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晶晶
身處教育一線的班主任們,常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生,無形中增添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如果把學生比做一把把開天辟地的“劍”,那么,在學生身上出現(xiàn)的那些“行為問題”無疑就是“劍”身上的鐵銹與凹凸點。如若不及時指出并糾正孩子的這些“斑斑點點”,輕則影響學習成績,重則影響孩子樹立健全的人格。
一、“狀況”成因
1.家庭教育不當。
現(xiàn)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又多為“雙獨”的孩子。所謂“雙獨”,是指父母雙方均為獨生子女。在這種家庭出生的孩子常常被百般寵愛,從小就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捧在手心的寶,要什么給什么,從不給他定什么規(guī)矩,使得孩子從小做什么都不懂得規(guī)則,肆意妄為,導致注意力渙散、不集中,課堂上不遵守課堂紀律。因為家庭生活里沒有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就缺少“謙讓”、“關心別人”、“互相幫助”等交往經(jīng)驗,不知道如何與同學友好相處。
2.缺乏自控力。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不善于明辨是非,自控能力比較差。在孩子的世界里,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往往只顧及自己的感受,沖動、任性讓他們忽視自身的行為需要控制。
3.缺少老師的引導。
為維持正常的教學秩序,也為保證其他學生的正常學習生活,忙于教學的我們往往忽略對孩子的行為問題進行刨根究底的分析與教育,只進行空洞的說教,缺少引導教育,沒有對癥下藥,從而導致孩子行為變本加厲,愈演愈烈。
二、教育策略
要把學生鑄成一把把鋒利而耐用的劍,就要用“愛”的磨劍石去打磨。李鎮(zhèn)西老師在《愛心與教育》中寫道:“當一個好老師的最基本的條件是什么?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離開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充滿愛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溫暖人心,才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皭蹪M天下”是我國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他認為:“大家愿把整個的心捧出來獻給小孩子,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改造?!蹦敲唇處熑绾螑?,才能更有效地改造學生,才能更好地磨去“劍”身上的斑斑點點呢?
1.深入了解,用理解引導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人類最大的精神快樂是從關心別人的精神世界、從善于體察他人的不幸中產(chǎn)生,沒有這種感受,就不可能有道德美?!泵總€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與經(jīng)歷,雖然我們常常試著了解每一個孩子,但很多時候都沒有真正理解他們。學生的每一個好或不好的表現(xiàn)背后都有他自己的原因,而教師常常用自己的主觀想法看待孩子的行為、評價學生的做法。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觀察事與物,平時與學生多交流,偶爾來幾個“愛的抱抱”,讓孩子溝通時放下戒心,毫無保留地將想法告知“朋友老師”,從而走進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這有利于我們設身處地地為學生著想。充滿愛的教育,能發(fā)揮教育神奇的力量,震撼學生的心靈,溫暖學生的心靈,從而使學生從內(nèi)心認同老師,接納老師的教誨。
2.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用關愛打動學生。
人若生活在一個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集體中,那么心態(tài)就會更健全,更積極向上。孩子們也一樣,同班同學的認可、理解與接納,有時比老師、家長的教育更有用。有些自我意識強的孩子,不懂得如何與同伴交往,在玩的過程中常常與同伴起沖突,久而久之,班上的學生慢慢對他疏遠。孩子也會有所體會,因為孤單,想著找個伴玩,不管人家愿不愿意,自說自話參與游戲中,即使這樣,其他學生也不愿意讓該學生參與。為引起同伴的注意,該學生便碰碰同伴,打打同學,以滿足自己的交友需求。遇到這種情況,教師要對全班學生進行教育,讓他們接納班中的每一個孩子,讓他們懂得,想得到關愛是每一個人的情感需求。讓這種“挑逗”型的孩子在同學們的理解、包容、關愛、溝通中受到感動,從而影響其行為規(guī)范、思想道德觀念的改變。
3.降低標準,用表揚激勵學生。
《問題學生教育指南》一書中指出:一個人若要沒有受到激勵,僅能發(fā)揮自身能力的10%~30%,若受到正確而充分的激勵,就能發(fā)揮自身能力的80%~90%。事實表明,表揚是有激勵作用的,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變成學生學習的動力。如在課堂上,無意間看到“一刻不?!钡暮⒆佣苏刈瑧皶r在班里加以表揚,通過老師的表揚,樹立該生在同伴中的威信,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正能量。對“行為問題”生的要求,我們可以適當降低標準,在他們身上多找一些真實具體的優(yōu)點加以表揚,讓學生愉快接受,讓他們在享受表揚感的同時,從內(nèi)心產(chǎn)生自己要更優(yōu)秀的想法,這樣“行為問題”生就漸漸開始遠離不良行為。
4.等待轉(zhuǎn)變,用耐心來完善教育。
面對“行為問題”生,教師都會犯同一種錯誤,那就是急躁,一看到某個學生的行為出現(xiàn)問題,心里就直冒火,馬上發(fā)脾氣,而那樣只會事與愿違。聽到或看到學生的不良行為,首先要做的是冷靜,按捺住心中的不快,耐心核實情況、分析原因,然后決定如何教育學生。
“誨人不倦”是教育的耐心,也是教師對學生的愛,要耐心地了解情況,耐心地批評教育學生,耐心地等待學生轉(zhuǎn)變。
5.家校溝通,共建愛的橋梁。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他認為這兩者“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同樣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愛,讓教師和家長走到一起,共同研討對“行為問題”生的教育。教師與家長要密切配合,在教育孩子的觀念上達成共識。教師要主動與家長聯(lián)系,將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實事求是地告知家長,引起家長的重視。同時,我們要向家長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xiàn)等,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生的思想工作。只有家校共同攜手,學校與家庭教育才能更好、更有效地轉(zhuǎn)化學生的“行為問題”。
陶行知先生說過:小孩子的體力與心理都需要適當?shù)臓I養(yǎng)。有了適當?shù)臓I養(yǎng),才能有高度的創(chuàng)造力,因而教育應當充滿愛?!靶袨閱栴}”生需要更多的關注與愛,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渴求并珍惜教師的關愛,師生間的真摯情感有神奇的教育效果。愛是什么?愛是理解,愛是關愛,愛是耐心,愛是溝通,就讓“愛”的魔劍石去打磨出一把把獨特而堅固的“劍”吧。
參考文獻:
[1]關文信.問題學生教育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3.
[2]李進成.不怕學生攪局[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