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秀玲
摘 ? ?要: 本文通過探究教學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物及其他教學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和諧思想及實施策略,使教師能夠“教好”,學生能夠“學好”,促進教與學順利進行,旨在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使教學過程中的諸要素能夠和諧發(fā)展,以便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 和諧教學 ? ?要素 ? ?探析
和諧教學是一種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中諸要素之間的和諧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負擔,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fā)展(王敏勤,1998)。教學過程可以看做一個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是由諸多要素共同構成的,要想增強教學效果,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必須按照學生認知特點和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調控課堂教學中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使各要素密切配合、相互協(xié)調,始終處于和諧狀態(tài),最終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本文對教學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物之間的和諧,以及其他要素之間的和諧進行探討,以提高教學質量。
一、人與人的和諧
(一)教師與學生的和諧
“現(xiàn)代教學論特別強調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認為平等、相互尊重與信任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助于發(fā)揮學生聰明才智,有助于師生身心健康”(陳平文,2006)。師生關系是否融洽與和諧,直接關系教學任務能否完成,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影響師生的身心健康,希望教師和學生是學習方面的合作伙伴,希望教師給予學生更多鼓勵、尊重和信任,希望學生給予教師教學動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適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情境,尊重學生差異,充分體現(xiàn)民主性、公平性的特點,以學生全面發(fā)展為目的,激發(fā)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為學生營造積極活躍、充滿生機活力的教學氛圍,為他們提供公平的發(fā)展機會。以此促進師生用心、用情進行對話與交流,彼此之間相互尊重,尊重彼此人格和權利。與此同時,教師要善于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克服學生出現(xiàn)的不良心理現(xiàn)象,營造良好的對話氛圍,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學生與學生的和諧
和諧教學中,學生與學生的關系應該針對問題由“和諧”到“不和諧”,最后在更高層面達到新的“和諧”。也就是說,針對同一個問題,在起初沒有深度探討的前提下,學生沒有意見和分歧的和諧狀態(tài),然而,隨著知識積累及對問題的深思,不同學生會有不同見解,學生之間展開討論,各抒己見,對問題的看法體現(xiàn)暫時不和諧狀態(tài)。最后,在學生激烈討論之后,對同一個問題形成統(tǒng)一看法,達到再次和諧狀態(tài)。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制定富有啟發(fā)性的多層次學習目標,提供非封閉式的可選擇的學習內容。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能力、興趣選擇不同內容進行學習,以實現(xiàn)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學習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為了實現(xiàn)不同層次的學習目標,會出現(xiàn)自主、互助的學習情景,因此有利于引導學習能力相當、興趣相同的學生與學習能力差異大、興趣不同的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學習過中獲得成功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促進個體及集體向更好方向發(fā)展。弱者應該向強者學習,強者應該多幫助弱者,相互合作與交流,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充分發(fā)展。因此,在構建和諧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不能忽略,學生之間應形成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相互激勵、相互競爭的共同發(fā)展局面,對學生學習成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二、人與物的和諧
(一)教師與教學內容的和諧
教師與教學內容的和諧指教師對自己所教的課程有整體把握,對課堂教學內容要了然于胸,而且能恰當、有效地傳遞給學生,做到二者之間的和諧。備課時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在把握教材大綱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生年齡特征、知識基礎、接受能力不同,準確把握教材深度和廣度,適度降低內容難度。講解時要詳略得當、條理清楚、重難點突出、精講精練。
(二)學生與學習內容的和諧
