性。研究性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和能力,這種能力與素質(zhì)正是目前高考所要求的,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此,我們必須在政治學科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理念,并把研究性學習作為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向亞英.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04(01).
[2]靳玉樂.探究學習.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