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黃楊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千百年來人們都把孝視為處世做人的基本道德標準??鬃佑醒裕骸疤斓刂?,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焙螢樾??《說文解字》解釋為“善事父母者”,說的就是老人與兒女之間的關系,兒女要盡心奉養(yǎng)和服從父母。
如今隨著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傳統(tǒng)的大家庭結構發(fā)生變化。年輕人普遍工作壓力大,平時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許多年輕人甚至常年不在父母身邊。他們有的會定期給父母寄錢,可卻不愿給父母多打幾個電話;回到家里,寧可睡懶覺也不愿多陪父母說幾句話;即便好不容易和父母坐下來,聊上幾句就很不耐煩。殊不知,讓父母感到孤獨、讓父母為自己操心同樣也是不孝。2012年,全國婦聯(lián)老齡工作協(xié)調辦、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等單位共同發(fā)布新版“二十四孝”行為標準,其中把“仔細聆聽父母的往事”“每周給父母打個電話”“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溝通”,作為兒女對父母盡孝的標準。兒女有條件的如果能?;丶铱纯?,沒有條件的如果能常打電話噓寒問暖、報個平安,那么父母就會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就會心情舒暢,這是再好的物質條件都無法替代的。
常和父母談談心,不光能給父母以心理上的滿足,同樣也能給我們以心靈的慰藉。父母對兒女的愛是無私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當我們遇到困難和疑惑的時候,父母是我們可以毫無保留完全吐露心聲的人;當我們犯錯誤的時候,父母是不加掩飾批評我們和原諒我們的人;當彼此發(fā)生爭執(zhí)的時候,父母是不計前嫌繼續(xù)關心愛護我們的人。不管走到哪里,遇到多大困難,父母永遠是我們心靈的港灣。
常和父母談談心,同樣也是我們成長進步的助推器。父母經(jīng)常絮叨的話,往往是他們幾十年人生經(jīng)歷的總結;父母反復提醒我們注意的問題,往往也是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東西;父母的看法和意見,甚至可能是他們用一生的實踐和教訓得出來的。父母的人生經(jīng)歷是我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認真吸取父母的經(jīng)驗教訓,學習他們身上的優(yōu)點,避免重蹈他們的覆轍,我們前方的道路就會更加順暢。
當然,與父母談心,彼此有些不同意見也是難免的,畢竟時代在變,很多事物和幾十年前已經(jīng)大不一樣了,父母的有些話如今可能并不適用了,但做兒女的絕不能因為同父母意見不一致就與之針鋒相對,因為這樣無利于問題的解決,可能還會傷害父母的感情。正確的做法是,坐下來耐心地與父母擺事實講道理談想法。這樣,不管最終能不能說服父母,至少父母會考慮我們的意見。要知道,不管父母態(tài)度怎樣,說到底都是在為兒女考慮。如此,又有什么問題是不能好好談的呢?
人生很多事都可以等,但唯獨盡孝這件事等不起。常和父母談談心,不需要我們花多少精力,只需要我們放下包袱,拿起電話或者靜心地坐下來就可以了。讓父母時刻感受到來自兒女的溫暖,讓自己生活得更好也讓父母放心,是對父母最大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