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青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是高中《語文》中一篇重要的文言文,是先秦諸子散文的開山之作。對剛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學習這篇課文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文中人物較多,語言古奧難懂,表現的儒家思想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和主張也比較難以理解。因此,如果教學方法不當,就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有可能影響整個高中階段文言文學習。教學中要善于尋找規(guī)律,幫助學生巧妙理解課文,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一、巧記四子的“名”和“字”
課文標題中,四子有的稱呼名,有的稱呼字,還有的是簡稱。而在文中,孔子對四個學生的稱呼各不相同,學生常常將四人的名和字混淆。其實,找到他們的名和字之間的關系,就會很輕松地記住他們的名和字,并不再遺忘。同時,還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古人的名和字本來就是有聯系的,或相同,或相近,或相反;有的名或字是根據這個人的長相起的。
巧記四子的名和字的方法如下:
子路名由字子路名和字的關系:必由之路(成語),“由”——經過。
曾皙名點字皙名和字的關系:推測和長相有關——“皙”,白?!包c”,不妨認為曾皙皮膚很白但有斑點。
冉有名求字子有名和字的關系:有求必應(成語)
公西華名赤字子華名和字的關系:色彩?!俺唷?,紅色?!叭A”,華麗,紅色應當是最華麗的色彩。
以上內容只屬于個人的分析和推測,雖然有的可能缺乏根據,但用來幫助學生記憶課文內容應該有幫助。
二、巧記四子的志向
四子中,除最后出場的曾皙外,其他三人無不表達了自己的治國志向。雖然有的語氣急促,有的語氣緩和;有的當仁不讓,有的謙虛小心。但總體來說,都是有鴻鵠之志的。
子路:主張以勇武治國。
子路非常清楚地看到當時天下諸侯混戰(zhàn)的混亂局面——“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一個中等大小的國家面臨的依然是被大國夾擊、國內又遭饑饉的窘迫情況。所以,盡管子路追隨孔子多年,知道老師以仁愛、禮儀治國的主張,卻依然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治國主張,可見子路的坦誠和孔子民主的教學方法。
冉有:主張以富足治國。
冉有態(tài)度謙虛,表示自己只能勝任一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冉有做事謹小慎微,他看到的主要是當時百姓飽受戰(zhàn)爭和災荒而流離失所、餓殍遍野的殘酷現實,想讓百姓盡快過上安居樂業(yè)的富足生活,進而治理國家。當然,冉有十分清楚老師的主張,所以,又補充一句——“如其禮樂,以俟君子”——他不說自己不打算以禮樂治國,只說自己能力修養(yǎng)有限,稱不上“君子”,真是謙虛得可以,而且話說得比子路更委婉得體。這種回答應該在孔子的預料之中,故孔子未說什么。
公西華:主張以禮樂治國。
據史料記載,公西華當時只有18歲。這個年輕人在自己的老師和學長目前,表現可謂謙虛到了極點——“非曰能之,愿學焉”。而他的回答可能是孔子最愿意聽到的——“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這是一個彬彬有禮的國度,一個諸侯息戰(zhàn)、和睦相處、其樂融融的大同世界。這不正是孔子畢其一生、到處奔波、孜孜以求的理想世界嗎?
曾皙:遠離朝堂,隱逸授徒。
當三位同窗暢談理想時,曾皙正全神貫注地奏瑟,或者說,三位同窗和老師的對話在曾皙的音樂伴奏中進行。他并未直言其理想,先說“異乎三子者之撰”,孔子對曾皙可謂了如指掌,他知道曾皙怕傷害三位同窗,便鼓勵曾皙說:“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皙這才平靜地描繪了一幅風俗純樸、和平寧靜的生活圖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看似與治國無關,實則是以禮治國達到的最高境界。
三、巧記孔子對四子的評價
孔子對四子評價的高低與四子的出場順序正好相反:對最后出場的曾皙“喟然”贊嘆;對18歲的公西華用三個反問句肯定——“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對性情平和的冉有,用兩個反問句肯定——“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而對直率的子路,孔子毫不掩飾自己的態(tài)度,不但當面“哂之”,而且直言不諱地批評“為國以禮,其言不讓”,可見孔子雖然允許弟子們可以各懷治國之志,但他的“規(guī)矩”,即宗旨——“禮”不容違背。這是個人修養(yǎng)、國家治理的中心,也是最終目標。
以上四方面內容可做以下概括:
子路→由(必由之路)→以勇武治國→直率坦誠←夫子“哂之”批評
冉有→求(有求必應)→以富足治國→沉穩(wěn)謙虛←夫子兩次反問肯定
公西華→赤(顏色)→以禮樂治國→謙遜好學←夫子三次反問肯定
曾皙→點(長相)→隱逸授徒→淡薄寧靜←夫子“喟然”“與”之
四、編演話劇巧背課文
《侍坐章》記錄了師徒五人談論的場面,情節(jié)簡單,人物生動,很適合進行話劇改編和演出。學習課文后,讓學生自由組合,試著改編并排演一個小話劇。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加強記憶,激發(fā)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又能鍛煉學生各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