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虹
摘 要: 在初三數(shù)學復習教學過程中,作業(yè)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以生為本”理念的指導下,如何讓初三作業(yè)中出現(xiàn)的各類問題更有效地回饋給學生,是初三數(shù)學教師面臨的首要任務。作者根據(jù)多年教學實踐,從課前、課中、課后這三個時間維度進行闡述。以期提高中考復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關鍵詞: 初三復習 作業(yè)講評 課前 課中 課后
作業(yè)講評是教學過程中重要卻又容易被忽視的一環(huán)。其根本目標是糾正錯誤、分析得失、鞏固知識、查漏補缺,并讓學生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能幫助學生規(guī)范解題、熟練技巧、開闊思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因此,作業(yè)講評不容忽視,初三復習階段知識點多,各知識點間相互聯(lián)系,所以應該及時講評,以便利用學生剛剛留下的鮮明記憶表象,糾正錯誤,因勢利導地促進他們改進學習方法。
一、課前預測,針對性講評
做好預測分析,盡量準確地獲取信息,這是作業(yè)講評的前期準備工作。在教學中我習慣將學生初中三年作業(yè)中的典型錯誤拍攝下來,比對并歸類建立班級典型錯題集。按不同類型劃分為幾大塊,例如:理解性方面的(如概念類)、記憶性方面的(如法則類)、技能和技巧方面的(如計算類)、思維訓練方面的(如應用題類),等等。針對錯誤率高的習題,找出錯誤的根源,分析原因,預測錯誤的可能性,進行針對性的講評。
同時,還幫助學生按解題的思想方法或者習題涵蓋的知識點等方面進行歸類收集,建立自己個人的特色錯題集,并且在錯題旁注明正確的答案和解題思路,指導學生在復習時有的放矢。
例如在整式運算中,學生在七年級的時候?qū)︻愃迫缦碌恼交啠海?x-1)(2x+1)-(4x+3)(x-6),極容易忽略(4x+3)(x-6)前面的減號,進而出現(xiàn)的錯誤運算為:(2x-1)(2x+1)-(4x+3)(x-6)=4x■-1-4x■-24x+3x-18=-21x-19.
在中考復習中針對這一錯解的預測,我有意識地設置了如下作業(yè):
先化簡,再求值:(2x+3)(2x-3)-4x(x-1)-(x-2)■,其中x=-■.
在講評時讓學生在回顧乘法公式和整式乘法運算的同時,關注這個極容易引起錯誤的負號,從而減少運算的錯誤。
針對錯題集的薄弱知識進行復習,系統(tǒng)、科學地整理知識點和數(shù)學思想方法,把書做到由厚讀薄,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知識。通過不斷糾錯鞏固,實現(xiàn)讓每個學生都做到樂學善思,進而提高復習效率。
二、課中典型展示,集中講評
在批改作業(yè)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留心學生在解題中出現(xiàn)的典型問題,一是記錄學生作業(yè)中的典型錯誤,也就是大部分學生易犯的錯誤。二是記錄學生作業(yè)中獨特(創(chuàng)新)的解題方法,并及時進行反饋。在課中講評作業(yè)的時候,可借助實物投影平臺展示出有問題、有進步及有獨到見解的解題方法,與全體學生共同交流。可以讓學生對有爭議的問題答案和解題過程各抒己見,在爭辯中思辨,達到發(fā)展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目的。同時,挑選一些代表性的習題進行展示,還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解題的關鍵點,尋找解題的突破口。通過習題的展示,也讓更多書寫表達不規(guī)范的學生能夠看到同伴規(guī)范整齊的書寫,起到督促作用,為中考電子閱卷做好充分準備。同時,那些有進步的孩子通過平臺展示自己的習題,也會得到一定的激勵,從而激發(fā)數(shù)學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在這一過程中,應重視知識點、技巧、通法的掌握和數(shù)學思想的掌握,使學生形成書面的理解。
例如:這兩張圖片分別來源于第二次模擬考的電腦閱卷和學生的課后作業(yè)本,正所謂“聽過不如看過”。通過多媒體平臺展示后,學生能夠直觀地看到中考閱卷中不經(jīng)意會犯的板書問題,在推理演繹過程中忽視問題中條件的呈現(xiàn),以及忽視問題的前因后果而導致的失分。如果在平時練習中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避免。因此對平時的練習排版有了前車之鑒后就更科學了,解題也會更注意前因后果的關系。
有選擇性地講解,講學生最需要講的,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則,講了,也當沒講。講評的內(nèi)容有這樣三個方面:一是學生錯誤集中處,二是學生無法自行解決的問題,三是有典型意義的習題。從中可以獲得對某一類題或某一種解題方法的認識。
通過課中作業(yè)講評,不僅要使學生弄清錯誤原因,及時改正錯誤,更重要的是,老師還要把學生中的不同解題方法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最優(yōu)解題方法,使學生的知識水平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解題技能技巧不斷提升。
三、課后錯題再現(xiàn),個別講評
法國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告訴我們:知識需要重復,否則印象太淺,不會在腦中產(chǎn)生記憶效果。
針對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錯誤較多的問題,可以在講評之后改變角度,在接下來的作業(yè)中注重設置類似的習題,達到強化鞏固的作用。同時可以進一步給出一些變式題型,在加強鞏固的同時提高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運用能力,以及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后續(xù)知識的復習環(huán)節(jié)還要注重選擇將新的知識融入舊的知識中,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解決綜合性問題的能力,逐步在其頭腦中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矩形的軸對稱》這一專題復習中,課內(nèi)選取了如下例子:
將矩形ABCD折疊,使點C與點A重合,點C落在E處,折痕為FG,
(1)若∠BAF=20°,則可以求那些角的大???
(2)若AB=6,BC=8,求折痕FG的長?
注意到部分學生矩形折疊中構造的直角三角形還不能得心應手,于是在課后又針對性地布置了如下兩個問題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鞏固。
(1)如圖1,已知矩形紙片ABCD.現(xiàn)將矩形紙片沿EF折疊,使點A與點C重合,連結AE.你能得到哪些結論,并說明理由?
(不再添加其他輔助線).
若給定AB=4,BC=2,則EF的長為多少?
(2)如圖2,折疊矩形ABCD的一邊AD,點D恰好落在BC的邊點F處,已知AB=8cm,BC=10cm,則EC的長為?搖?搖 ?搖?搖.
結果課后批改,個別講評顯示學生對于此類問題有了系統(tǒng)的掌握。
總之,以生為本,在課前、課中、課后作業(yè)合理講評,讓初三學生從繁復的作業(yè)中解脫出來,幫助學生順利地構建有關知識結構,提高復習課的教學效率。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愉悅地學習數(shù)學,使得他們的思維、技能在作業(yè)中不斷得到升華,才能真正實現(xiàn)“低耗高效”的數(shù)學學習,才能使學生在復習階段獲得提高,使復習效果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