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思青
摘 要: 佛家的人生三重境界對應了常見數列公式應用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實際上就是公式應用要經歷的一個過程,即知道(表面)—懂(內部)—認的清清楚楚了(一切內外的聯系和區(qū)別).
關鍵詞: 境界 公式應用 過程
數列中公式是研究數列通項和前n項和關系的一個重要公式.筆者在高三復習中對這個公式的應用進行了總結,從而聯想到了佛家的人生三重境界的說法,認為要想真正掌握這個公式需要經歷三重境界.即人生的第一重境界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境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境界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那么這個公式的應用到底要經歷怎樣的三重境界呢?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際談談看法.
1.公式應用的第一重界即佛家的人生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指的是山就是山,水就是水,看到的就是實物,也不去深想,所以就相信事物就是自己看到的樣子.然而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僅停留在表面,終究是看不透其中奧秘的,最終會在現實里處處碰壁,從而對現實與世界產生了懷疑.前文中提到的數列公式,無論在高一剛學,還是在高三一輪復習中,教師更多強調的是由S求a的作用.
2.公式應用的第二重境界即佛家的人生第二重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在虛偽的面具背后隱藏著太多的潛規(guī)則,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如霧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還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地我們在現實里迷失了方向,隨之而來的是迷惑、彷徨、痛苦與掙扎,有的人就此沉淪在迷失的世界里,我們開始用心體會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與現實的思考.山不再是單純意義上的山,水也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水了.經歷了公式的第一重境界后,學生對公式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時教師應該進一步提升公式應用的境界.筆者在實際教學中設計了相應的例題.
3.公式應用的第三重境界即佛家的人生第三重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是一種洞察世事后的返璞歸真,但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這一境界.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不斷反省,對世事、對自己的追求有了清晰的認識,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要放棄的是什么,這時,看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種內涵在內了.經歷了公式應用的第二重境界后,學生對這個數列公式的認知又上升了一個高度,但這個公式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筆者為了讓學生了解公式的本質,又設計了相應的例題.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
[2]教會學生思維.
[3]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必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