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玲
摘 要: 語法教學,實際上是母語語法教學,學生雖然沒有比較熟練地掌握基本語法的理性的知識,但擁有豐富的感性知識,照理,較之外語而言,教學成果要顯著得多,然而學生普遍反映“學起來枯燥、難懂,學了無用”,這個問題不得不引起從事母語教學的語言教學工作者的反思。
關鍵詞: 語法教學 教學目的 教學嘗試 創(chuàng)設語境
目前的小學教育普遍反映語法教學作用不大,主要是語言教學工作者對母語語法教學缺乏正確的認識,把語法課上成語法理論課,在語法教學中形成了一種定勢:“定義—分類—舉例—辨誤”,使小學語法教學存在語法知識太繁,語法能力的教學目標不明確的弊端。怎樣提高小學語文語法教學的效率呢?
一、認清語法教學的目的
語法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組成部分,語法教學的目的必須服從于語文教學的總的教學目的。它應當著眼于提高學生理解、運用和規(guī)范語文的實際能力,提高語言的理解和表達水平。從學生的現狀看,他們掌握的母語往往是某種方言的口頭語言,與規(guī)范化的民族語言有一定距離。再看,漢語的口語和書面語的差距是比較大的,盡管書面語的核心部分與口語是基本一致的,但在書面語中常出現的歐化語法句和文言語法句,則不同于口語,這正是學生掌握語的難點。從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實際能力出發(fā),語文語法課應是實踐課,而不能單純是一門知識課,更不能是一門理論課。
既然是實踐課,教學中就應當側重于讓學生從方言轉化為規(guī)范語,從口頭語轉化為書面語,從不自覺轉化到自覺,轉化到提高書面語表達水平這一重點上。實際上,既然是語言教學,就要教授語言規(guī)范,就不能不教語法;既然要教語法,必要的概念術語還是不能不教的。但是要明確,講這些概念術語是為了在分析實際用例時便于稱說,而不是為了論證這些概念術語。必須把握“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則,只要有一些必要的概念術語和一個語法框架就可以了,總體上宜粗不宜細。譬如講什么上詞,什么是短語,不必詳加論證,只要舉幾個典型例子說明就可以了。只有牢牢地確立提高學生理解、運用的能力這一目標,語法教學才能走出誤區(qū),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語法教學改革的嘗試
學生在生活中已經不自覺地使用母語語法規(guī)律,因而語法教學的任務是使學生初步認識語律,具有一定的認知、理解、組合、評價語言的能力。語言在具體運用中,語法、修辭、邏輯是熔于一爐的。例如,變換句式,是語法的范疇;選用句式,是修辭的范疇;句式變換而引起語義的差別或語義重點的變化,是語言邏輯的范疇。這就需要將分析語言結構與使用語言結構結合起來,把辨析語言結構和辨析語言意義結合起來。必須確定科學的語法應用知識,設計科學的訓練程序,安排可操作的教學過程。
1.根據學生語言能力,確定語法應用知識點。
語法知識,有認知性的,如什么是名詞,什么是短語等;有應用性的,可以在訓練中使應用性知識轉換為能力,如肯定句、否定句的互換,反義詞的運用等。結合學生的語言實際加以訓練,不要過于拘泥于教材,宜適當補充應用性知識。例如教“數量詞”時,數詞分為“確數”“概數”,所配的練習,也是配合上述語法知識的。我們從語法知識運用的角度,根據學生的實情,提出了落實“理解和運用”的要求,具體分解,配置練習。具體分解為知識運用的有四項:
①物量詞和動量詞的語序
②量詞的習慣用法
③倍數和分數表示法
④概數和確數的使用原則
在培養(yǎng)語法能力的過程中,使知識和能力自然結合,真正使語法教學走上了“語用”的軌道。有了這個前提,在教法中設計訓練步驟、方法,使訓練語法能力落到實處。
2.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境,進行動靜結合的語法教學。
所謂語境,一是指語言內部的自身環(huán)境,也就是上下文或前后語;二是指語言的外部環(huán)境,也就是對象、目的、場合等社會環(huán)境。我們要求學生“通順、規(guī)范、連貫、得體”。根據小學生的特點,我們設計了可供操作的教學程序,重點放在“適應語境、變換格式”上。例如,“王老師站在講臺上講課”,可變?yōu)槿N語法結構:
①王老師站在講臺上講課(原句)
②在講臺上講課的是王老師
③王老師講課站在講臺上
這三種結構不同,表達的語義也不同,讓學生知道這些結構各用于怎樣的上下文中,知道根據不同語境對知識結構的選用,就十分必要。我們設置了三種語境,讓學生進行選擇:(橫線部分由學生填寫)
A. ① ,學生坐在下面聽課。
B. ② ,坐在后排聽觀葷課的是李老師和王老師。
C. ③ ,學生聽課坐在座位上。
這些句式的選用,讓學生提高了不同語境有不同的重點、采用不同句式結構的能力。語境的制造,對于消除句子歧義,確定一個語言片斷的確切含義,具有一定功能,能增強學生對語言表述明晰化的能力。如“這個人誰也不相信”,可理解為他不相信任何人,也可以理解為任何人都不相信他,而在一定的語境中,這句話的含義就單一化了。我們設計了這個訓練:
A.這個人誰也不相信,更不用說你、我了。
B.這個人誰也不相信,我們也不要相信他。
總之,“設境”對于學生語法能力的提高來說,不失為一個好方法,而且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興趣盎然,真正感到語言變化的無窮,產生探索語言奧秘的興趣。
3.語法、修辭、邏輯相結合,加強語義的理解和運用。
語法、邏輯解決的是說得對不對的問題,修辭解決的是說得好不好的問題,而這三者在語言理解和運用上是密不可分的。語法教學要落實到“語用”,就不能不將語法、修辭、邏輯熔為一爐,相互溝通。這樣才能讓學生更準確地理解語義,培養(yǎng)能力,達到靈活運用的境界。語法、修辭、邏輯的融合,可以加深學生對語言深層隱含意義的理解。例如《故鄉(xiāng)》中的一段話:“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弊屑毐嫖?,便會發(fā)現“地上的路”的“路”是實指,而“也便成了路”的“路”,既有實指,又有虛指(指希望),具有雙關含義,這就容易挖掘出作者隱含的一層意思:走的人多了,希望就成了路。
總之,只要我們堅持從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出發(fā),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會大大提高,語法能力也得到增強。只要教師側重于培養(yǎng)學生語用能力,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就能夠把語法教學教活、教好、教得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