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 ?要: 語文的本色是詩意,初中語文教師要深挖文本,美化方法,詩化教學,畫意人生,帶領學生徜徉于充滿詩情畫意的語文大世界,讀一讀優(yōu)美雋永的詩詞佳句,寫一寫心中的所思所想,既求知更陶情。
關鍵詞: 初中語文 ? ?詩情畫意 ? ?教學策略
每個學科都有特色,數(shù)學是有邏輯性,理化生是有知識性,而語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其本色是詩意,靈魂和生命也是詩意。對于初中語文教師而言,有義務和責任引領學生徜徉于廣闊的語文世界,讀一讀優(yōu)美雋永的詩詞佳句,寫一寫心中的所思所想,構建充滿詩情畫意的課堂,讓學生既求知更陶情。
一、深挖文本,美化方法
(一)深挖文本,流淌詩情。
語文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為了使初中生更好地體會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優(yōu)美意境,編者選擇文本時著實下了一番工夫,文本、插圖搭配,現(xiàn)代文、古詩詞相間,古今中外名著引領,以此讓學生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既然文本中充斥著濃濃的詩意畫情,那么教師就要熟知典故,深挖文本,善于發(fā)掘和把握其中的詩意,利用多種途徑讓學生既領略到“陽春白雪”的高貴雅致,又深感于“下里巴人”的恣意暢快;既隨著名著經(jīng)典人物而飽嘗風霜雨雪,又因唐詩宋詞中的或豪邁或婉約或曠達或含蓄的意境而深深震撼。
詩意的文本,綻放著絢爛的華彩。如辛棄疾的《破陣子》一詞,“醉里挑燈看劍”,一“燈”一“劍”,一“挑”一“看”,冠上“醉里”二字,由外在形象的描寫深入詞人的內(nèi)心世界,漫漫長夜,唯有孤燈相伴,醉后借著朦朧的燭光看閑置的寶劍,金戈鐵馬猶在眼前,一轉眼,詩人已是白發(fā)蒼蒼,一系列動作暗含著如此多的深刻寓意。正是有了這樣充滿詩意的文本,學生才能深刻理解詞人的情感,理解他那一聲“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的長嘆。由此可見,只有深挖文本,才能使詩意流淌于學生心間。
(二)美化方法,充斥畫意。
優(yōu)美的古典詩詞,精美的名家名篇,雖然其本身就是“詩中有情,情中有詩”,但是如果教師一味應試化、填鴨式地灌輸知識,那么學生是體會不到其中的意蘊的,更談不上體悟其中的詩情畫意這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因此,教師要美化教學手段,使教學充斥濃濃的畫意。
首先,多利用多媒體,調節(jié)課堂氣氛。比如教學說明文、議論文,內(nèi)容往往比較枯燥,教師可以適當應用多媒體,制作精彩的課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課上多組織活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比如教學詩歌時,可以讓學生扮演多種角色,把詩歌中所表述的場景表演出來,這樣既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詩歌所描寫的內(nèi)容,又能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最后,學校多舉辦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全校范圍內(nèi),可多組織文體活動,比如“蘇軾賞鑒大會”,各班可自選蘇軾的詞,根據(jù)詞的內(nèi)容搞話劇,進行文化交流。這樣學生既熟悉了古詩詞,又陶冶了情操。
二、詩化教學,畫意人生
要讓語文教學充滿詩情畫意,語文教師就要提高人文素養(yǎng)、豐厚人文底蘊,靈活駕馭課堂,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在充滿詩情畫意的語文課堂上縱情涵泳。要做到這一點,教師本身就要充滿詩意畫情。
(一) 詩化教學。
詩意語文在于詩意解讀,在于喚醒詩心。在詩意的課堂中,教師要用一顆詩心,與幾十顆心交流,以情感動情,以詩心蕩滌詩心。文本語言有的清新,有的黑暗,有的淳樸,有的華麗,有的如行云流水,有的反復糾結……每個文本都有個性,個性不同,自然語言風格也不同。所謂詩化教學,即無論文本是怎樣的個性,語言是什么樣的風格,教師要詩意化地解讀它,要認為它美,并發(fā)現(xiàn)美,把美詩意化地傳播出來。教師的語言要富于變化,或激情四射,或暢達舒展,或情深意長,或哀怨纏綿,于課堂上可隨文本縱情大笑,哀傷飲泣,讓不同文體散發(fā)魅力,讓學生感受到語言藝術的美,從而發(fā)展藝術感知能力和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情感是語文課堂的靈魂。詩意語文的美,在于教者自然、動情、深刻,不夸張,不麻木,不膚淺。如若老師感覺不到文本的美,或是嘴上說著美但是表情是麻木的,語言是蒼白無力的,那么怎么說服學生跟著你一起開懷,一起傷感,一起感受文本的詩情畫意呢?
