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彬
【摘要】以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在我國一直長盛不衰。《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部電視劇主要介紹1976-1984年,鄧小平在經過三起三落后帶領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歷程。筆者認為,這部電視劇不僅再現(xiàn)了改革開放的艱辛歷程,而且在劇情建構上也很值得借鑒。本文從尊重歷史,實事求是;圓形人物,性格飽滿;雙線敘事,如臨其境三個角度來淺析該部電視劇的劇情建構。
【關鍵詞】電視劇劇情建構
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國家,這使得改革開放以來,以歷史為題材的電視劇長盛不衰。歷史劇的劇情建構,如何在符合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吸引觀眾,是拍攝一部電視劇所面臨的關鍵問題。本文以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為例,淺析歷史題材電視劇如何進行劇情建構。48集電視連續(xù)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是為了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由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和四川省委組織、指導,中央電視臺和北京華影文軒影視文化有限公司等單位聯(lián)合制作。這部電視劇主要介紹1976-1984年,鄧小平在經過三起三落后帶領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歷程。2014年8月8日,該劇在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受到各界的一致好評。筆者認為,這部電視劇不僅再現(xiàn)了改革開放的艱辛歷程,而且在劇情建構上也很值得借鑒。
一、尊重歷史,實事求是
就最近幾年電視劇發(fā)展情況而言,由于受經濟因素的影響,電視劇的總體定位越來越偏向于大眾娛樂消費,仿佛只要收視走紅其他就無關緊要了。在當前各類反映歷史的電視劇的情節(jié)中,嚴格忠于歷史事實的并不多。近幾年來以宮廷權謀為主要內容的“后宮戲”和歷史當中摻雜些許神話成分的“穿越劇”正在盛行,如2011年開播的《步步驚心》和2012年開播的《甄嬛傳》。
大眾文化和后現(xiàn)代思潮在中國的興起以及電視和網絡在中國的普及極大改變了人們的思考方式和行為方式,大眾文化造就的社會環(huán)境使人們的文化消費越來越世俗化和娛樂化,而很多電視劇制作商則主動迎合這種趨勢,加入到這一潮流之中。由于歷史已經遠離了當今中國的社會現(xiàn)實,所以在面對觀眾對于歷史的盲點時,制作商就有了更大的敘事空間,而當利用對于歷史的改編作為生存策略成為一種潮流的時候,歷史將不再是“過去的歷史”而是“當代的歷史”。然而,《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部電視劇沒有迎合大眾娛樂化趨勢,而是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進行人物刻畫。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要實事求是的看待歷史,這就要求我們對于任何歷史事實,都要尊重它發(fā)生的那一歷史階段和文化背景,而不是一味的迎合現(xiàn)今的文化背景。該劇始終堅持唯物史觀,真實的再現(xiàn)了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至1984年國慶閱兵這段歲月里,鄧小平帶領全黨全軍全國人民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向廣大觀眾再現(xiàn)了歷史情節(jié)。全劇呈現(xiàn)了一系列值得回憶的歷史事實:恢復高考制度;召開中國科學大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以及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值得注意的是,在提倡解放思想的今天,該劇中不但出現(xiàn)了一系列對于改革開放中公認的具有正面作用的高層人物,還出現(xiàn)了一些在當代政治史上比較敏感的高層人物。按照傳統(tǒng)的電視劇拍攝思維,為了盡量的回避政治風險和拍攝風險,劇情中都會盡量回避像華國鋒、胡耀邦、趙紫陽這些所謂的中國敏感政治人物。但是,該電視劇本著尊重歷史的精神,懷著自信的政治觀刻畫了這些人物,這無疑是錦上添花的一筆。這同時對于那些熱衷于用歷史來迎合觀眾低俗趣味的制片商來說,也有很好的啟示作用。電視劇絕不是將過去的人物經過包裝,迎合當今社會的評判標準,以滿足當代人們的窺視欲?!稓v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以七八十年代的歷史轉變作為向觀眾呈現(xiàn)的客體,以時代風格作為客體的內容,不僅讓人們學習了歷史,更增加了人們對于歷史的認同感。
二、圓形人物,性格飽滿
