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陽
摘 要 提出挖掘?qū)W生前概念和分析源問題特征是類比教學法運用的基礎和前提;拓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是類比教學法運用的最終目標。借用“教室里的學生”所具有的天然特征,例析類比推理法引導學生遷移運用,幫助他們建構(gòu)初中生物學幾個重難點概念。
關鍵詞 類比推理 概念建構(gòu) 源問題 目標問題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類比教學法是指教師運用類比推理法,借助學生已熟悉的內(nèi)容來解釋陌生的現(xiàn)象,幫助學生遷移舊知識建立新概念的一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類比教學不是打個比方舉個例子這么簡單的事。一個知識點“難”在哪里?為什么選用某個對象進行類比?類比教學方法的運用如何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師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用好類比教學法。
1 揭示學生相關前概念,確立類比遷移的目標
一個知識點對于學生造成了“難點”,通常是因為學生已有前概念形成了干擾。因此,教師認清學生的認知實際,找出學生的前概念,這是類比教學法運用的前提。
例如“科學分類法”的教學中,學生的分類經(jīng)驗來源于生活日常用品的分類,他們認為分類就是把物品歸為“食品”“學習用品”……對分類的已有認知,學生停留在平面的、平行的分類標準上,而科學分類法是具有層次性的、套嵌式的等級分類法。類比教學法的運用就是要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分類法是依照從大到小的分類等級單位對物種進行分類定位的”。又如“肺的結(jié)構(gòu)及功能”相關知識,學生認為“肺是容納氣體的地方”,因此,“肺空間越大,肺功能就越好”,類比的運用就應該幫助學生建立認知“肺與氣體的有效接觸面積決定肺的功能”。
2 設計體驗活動,凸顯源問題與目標問題相關特征
源問題指學生已經(jīng)熟悉其特征的某件事物,目標問題指教師要達成的教學目標。在類比教學運用中,不僅選擇的源問題要具備和目標問題的高度契合性,教師還要設計恰當?shù)慕虒W活動,凸顯出它們之間的相似性,才能達到已有特征向新概念遷移的目的,這是類比教學法運用的關鍵。
例如案例二(見“案例呈現(xiàn)”),同座領取相同角色的卡片,不同座學生的卡片角色不同。這個活動設計就是讓學生體驗到“同桌的兩人是一樣的,因此班上的每個角色是以同桌的方式成對存在的”,進而遷移到基因的成對分布特征。又如案例三的“學生觸碰墻壁和桌子后離開教室”這個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氣體不是靜止待在肺里的”“肺是用來進行氣體交換的”。
3 訓練類比思維,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學習
康德說,“每當理智缺乏可靠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行”。每一次類比教學法的成功運用是教師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展示,同時又是一次讓教師用類比思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良好契機,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是類比教學法運用的終極目標。
教師循序漸進的訓練有助于引導學生從模仿到運用,進而產(chǎn)生創(chuàng)造。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已有的學科知識啟發(fā)學生新的目標問題遷移。例如七年級上期學生學習到的“根的吸水是由于根毛擴大了根的接觸面積”,可以向七年級下期“小腸的吸收能力是由于小腸絨毛擴大了小腸壁的接觸面積”類比遷移。接著,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挑選源問題,來激發(fā)學生類比推理的思維,如“學校的柵欄大門和保安,誰的功能更能比擬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功能”。教師還可以嘗試讓學生發(fā)散思考尋找某一目標問題的類比物,比如學過了肺泡的知識,讓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源問題。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利用源問題的相關特征對同學進行類比推理的解釋。通過一系列的類比教學訓練,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進而為個體“發(fā)現(xiàn)性類比”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礎。
