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
摘 要: 新課程改革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而美術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初中學校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就不可忽視,針對我國初中學校美術教育現(xiàn)狀,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意”、“境”、“美”,幫助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加愉悅。
關鍵詞: 初中生 “意” 境” “美” 教學體驗
每個人自出生以來就具有自身的審美能力,如果僅用先天的這種審美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我們后期的感受、體驗和培養(yǎng),才能更深入地理解“美”的事物。初中學校的美術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更要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提升自身氣質形象的同時,提高自身人文素質修養(yǎng)。
一、“意”教學體驗
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意”的教學過程中,更多地注重情感宣泄和表達。通過對“意”的領會,讓學生對每個事物的背景、精神面貌和內(nèi)在特征有一個基本了解,然后通過對事物的繪畫體現(xiàn)其內(nèi)在的“意”。
如教師以“我最熟悉的人”為題,通過面部刻畫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表達一定的情感,可以選擇生活中的“喜”、“怒”、“哀”和“樂”等,還邀請幾名學生模仿“喜”、“怒”、“哀”和“樂”的表情,通過仔細觀察讓學生分析面目五官是如何發(fā)生變化的,通過討論分析總結出人物的表情是通過眉毛、眼睛和嘴巴的變化實現(xiàn)的。這時候有同學會以我的父親作為主題,首先分析父親的臉型是圓臉,然后刻畫五官的表情,表情注重的是笑容,最熟悉的父親和淺淺的笑容,無不表達著孩子對父親的想念,情感的宣泄自然、真實和親切。學生在畫面中刻畫了一個細節(jié),一個殘缺的大門牙,雖然微微的笑容,嘴巴張開并不明顯,但是這個細節(jié)讓作畫者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原來在這個學生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和父親坐公交車,由于自己貪玩和任性,沒有扶好公交椅子把手,汽車在緊急剎車時父親擋在了孩子的前面……
在繪畫中學生盡情地表現(xiàn)著自己最熟悉的人,并且從生活中體驗到人物的美,注重對熟悉的人的情意表達,更深層次理解世界充滿愛,同時讓他們在成長道路上,用心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和體驗美。
二、“境”教學體驗
在美術課堂上教師都希望學生畫畫時能夠進入一定的境界,只有進入一定的境界,才能具有忘我的精神,在畫面中表現(xiàn)那些溫文爾雅的人物、甘暢淋漓的風景和極致可愛的動物等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學生臨摹山水風景畫時,對于畫中的山川、河流和樹木等,既想拉開遠近關系,又想層次分明,更想色彩表現(xiàn)豐富。這樣的想法對于畫家來說輕而易舉,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只注重了這種層理關系是遠遠不夠的,更多地忽視了自己看到祖國大好河川的思想情感表達,這種境界可以眼見為實,也可以通過聯(lián)想進入這種境界,讓學生為祖國的大好河山而贊嘆不已。
師:臨摹不是所謂照搬照抄,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先欣賞這幅作品,通過觀看,想象在那個年代祖國的青山綠水,正如王維《山居秋暝》詩句中形容的那般“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通過這樣的聯(lián)想,讓學生在繪畫中更專注地繪畫,動之以情,情更真切,使得臨摹的作品中流淌出作者的真實情感,那么這樣的美術作品就更真實而美好。
三、“美”的教學體驗
初中美術審美和情意是分不開的,一般初中生在美術課堂上也都自己習作,習作中都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只有作者投入這份情感,感受這份情感,才會理解美術中審美的必要性和意義之所在。
如初中美術課堂上教師會設置一些美術欣賞活動,這時候教師就需要將畫作的作者、時代背景及相關歷史事件講給學生聽,幫助學生感受美和體驗美。而畫家有一定的美術功底,一幅幅優(yōu)美的作品無不揮灑著他們的汗水和心血,作品主題一般都會凝結作者的思想情感,在美術欣賞作品中,典型的名人作品蘊含的美感和審美體驗需要通過某種途徑傳染給欣賞者,激發(fā)學生內(nèi)心情感對審美感知,從而慢慢形成一定的審美能力。陳丹青在講述凡·高的一副小畫《海邊的漁夫》,這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作品中完全看不出人物的面部,漁夫的那種無賴和流浪感就像在描述凡·高本人,從這一副小畫中可以體會到凡·高初期生活的窘迫,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認可他的作品,可就是這樣他還在堅持著鐘愛的繪畫,陳丹青這樣說:“凡·高的作品你說不出來為什么,但是就是喜歡?!币苍S就因為這位憨人天才畫家,在用他畢生的情感在創(chuàng)作繪畫,每一幅作品都成為經(jīng)典。
所以我們在美術欣賞課上通過對名畫作品的解讀,讓學生更深層次地體驗審美,豐富自身的繪畫內(nèi)涵,使得自己在創(chuàng)作時能夠真情實意地表達內(nèi)心情感,通過繪畫方式更好地表現(xiàn)“美”。
總之,初中美術課堂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美、體驗美和創(chuàng)造美,引導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社會,把祖國的大好河山都作為學習美術的大課堂,在這種自然的課堂中,學會宣泄自己的真實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產(chǎn)生熱愛生活、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熱情;描繪壯美祖國山河,祖國的一草一木,培養(yǎng)愛國情操,注重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在欣賞名人的繪畫中,確立遠大的人生目標。
參考文獻:
[1]孫耀.美術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J].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3,06.
[2]馬曉玲.提高初中院校美術教學質量的途徑[J].科技視界,20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