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冠魁 肖曼 胡愛華 李櫟 蔡望偉
摘 ? ?要: 高校傳統(tǒng)授課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師生間缺乏交互,學生缺少參與。通過作業(yè)、測試和考試進行教學反饋,反饋周期太長,不夠及時。Peer-Instruction教學法采用計算機投票系統(tǒng)組織大班教學,及時了解學習反饋,可有效提高學習成效。把二維碼技術與移動終端手機相結合,老師在PPT上展示二維碼,學生通過手機掃描打開問卷并現(xiàn)場答題,可立刻呈現(xiàn)結果。教師可以根據(jù)答題情況,宏觀把握學生的知識層次與結構,即時對授課內容和重難點進行調整。二維碼技術為高校課堂構建了較好的師生互動平臺,該平臺構建簡單,教師容易掌握,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
關鍵詞: 二維碼 ? ?Peer-Instruction教學法 ? ?課堂互動
高校課堂授課形態(tài)大多是超過100人的大班教學,傳統(tǒng)授課方式“教師講、學生聽”,課堂氣氛沉悶,師生間缺乏交互,學生缺少參與[1]。有經(jīng)驗的教師通過個別提問、察言觀色進行教學反饋。然而,老師點名的方式并不能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以選擇題方式讓學生舉手選擇,有部分學生不舉手或者盲從舉手,達不到檢驗的效果[2]。通過作業(yè)、測試和考試進行教學反饋,反饋周期太長,不夠及時?!渡锘瘜W》課程的知識點密集,信息量大,知識點間交叉聯(lián)系,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強。代謝系統(tǒng)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每種物質代謝均包括合成與降解反應,各種代謝反應間互相交叉,形成一個龐大的網(wǎng)狀系統(tǒng),物質相互轉變的復雜體系[3]。學生在前期學習中沒掌握好,后期課程內容越發(fā)聽不懂、學不會。因此,《生物化學》課程在上課進程中需要更注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知識的掌握情況。
Peer-Instruction教學方法由哈佛大學的物理系教授Eric Mazur于1992年創(chuàng)立,該方法利用計算機投票系統(tǒng)組織大班教學,及時了解學習反饋,多年實施測驗分析證實可以有效提高學習成效[4]。教師利用幻燈片展示問題,學生通過按鍵投票反饋。教師可以通過計算機即時統(tǒng)計出數(shù)據(jù),了解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學生通過數(shù)據(jù)展示及教師講解,及時了解自己對問題回答的正確與否及正確解答思路。通過該系統(tǒng)改變多媒體教室單向的學習環(huán)境,突破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的參與人數(shù)局限和反饋不能及時形成的缺陷,可以形成有效的課堂反饋機制。目前在美國已有許多大學采用此教學方法,包括哈佛大學、西北大學、舊金山州立大學和華盛頓大學等。在國內高校中,課堂互動教學系統(tǒng)仍處于初始引入試用階段,大規(guī)模使用的研究較少。我國臺灣地區(qū)的國立臺灣大學自2011年開始推廣此系統(tǒng);北京大學從2010年開始立項,利用“學生反饋系統(tǒng)”促進課堂教學應用效果研究。然而,Peer-Instruction教學法需要軟硬件的支持。在硬件上要在傳統(tǒng)多媒體教室的基礎上,加入接收端(基站)和表決器終端(投票鍵盤)[5]。在軟件上需要通過計算機快速收集數(shù)據(jù)并進行自動統(tǒng)計分析。對于高校來說,需要的資金投入大,難以負擔。
手機二維碼是把二維碼技術與移動終端手機結合起來,借助手機使用的便利性以充分發(fā)揮二維碼識別技術的優(yōu)越性,其在我國逐漸得到人們的關注[6]。二維碼解碼鏈接上網(wǎng)模式指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顯示相關的URL鏈接,用戶可以點擊這一鏈接,訪問相關網(wǎng)站進行數(shù)據(jù)瀏覽或數(shù)據(jù)下載。二維碼已成為近年來網(wǎng)站推廣的重要手段以搶占手機端。據(jù)調查,95%的大學新生在入校前會購置智能手機用于學習及交流。因此,如何在課堂學習中利用好手機是現(xiàn)代教學工作者們關注的重要問題。
筆者教研室利用問卷網(wǎng)構建課堂即時提問系統(tǒng)。在授課過程中,當老師希望針對某一知識點引導學生討論時,可以圍繞這一知識點設計客觀測試題,錄入問卷網(wǎng),并下載調查問卷的二維碼。當老師進行到課堂互動環(huán)節(jié)時,老師通過PPT展示二維碼,學生則通過手機掃描并打開問卷進行現(xiàn)場答題,投票結果立刻以餅狀圖或柱狀圖的形式顯示出來。教師可以根據(jù)圖表顯示的學生答題情況,進行答題情況分析,宏觀把握學生的知識層次與結構,即時對授課內容和重難點進行調整,從而有利于本節(jié)課開展。
使用及反饋:筆者所在生物化學教研室部分教師使用了這套體系,在課前、課中或者課后與學生互動,并利用這套系統(tǒng)進行學生自主學習的測試。有部分教師在上課前,讓學生利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進行知識測試,課后再進行一次測試,教師可以對比兩次答題情況,以此發(fā)現(xiàn)學生是否經(jīng)過老師的講解掌握授課內容,老師根據(jù)真實的反饋數(shù)據(jù)做出教學效果診斷。部分教師在上課進程中利用問題進行學習引導,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尋找答案。在課程結束前10分鐘結束答題,教師利用圖表化的反饋信息進行知識總結。學生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往往思路清晰,學習效果良好。教師得到足夠的反饋信息,上課效果得到增強。
大部分學生認為利用二維碼授課模式互動性強,能夠得到直觀即時的反饋,調動學生積極性,增強對課程的學習興趣和課堂參與感,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課堂學習效率。
展望:二維碼技術為高校課堂構建了較好的師生互動平臺,該平臺構建簡單,教師容易掌握,可以較好地開展Peer-Instruction教學法。大部分學生表示愿意接受二維碼構建的互動教學模式。學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機,可以利用該技術在大多數(shù)課堂推廣。對于沒有智能手機的學生,教師應把題目展示在PPT上,讓所有學生都能帶著問題學習。應該看到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起到主導作用,充分利用二維碼構建的互動系統(tǒng),從而使互動教學效果最佳化。
參考文獻:
[1]陳艷蓮.高校大班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教育與職業(yè),2011:164-165.
[2]李英.大學優(yōu)秀教師課堂提問的個案研究.新課程,2013.
[3]黃卓烈,黎春怡.生物化學的課程特點及雙語教學方法的探索.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2010:176-176.
[4]張萍,Mazur,E.Peer-Instruction—哈佛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新方法.中國大學教學,2010,8:69-71.
[5]趙郁聰,陳滿儒.雙語教學引入Peer—Instruction教學方法的實踐.中國校外教育,2011:86-86.
[6]姜美蓮,周知宇,鄭晗.手機二維碼應用模式研究.價值工程,2012,31:181-181.
2014年海南醫(yī)學院校級教育科研課題“通過考易題庫的使用推動生物化學課程標準化建設”(HYZ201407)
海南省教育廳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項目Hjsk2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