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國忠
小說以其人物的豐富性、情節(jié)的完整性、環(huán)境的典型性備受閱讀者青睞。學生喜愛小說,但不一定喜歡我們的小說教學,因為長久以來的小說教學貼標簽、程序化的傾向比較嚴重。小說教學該怎樣教才能教出味道呢?筆者以曾執(zhí)教的《我的叔叔于勒》為例,淺談拙見。
【教學現(xiàn)場1】課題導入,展示質疑,同桌交流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說《我的叔叔于勒》。閱讀要學會質疑,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老師收集了同學在預習中提出的部分問題,請以較快的速度瀏覽這些問題,看看哪些也是你存在的疑問,與同桌進行交流,看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
課件出示問題。(問題略)
【現(xiàn)場剖析】
課前已經要求學生預習,預習包括熟悉字詞,要求質疑,要求學生初步分析人物,所以,直接導入的方法,可以干凈利落地快速進入文本。質疑是一種能力,要在閱讀中加以培養(yǎng),預習中質疑是很好的途徑。課堂上教師對學生初始閱讀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收集并展示,一方面是尊重學生的初始閱讀,強化學生質疑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也是發(fā)揮問題導向,讓學生在問題中進入文本閱讀的狀態(tài)。從這一意義上來說,同桌交流盡管時間不長,但更大的意義不在是否把這些問題都解決了,而在喚醒閱讀初始體驗的過程,有了這一閱讀心理做基礎,深入探討才有可能。
【教學現(xiàn)場2】師生合作,交流研討(一)
課件出示:以于勒自己的口吻,講述于勒的人生。
學生準備,交流。
【現(xiàn)場剖析】
傳統(tǒng)教學的復述較多的是情節(jié)的客觀陳述,是概括。這里,我讓學生“以于勒自己的口吻講述人生”,之所以要作細微的變化,改變傳統(tǒng)的梳理于勒人生由“貧——富——貧”的思路,換之以用第一人稱來自述,主要基于這樣的考慮:第一人稱的自述不僅能講清遭遇,更能陳述心跡,而要陳述心跡,必須有細讀文本的習慣,根據(jù)文本提供的語言信息好好琢磨,而琢磨之后于勒的“后悔、無奈、痛苦”更能激起讀者對于勒的同情,更能襯托出兄嫂只認錢不認情的冷酷。同時,這里的自述也為學生理解小說為什么以“我”為敘事視角提供了一個形象的比較。應該說,從于勒身上,我們讀出了他的不幸,讀出了他的悔意,讀出了他的良心,讀出了他的無奈,為理解小說“無限的豐富多彩”提供了一個窗口。
【教學現(xiàn)場3】師生合作,交流研討(二)
課件出示:(1)人不只活在白己的世界里。面對具有濃郁親情血緣關系的于勒,菲利普夫婦陷入了一場情感的大戲,請結合小說具體情節(jié),說說菲利普夫婦是怎樣的人。
(2)對菲利普夫婦的冷酷、金錢至上、毫無親情的表現(xiàn),有人從小說中找到了一些依據(jù),說他們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原諒的,你怎么看?
學生準備,交流。
【現(xiàn)場剖析】
針對菲利普夫婦的兩個問題,前者意在引導學生關注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在具體的描寫中感知人物性格、情感、態(tài)度,在具體描寫中抽象出菲利普夫婦的性格特點,后者則是從較高層面上對人物進行評價。小說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主動走進小說自身所呈現(xiàn)的形象世界,去領略小說所展示的特有的魅力,把準作者所再現(xiàn)的經驗世界與所構筑的精神世界。我通過問題導向,把性格、心理分析作為教學的核心內容,引導學生去感知金錢社會的金錢至上、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從而全面理解莫泊桑悲天憫人的情懷。值得一說的是尊重學生自主解讀不是毫無原則,價值引導正是真正意義上對人格與價值觀的尊重,“生活的艱辛不能成為拋棄親情的理由”這是很必要的一種價值導向,教學中必須很好地把握。而這一切,也無不體現(xiàn)著小說“無限的豐富多彩”。
【教學現(xiàn)場4】師生合作,交流研討(三)
課件出示:“我”是誰?“我”在作品中是怎樣一個人?有什么作用?