4 案例呈現(xiàn)
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教室里的學生”其空間位置特征具有直觀性,學生易感知,教師可操作。作為初中類比推理教學中一個好用的源問題,可以有效的將遷移運用到以下幾個概念的建構(gòu)上。
4.1 案例一:親代和子代細胞間染色體的組成關系
目標問題:親代在形成生殖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要減少一半,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各有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中。
情境創(chuàng)設和源問題特征分析:教師課前備好卡片,寫有“班長”“勞動委員”“宣傳委員”“喜羊羊”“灰太狼”“懶羊羊”等若干角色,每個角色一式兩份,同一角色分別發(fā)給同座兩位學生。這樣,全班學生都擁有一個身份,左右隔壁位的學生具有相同的身份,不同座之間的角色是不重復的,全部角色都完整,才能代表本班全部特征。
教學過程:
(1) 設問:把班級人數(shù)減半,但要保持本班的特征,該怎樣操作?選擇4組去掉2組、全班隨機留下一半或每組各抽出1列。學生認同答案選擇各抽出1列。
(2) 講述:細胞染色體成對,基因也成對,每一對基因執(zhí)行不同的功能,生物的完整特征要由全部的基因共同表達。
(3) 遷移:在形成生殖細胞時,染色體減半,怎樣的減半才能保持子代的遺傳物質(zhì)和親代一樣?學生認同:“不是任意的一半,而是成對的染色體分開,留下其中一條,這樣染色體上成對的基因也被分開,留下的仍然完整成套,生物體的特征才能完整保留?!?/p>
4.2 案例二:科學分類法——從種到界
目標問題:科學分類法可以區(qū)別同名不同種的生物、在越小的分類單位中的生物,它們的親緣關系越近,同種生物的親緣關系最密切。
情境創(chuàng)設和源問題特征分析:教室里的學生可以用“X學區(qū)、X學校、X年段、X班級、X組別、X排次、X座位”進行“位置”標注。例如,A是臺江區(qū)一中七年級學生,B是倉山區(qū)一中八年級學生,C是倉山區(qū)一中七年級學生;D倉山區(qū)一中七年級1班學生,E是倉山區(qū)一中七年級2班學生。
教學過程:
(1) 設問一:
假設A、B、C3位學生名字都叫“張三”。稱呼時,該怎樣區(qū)別三位不同的張三?回答:在名字前面冠以不同的“學校、年段、班級”用以定位。
(2) 設問二:
① B和C、D和E,誰的“位置”更接近?回答:D和E。
② 以此類推,所有學生中“位置”最為接近的是?回答:同桌的兩位學生(例如X、Y)。
(3) 講述:科學分類法中,用界、門、綱、目、科、屬、種等單位,用一定的分類標準將生物分門別類,并以此對生物進行命名和定位。
(4) 遷移:日常生活中一種名叫“杜鵑”的生物,如何區(qū)分?回答:看它是屬于動物世界還是植物世界即可以區(qū)分。
4.3 案例三:肺的功能
目標問題:脊椎動物的肺,肺泡數(shù)目越多,肺功能越強大。
情境創(chuàng)設和源問題特征分析:第一種情況,班級清空;第二種情況,班級清空,留幾排桌子將教室分隔成若干空間。教室的桌子和墻壁用來模擬肺的內(nèi)表面;學生的移動用來模擬氣體運動。
教學過程:
(1) 設問:10 s內(nèi),一群學生從教室外涌進并迅速離開教室。要求學生用手觸碰教室墻壁或桌椅。問:哪種情況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觸碰?回答:情況二。
(2) 講述:兩棲動物的肺肺泡數(shù)量少、分隔簡單,是個囊狀結(jié)構(gòu);哺乳動物的肺有復雜的“支氣管樹” 構(gòu)成,末端是膨大的肺泡,總表面積可達100 m2。氣體由外界進入肺時,外界氣體要和肺泡的壁接觸,并通過肺泡壁和壁上的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
(4) 遷移:
氣體進出青蛙的“囊狀肺”和家兔的“海綿肺”時,哪種肺的氣體交換能力強?學生認同家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