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娟
新課程標準要求在小學階段進行一些簡單的語法教學,小學英語教師如何才能既保證孩子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讓孩子掌握新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語言內部規(guī)則呢?我認為,根據(jù)孩子的天性,在教學中要做到“以人為本、創(chuàng)設較佳的教學情境”,讓小學語法教學生動起來,遵循以下三個教學原則。
1.意義先行的教學原則
在學習語言時,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語言的翻譯上,他們很少注意到語言形式或語言規(guī)則。由于孩子的關注點在語言的翻譯上,如果在開始授課時,教師首先談論語法規(guī)則,勢必導致他們不感興趣。在教學中,我們要利用孩子的天性幫助他們學習語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在教學時,我們首先創(chuàng)設一個特定的教學情境,讓孩子在一個有語言氛圍的情境中理解所教語法項目的意義;然后提供機會讓孩子在較真實的語境中進行交際性活動,運用所學的語法項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會運用的基礎上,教師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語法規(guī)則上,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
2.規(guī)則隱藏的教學原則
由于小學生剛接觸英語語言的學習,處于對一種語言的模仿學習階段,我們在教學中應避免直接談論所學的語法規(guī)則,主要通過情景讓學生體驗語言,通過對語言的交際性運用,引導歸納出正確的語法規(guī)則,對智力還在發(fā)展的孩子來說,采用情景教學的方法更合適,更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不少教師的英語課堂枯燥乏味,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鞏固所學的語法項目時,采用過于機械的練習形式,也可以說采用過多的純語法教學練習,使學生厭倦英語學習,直接抑制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導致課堂教學效率較低。
例如學習一般將來時后,讓學生做大量類似如下的練習:
依照例句改寫句子:
Model:She is dancing now.(tomorrow)
She is going to dance tomorrow.
(1)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類練習只讓孩子重復操練所學的語法項目,并沒有提供機會讓孩子了解應用這個語言點的情景,容易使所學的語言形式與語言的使用語境、意義脫節(jié),不能很好地達到語法教學的最終目的——幫助提高學生語言的交際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歡好玩的東西,過于嚴肅機械的練習不能引起他們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們應盡可能地摒棄直接的、機械的練習,多提供機會讓孩子在有意義的、生動有趣的情景中練習和運用所學新知識。例如,可以利用講故事、做游戲、全身反應法、念兒歌等“間接”的方法,幫助他們鞏固所學語法。在Model中,我們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戲鞏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這個語法知識:
(1)教師拿起粉筆,說:“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讓學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師每次畫一兩筆,讓學生繼續(xù)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們猜對為止。
這樣我們利用這個游戲給孩子們提供較真實的情景使用語言,讓他們在游戲中無意識地訓練所學的語法知識。當然,為了鞏固孩子的語法知識,提高孩子運用語言的準確性,教師要在適當時候使用一些機械化的練習方法。
3.掌握好“度”的教學原則
有些教師認為只有把語法盡可能詳盡地解釋,才能保證孩子運用的正確性,而且往往把孩子犯的語言錯誤歸因于語法(語言點)講解不夠。其實,學英語就像學計算機或學駕駛一樣,太多的理論解釋反而適得其反,最關鍵的是實踐、實踐、再實踐。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發(fā)展,這方面的能力比不上成人,在涉及語法解釋時更應特別注意“度”,講究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教學語法規(guī)則要適時適量,解釋清楚就可以,不要啰唆,費時費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導致孩子糊涂及生厭,學習英語的熱情一落千丈。在小學階段,小學生學習英語在以識記單詞、簡單語句交際教學為主的基礎上穿插了一些簡單的語法知識,在教學每一課前,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明確本節(jié)課需要滲透哪些語法項目,創(chuàng)設怎樣的教學情境,才能使學生輕松地掌握它,易于接受它。因此,我們在教學英語語法時一定要“吃”透教材,把握好度。
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以人為本”的理念,要求教師的教學設計與教學活動都要符合學生的本能與天性。我們要積極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重在實踐的語法教學情境,創(chuàng)造一個人性化的教學環(huán)境,不僅有利于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強化教學效果,還有利于孩子身心、情感的健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