學生準備,交流。
【現(xiàn)場剖析】
小說的敘事視角很重要。不同的敘事視角作用是不同的,好的小說一定有精當?shù)臄⑹乱暯?。莫言曾說,他是因為講故事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這個講故事的人就是敘述人?!段业氖迨逵诶铡愤x取“我”作為故事的講述人,也就是以“我”作為敘事視角,是很有用意的。一方面“我”是線索人物,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顯得自然可信;另一方面,寄托了作者的理想,給予了狂熱的金錢社會一一那個可怕的冰冷世界以一絲溫情與暖意,豐富了小說的主題。若瑟夫是作者所構筑的精神世界中一個很重要的寄托,教學中必須重視。小說“無限的豐富多彩”再次得到了體現(xiàn)。
【教學現(xiàn)場5】
師:小說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金錢至上的社會,看到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辛酸與無奈。我們更看到了作者——莫泊桑,一代文豪,面對這個不良的社會,他的內心的期盼與理想,他的悲天憫人的大情懷。我們讀懂了莫泊桑,特別讀出了他作品中“無限的豐富多彩”。
課件出示屠格涅夫、恩格斯、左拉對莫泊桑的評價。
【現(xiàn)場剖析】
作者介紹不是普及文學知識,而是為解讀文本服務;作家作品特點也不是機械地呈現(xiàn),而是在學生具體感知的基礎上出現(xiàn),一切顯得水到渠成、行云流水。教學細節(jié)是需要講究的。
【教學綜思】
小說教學內容的確定應考慮如下因素。
一是學情。《我的叔叔于勒》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被編入九年級(上)。我當時執(zhí)教的是本校八年級學生。對八年級學生而言,剛學過小說《孔乙己》等,小說的三要素、小說的情節(jié)結構、小說塑造人物的方法等基本的文體知識基本上已經能夠說清了,但學生閱讀小說的能力正處在不斷發(fā)展中,學生的感知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評價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礎,但也正處在一個發(fā)展期。在這個發(fā)展期,學生會不大愿意舉手發(fā)言,缺少了語言表達作為中介的思維與判斷會受到消極的影響,所以,怎樣讓處在這一期間的學生繼續(xù)活躍思維,主動思考,并在主動思考中繼續(xù)發(fā)展小說閱讀的能力,是教學中必須考慮的。
二是小說的文體特征。小說教學內容的確定必須固守語文學科本質,又能體現(xiàn)文學作品的特質。在小說三要素中,人物是靈魂,情節(jié)、環(huán)境都是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務的。小說的魅力體現(xiàn)在人物的魅力上,小說的價值是通過人物來體現(xiàn)的。我們通過小說來了解社會,來啟迪人生,來喚醒心靈,其實都是通過小說所塑造的人物來實現(xiàn)的。所以,在小說教學中,要牢牢把握人物形象這條主線,結合具體的描寫,分析人物的命運、態(tài)度、性格,并作出準確的評價。
三是對小說的全面解讀與精準理解。以往,我們解讀《我的叔叔于勒》,已經習慣于給菲利普夫婦貼上“唯利是圖”的標簽,給小說主題貼上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標簽。但當我深入解讀小說之后,我感覺到在菲利普夫婦“唯利是圖”的背后還有許多味道,這些味道正是莫泊桑小說所特有的,也就是在犀利的批判下包含著的對這些小人物辛酸與無奈的真實反映。教學中要把這種味道呈現(xiàn),亦即小說“無限的豐富多彩”。
“怎么教”其實是基于理念而存在的。
課堂是為學生而存在的,葉瀾教授提出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我認為,生命課堂應該是開放的課堂,是重心下移的課堂。開放的課堂中學生的身心是舒展的,學生的體驗是豐富的,學生的思維是主動的、活躍的;重心下移的課堂一定是生本的課堂,是充分尊重學生主體閱讀體驗的課堂。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辟|疑、對話、談話、討論、辯論,對一些重點句、段的朗讀等,都應圍繞一個目標,即“引導學生不斷走進文本,并依據(jù)文本進行分析、評價”。
一句話,小說教學要克服粗線條的貼標簽式教學,必須以真實的文本價值為前提,引發(fā)學生對文本與現(xiàn)實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