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雯琪
看了《走近陶行知》,我有很多感觸。下面我對“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進行一個綜合對比。
陶先生一生從事教育工作,在兒童教育中有很大造詣,他當年遠渡重洋去美國留學,師從杜威,后回國大力普及平民教育,特別是鄉(xiāng)村教育,后來創(chuàng)辦了曉莊師范學校、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學團等學校。由于當時社會普遍的教育方法是“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這與他“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觀點是相悖的。于是,陶先生轉而開辦學校和學工團,把自己的教育理念投放進去,形成新的教育模式。
首先對當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薄ⅰ敖虒W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做一個比較。
就像古時候的私塾,老師在講臺上搖頭晃腦地背誦,孩子們在底下?lián)u頭晃腦地讀,最后應老師的要求,背誦很多古代的圣賢之道,一起參加科舉。這種教學模式一直延續(xù)到了民國時期,教師只專注于“教”,而忽略孩子們的“做”,這種教育模式以老師為主題,可想而知,孩子們在專制的教的過程中能學到什么呢?這是“死讀書”。
“讀死書”便是指教學材料的單一性,民國以來,隨著白話文普及,教學材料有了很大改動,但是教學課本里還是有著封建社會的影子,這種教條式的、根深蒂固的教材在陶行知先生看來是死書。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傮w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不要以文字為中心?!边@段話最大的意義在于教育是為了更好地生活,所以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脫離社會的書在一定程度上是無用的,而文字層面的書,以文字為主的書枯燥單一,并且使用多年,隨著時代更替、潮流變化,有些已經(jīng)失去本來的意義。如當年的科舉是為了更好地治國齊家平天下,而民國時代的讀書,就像周總理說的那樣“為中華民族的崛起而讀書”。一個是君主專制的封建時代,一個是封建時代末期和新民國時期初期,時代不同,讀書目的不盡相同,如果抱著一樣的目的,使用一樣的教材,那么教授出來的結果將相差千里。
再來看看“讀書死”的癥結所在?!白x書死”指孩子們讀書方式太過單一,主要由老師在講臺上教授,孩子們在下面學,老師把文章、教材中的條條框框告訴孩子們,孩子們只要背下來,不用思考這段話是怎么來的,為什么這么說,這么說有什么用,最后結果是直接扼殺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變成一個只會讀書,缺乏獨立思考和想象力的人。陶行知先生認為“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
下面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我在課堂上給小朋友們講了一個《羊羊查理剪羊毛》的繪本故事,查理是一頭可愛的小綿羊,有一身漂亮的羊毛,有一天,村上來了一個理發(fā)師,羊羊們都排隊去剪羊毛,等到查理去的時候,前面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羊羊查理聽到“咔嚓,咔嚓”聲,講到這里我想了想,靈機一動,投影一下剪刀手,并且配以聲音“咔嚓咔嚓”,這時候問孩子們,“聽聽看,這是什么聲音呀”?這時,不少孩子們都反映了過來,他們大聲叫起來:“老師,我知道我知道,這是理發(fā)師給羊羊們剪羊毛的聲音?!蔽倚Χ徽Z,接著講:“前面有一頭小羊剪好了羊毛,看它變成了什么樣?”小朋友們有說“像小馬”,“像小天使”,還有的說“像白龍馬”。我微笑著接受了這些答案,繪本語言活動中,孩子們的答案沒有清晰的對與錯的界限,只是表現(xiàn)出孩子們的想象力,讓他們真正放飛自己的想象,而不是一定爭個對與錯、贏與輸。正好印證陶行知先生那句“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這時候接著講繪本故事,有一只紅鬃馬出來了,“我們看看,它變成了什么呀?”小朋友們又開始發(fā)揮想象“像紅色的馬”、“像小狗”、“像小貓”,真是五花八門什么樣的答案都有呀,孩子們的答案讓我忍俊不禁。故事慢慢延伸下去,“又有一只羊剪好了毛,看看它是誰,等等,它怎么這么大呀,它會是誰呢?我們猜一猜”,小朋友的注意力都被我吸引過來了,“會是誰呢”?這時,謎底揭開,啊哈,原來是羊爸爸呀?!拔覀兟犅牽?,羊爸爸會給羊羊查理說什么呢?你們說說看”。小朋友們七嘴八舌:“老師老師,羊爸爸肯定會給小羊說,不要怕,羊寶寶,剪羊毛一點都不疼?!薄袄蠋煟虬职终f剪羊毛會讓你變得很涼快很舒服的?!薄袄蠋?,羊爸爸說,羊寶寶,剪了羊毛不會變成小馬的。”這么多奇思妙想經(jīng)常讓我們感嘆孩子們奇特的創(chuàng)造力。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教育不能創(chuàng)造什么,但它能啟發(fā)兒童創(chuàng)造力從事創(chuàng)造工作。”最后揭曉答案:“原來呀,咔擦咔擦聲是理發(fā)師手里的大剪刀發(fā)出的聲音,哪些小朋友猜對了呀,來,舉手,我們來‘耶’!”通過鼓勵讓孩子們的情緒在活動中達到高潮。接下來話鋒急轉,“可是這么大的剪刀,羊羊查理才這么小,怎么辦呢?”孩子們的臉上也露出了苦惱的表情,我接著說:“噹噹噹噹,看這是什么?”“一把更小的剪刀?!薄岸鳎瑳]錯,小羊當然使用小的剪刀啦,猜猜看,小羊減好羊毛會變成什么樣呢?”孩子們繼續(xù)猜測查理剪羊毛后的樣子,我用手捂住不讓他們看到,讓他們自由猜測。最后,謎底揭開,小朋友們很興奮:“耶,查理也被剪羊毛了,而且剪得很漂亮呢?!惫适峦ǔW詈笠幸粋€總結,小朋友們自由說出的話屢屢讓我震驚:“老師,我覺得羊羊查理剪了羊毛后,爸爸也會認識他的,因為爸爸媽媽永遠愛我們?!薄袄蠋煟⊙虿槔砗苡赂?,把羊毛剪了?!毙∨笥褌兟犕甓己芨袆?。這節(jié)課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中的情感目標“讓幼兒感受爸爸和查理之間深深的親情”。
就像陶行知先生說的那樣“教書育人”,指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在傳授專業(yè)知識的同時,以自身道德行為和魅力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尋找生命的意義,實現(xiàn)人生應有的價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人格。我認為教書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書是前提,育人是結果。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我一定在以后的幼師生涯中為人師表,在人品學問方面做好孩子們學習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