例如教學《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時,我先播放電影《城南舊事》的片斷,冷清的送別場面和纏綿的主題歌一下子就將學生帶入濃濃的藝術氛圍之中,此時我以低沉的語調,輕輕地說:“多情自古傷別離,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送別是古今文人吟唱最多的一個主題。清早的渭城,細雨蒙蒙,驛站青堂瓦舍柳樹青青,王維執(zhí)著一杯酒,滿臉黯然,勸朋友再喝一杯吧,因為出了陽關就難以遇到親人了,也不知何時才能再相遇。雨紛紛,二人也許淚已滿面?!背錆M感情的敘述,早已把學生帶入離別的淡淡的愁緒中,以情感人,詩化教學,自然事半功倍。
(二) 畫意人生。
不讀書,無以教書。教師不僅要研讀教育理論專著,而且要陶冶性情,培養(yǎng)愛好。多讀書,讀好書,只有浸淫于古今中外文化大師建構的精神家園中,心靈才會變得純凈而柔軟,心胸才會變得寬廣而浩瀚;只有陶醉于精神世界的悲歡離合中,才會擁有抵御假惡丑的勇敢和堅毅,才會不滿足于現(xiàn)實,張揚風帆,上下而求索,從而博古通今。
荷爾德林說:“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一些人往往認為教師擁有高超的教學技能、超強的教學能力是最重要的,但其實,除教師這個職業(yè),教師首先是個人。要教書育人,成為優(yōu)秀的受學生崇拜的名師,就要使教學充滿詩情畫意,主要在于教師的個人素質,而愛好是構成素質的相當重要的成分。
所謂畫意人生,并不是說教師要通曉多少門樂器,有多少拿得出手的絕活,至少要有一個愛好,一個可能讓你魂牽夢繞、心心念念的牽掛。你可以不愛閱讀經(jīng)典名著,但是你要懂得讀書的美妙;你可以不擅長樂器,但是你懂得欣賞樂曲的曼妙;你聽不懂周杰倫的R&B,不甚欣賞他永遠都不清晰的口音,但是你要了解他從來都是勸人向善,讓小朋友聽媽媽的話。
欣賞,有時是一種態(tài)度?;〞r間聽聽歌,看看電影,旅旅游,學學跳舞畫畫,也許你的世界就會大不一樣。如果你的整個世界都是教與學,你的人際圈就是同事,你的活動場所就是學校和家,那么,你怎么引導學生開闊心胸、感受美好,更何談打造充滿詩情畫意的課堂,引領學生擁有充滿詩情畫意的人生呢?
詩意,是語文教學的生命之源,缺乏詩意的語文教學,好比一片荒野沒有鮮花與綠草的點綴,了無生機。語文教學需要詩意的灌溉,語文教師需要涵養(yǎng)詩情,這是新課改對我們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汪世強.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初探[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0(25).
[2]高萬祥.語文的詩意[M].蘇州大學出版社,2002(4).
[3]劉青艷.新課程詩意語文教學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