學生與學習內容的和諧,關鍵在于學生應了解熟悉教學內容,然后有所理解與把握,最后對教學內容有思想、有疑問。教學過程中,無論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是通過教師的講授還是在教師指導下自學,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內容掌握知識,提高自己。首先,學生應該把已有知識與新知識聯(lián)結起來,利用已有知識為新知識學習奠定基礎,幫助對新知識的消化理解。其次,學生通過預習對新知識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新知識圖式。最后,在對教學內容整體把握的基礎上,帶著疑問去聽課、去學習、去理解,抓住問題核心,解決問題,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教師與教學策略的和諧
教師必須遵循教學規(guī)律和原則,按一定教學模式或程序授課。教師在講授課程中可以按照備課時預定的思路和教學程度上課,不能漫無邊際地隨談雜談。但這并不代表講授教材內容時,必須按一個模式用同一種方法千篇一律,機械式地照搬,而且教學策略要適合學情,教師根據(jù)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特點,在課堂上適時靈活地變換自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熟練地駕馭課堂,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貼近學生的學習教學手段,將它們有機結合起來,可以調動教師教學積極性,傳授相關知識,也可以培養(yǎng)與鍛煉學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有利于全面完成教學任務。
(四)學生與學習策略的和諧
學生與學習策略之間的和諧,實質是學生對教師應用的教學策略能夠適應,能夠理解,能夠為自己的學習服務。教師在傳授知識時要根據(jù)學生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接受能力、參與程度等特點,設計相應教學策略滿足大多數(shù)人的需要。盡可能采用多層次教學方法,擴大學生課堂參與度。但并不是這樣的教學策略可以使每個學生都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優(yōu)化,因此,學生要根據(jù)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學生要考慮教師怎樣教,然后根據(jù)自己的學習具體情況怎樣學,才能達到理想學習效果。
三、其他因素的和諧
(一)認知與體驗的和諧
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主要是一種接受性間接學習,不等同于機械式學習,要將已有知識結構與新知識聯(lián)系起來,融會貫通,順利將二者銜接融合,變?yōu)橛幸饬x學習,引起原有認知結構的不斷分化與重組。因而,教師組織的教學內容應該條理化、清晰化,變間接的接受性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方便學生認知,使有組織的知識體系長久保存下來。認知是體驗的基礎,體驗是再認知的初始階段。體驗是學生由知識通向智慧的中間階段與思想感悟;體驗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的感悟,是經驗與理論相結合后升華的產物。在這樣的和諧教學中,學生深刻地理解教學主要內容,不斷通過體驗改變原有認知,達到新認知,促進學生學習。
(二)課本知識與課外知識的和諧
教材知識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主線,是學生獲取知識、提高思想、發(fā)展智力的重要渠道;是教師傳授知識的重要憑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指導依據(jù)。課外知識是對教材知識的補充,可以擴展學生知識面,加強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減輕學生負擔,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消化吸收。教材知識與課外知識的和諧,可以變單調的有限知識為結構合理的趣味性知識;可以使知識之間相互貫通,發(fā)揮觸類旁通的作用。教材知識與課外知識的有機結合,可以增強學生對教材的深層次理解,理解越深刻,知識掌握越清晰,所學知識越容易為自己長遠發(fā)展服務,同時教材知識學習與掌握有助于學生課外閱讀,擴大學生學習興趣與愛好。課外知識幫助教材知識的理解內化,教材知識有利于學生對課外知識的理解升華。因此,教師應正確理解教材,準確把握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在有限課堂時間內將教材知識與課外知識有機結合,達到和諧統(tǒng)一。
(三)知識、能力、情感價值目標的和諧
情感態(tài)度目標是評價學生發(fā)展的維度之一,既豐富教學目標體系,又注重人的體驗與社會性功能(劉琳,2009)。知識、能力不僅是課堂教學的出發(fā)點,還是課堂教學的歸宿,情感價值目標是課堂保持生命力的關鍵,三者之間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知識是情感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積累,情感與知識相互作用的結果;情感價值促進知識與能力的發(fā)展,對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升發(fā)揮正向或者負向促進作用,只有這“三維目標”彼此滲透、相互融合、和諧發(fā)展,才能共同促進人的成長與發(fā)展。
教學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物及其他諸要素之間的和諧,可以使教學處于和諧平衡的教學環(huán)境之中,無論是對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是一種樂趣、一種享受,可以順應人的本性,實現(xiàn)教學順利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王敏勤.和諧教學的基本原理[J].山東教育科研,1998(2):18.
[2]陳平文.和諧教學的原理與實施方法[J].教學與管理,2006(3):65.
[3]劉琳.和諧教學的建構[J].研究前言,2009(6):12.
[4]胡吉明,蘇曰蘭,宋光新,孫永強.淺談和諧教學及在人際關系中的作用[J].素質教育,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