“圓形人物”是英國小說家愛德華·摩根·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提出的概念,與此相對的是“扁平人物”?!氨馄饺宋铩笔侵赣脝我恍愿袼茉煨纬傻娜宋?,這種人物的塑造是在單一意念指導下進行的。但是,如果在人物單一性格的基礎上加入新的性格元素,就會使人物性格不斷的趨向于圓形,形成所謂的“圓形人物”。筆者認為,相對于“扁平人物”,電視劇中“圓形人物”的性格更加飽滿,能讓觀眾更好的了解人物性格。回歸到歷史劇中的人物構建,在以往的歷史劇中,制片人往往刻意強調對于典型的塑造,所以會產生很多富有英雄氣概的主人公。塑造典型固然重要,但筆者認為,偉大的人之所以被人歌頌,除了因為他有推動時代發(fā)展的豐功偉績,更因為他在平常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別人尊敬和學習的品格。如果刻意的強調主人公作為領導人物在進行重大決策時所具有的精神品格,難免讓人覺得主人公的人物性格過于單一。再者,觀眾大多數(shù)都是普通人,通過觀看歷史劇不但想要瞻仰偉人的豐功偉績,更想要在領導人身上學習到一些實實在在的品格來指導自己的生活。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這部電視劇充分遵循了“圓形人物”的塑造風格,不但塑造了改革開放中作為領導人的鄧小平,更塑造了一個在生活中作為父親和丈夫的鄧小平。這部電視劇的開篇展示的不是鄧小平作為領導人的形象,而是他作為一個父親,在北京寬街的一處宅院內照料癱瘓在床的大兒子鄧樸方。這一情節(jié)拉近了觀眾與鄧小平之間的距離,不禁讓觀眾對鄧小平這位領導人頓時更加欽佩,原來我們偉大的鄧小平同志在生活當中也是這么值得人們尊敬。在本部電視劇中,面對“文革”后千瘡百孔、百廢待興的中國的鄧小平,更是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領袖精神,一次又一次的做出了促使中國重大變革的決策。這些情節(jié)讓觀眾感受到了性格飽滿的鄧小平。通過對鄧小平日常生活瑣事的再現(xiàn)來發(fā)掘這位領導人身上既平凡又偉大的品格。另外,表現(xiàn)鄧小平在日常時候中與家人相處和在工作中的決策情景,可以充分的增加領導人在普通觀眾心中的“可見性”。在總體的事件勾畫上,這部電視劇“大事不虛,小事不拘”,讓觀眾感受到了鄧小平這位人物的真實性。
三、雙線敘事,如臨其境
“雙線敘事”是指在電視劇中,主人公不只有單一的領導人形象,還有普通的平民形象。一方面,敘述領導人對于國家建設的謀劃,充分塑造領導人形象;另一方面,敘述平民生活的各種變化,讓偉人的精神品質體現(xiàn)在平民的生活變化中。當領導人和平民在劇中相遇時,劇中平民在受到感染的同時,劇外的觀眾也會有身臨其境之感。筆者認為,歷史劇中的領導人在和平民進行互動的時候,同時受到了屏幕內和屏幕外的雙重感知。當領導人說話時,屏幕內平民和屏幕外觀眾的目光將同時聚焦在其身上,同時感知話語的內容和領導人的性格魅力。屏幕外的觀眾在觀看領導人的同時,也會想象屏幕內的平民與自己的相似之處,在這種聯(lián)想之中將自己置于歷史的變遷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觀眾這種感覺的實現(xiàn)需要注意兩點。第一,劇中領導人的塑造。領導人不能始終處于居高臨下的地位,否則,會對屏幕外觀眾產生壓迫感;第二,劇中平民的塑造。平民的塑造要符合生活實際,一個充滿套話和奉承語言的平民會讓觀眾找不到與他的相似性。所以,領導人的人格魅力表面上是被劇中平民感受,但實際上的感受者卻是在不斷產生聯(lián)想的觀眾。電視劇中領導人形象的最終感受者是觀眾,所以只有觀眾產生了感觸才表明人物塑造的成功。
《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不僅設置了以鄧小平為代表的國家領導人形象,還設置了以夏建國、劉金鎖、田源等為代表的普通人形象。電視劇在反映鄧小平等國家領導人進行重大政治斗爭的同時,也不忘介紹夏建國等的遭遇和心理。這些在電視劇中并不是點綴,而是電視劇情景建構至關重要的一環(huán)。劇中的知青返城與恢復高考,農村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科學技術受到重視,這些事件的敘述必須借助這種雙線敘事的手法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出其時代風貌。一方面,這些事件的發(fā)生,是鄧小平等人不斷開拓,打破重重阻力之后才得以實施的;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普通民眾的實際訴求。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夏建國等人在游黃山的時候偶遇鄧小平,并且和鄧小平親切交談,使得兩條敘事的線索重合,劇情在這里達到高潮。筆者認為,要很好的反映時代變遷,采用這種雙線敘事手法是有必要的,如果單單敘述領導人所采取的變革,而不反映普通民眾的訴求,往往會使領導人引導的變革在劇情中沒有現(xiàn)實依據(jù)?!?/p>
參考文獻
①愛德華·摩根·福斯特著,馮濤譯:《小說面面觀》[M].花城出版社,1984:83
②王天帥,《電視歷史劇的真實性與現(xiàn)實性》[J].《電視研究》,2006(11):57
③吳玉杰,《歷史劇創(chuàng)造的人性深度》[J].《遼寧大學學報》,2006(2)
④高力,《家國情懷與平視中的仰視——電視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視角選擇》[J].《中華文化論壇》,2014(9):17
(作者:南京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