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霞
本學期學校語文組組織了一次教研活動,其中有一位老師講解的課文是李清照的《聲聲慢》,在講到“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時,解釋到黃花就是菊花,在這里作者借它傳遞自己的悲傷凄涼之情。在講完評課時,一位老師指出黃花也可以理解為落花,因為落花的枯萎、凋零與作者此時的境遇更接近,另外“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中的落紅就是落花,落花滿地比菊花滿地的表達效果更好更恰當。那么到底該如何理解“滿地黃花堆積”中的黃花呢?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個問題來理解探討它。
1. 黃花與菊花的關(guān)系
黃花是自然野生的一種開花的蓬草,多用于古詩里的場景鋪墊和自然寄語,不用于抒發(fā)個人的情感,在這里我們必須注意它是草不是花,不是我們要談的詩歌里的黃花。相反,菊花個性強,多用于近前的筆意需要,借此來抒發(fā)作者的某種情感;又因為菊花以黃色來顯示自己的容貌,所以菊花又叫黃花,黃花讀起來比菊花更有詩的韻味,能給讀者一個更直接的色澤感,能引起讀者美好的想象,這正與詩人的情韻相同,所以“黃花”在詩人筆下已經(jīng)成了菊花的代名詞,詩詞中的黃花就是菊花。我們同樣要注意菊花是花不是草。比如,《禮記·月令》里有“季秋之月,鞠有黃花”,該句中的“黃花”就是指菊花?!昂鲆婞S花吐,方知素節(jié)回”,是初唐王績見到菊花吐艷,感悟到重陽節(jié)的來臨;“苦遭白發(fā)不相放,羞見黃花無數(shù)新”是杜甫在戰(zhàn)亂中度過重陽,從時序的推移中覺察到自身的衰老,李白卻用“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黃花不掇手,戰(zhàn)鼓遙相聞”顯示他所特有的豪情。
2. 黃花是詩人們喜歡的一個意象,而李清照更加喜歡它
詩人們都有自己喜歡的一些意象,在自己的詩歌中會反復地寫到這些意象,并寄托自己的情感。如周敦頤對蓮花情有獨鐘,鄭板橋?qū)χ褡隅姁塾屑印T娙酥袑栈ㄏ矏鄣娜撕芏?,比如陶淵明就很喜歡菊花,寫了許多有關(guān)菊花的詩,“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芳菊開林耀,輕松冠巖列”“秋菊有佳色,不同桃李枝”。李清照也喜歡菊花,而且把它用到了極致。李清照用詩人的眼和女子特有的細膩的情看到了菊花的花瓣與其他花的花瓣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她發(fā)現(xiàn)菊花的花瓣是細長細長的,很薄很柔軟的,猶如婀娜女子那纖細的腰肢、曼妙的身姿。李清照同時發(fā)現(xiàn),有一個字最能傳達出菊花的這種神韻,這個字就是“瘦”。于是她便把黃花與“瘦”字放在一起,來形容詩中的主人公形象,這種結(jié)合取得了精妙的藝術(shù)效果,為詩歌創(chuàng)作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3. 菊花的特征與寓意
(1)隱士的象征。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寫于作者辭官歸隱的時候,其中第五首中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句子,在這詩句中陶淵明是以田園詩人和隱逸者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的,菊花獨特的超凡脫俗的氣質(zhì)正是隱者的風范,菊花從此便有了隱士的靈性,成為了隱士的象征。
(2)斗士的象征。菊花又叫秋菊,原因是菊花開放的時間在秋天,這個時候天氣嚴寒、萬物凋謝,此時唯有菊花能頂著嚴寒、冒著風霜傲然開放。唐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軍領(lǐng)袖黃巢在“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詩句中,他把菊花與飽經(jīng)滄桑、勇敢堅強的斗士聯(lián)系在了一起,不畏困難艱險,為民請命、替天行道。所以菊花也就有了斗士的象征。
(3)傷感的象征。王實甫《西廂記》中有“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的句子,滿地凋落的菊花為主人公的離情別緒做了襯托和渲染,渲染出了一種凄涼纏綿的離別氛圍,烘托出了崔鶯鶯內(nèi)心的愁苦凄慘,在這里景情關(guān)系是一致的,花落心痛,人去心傷,自然菊花就成了傷感意境中的傷感景物。
(4)高潔品格的象征。黃花經(jīng)歷風霜,有頑強的生命力,菊花凋謝后花瓣不會凋落,而是緊緊地抱在一起,慢慢地合攏枯萎,所以詩人說菊“墮地良不忍,抱枝寧自枯”。白居易的《詠菊》中“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本褪琴澷p菊花其凌寒的品格的。
4. “滿地黃花堆積”中的黃花
《聲聲慢》寫于作者南渡之后,這時她不但連續(xù)經(jīng)歷了國家敗亡、遠離故鄉(xiāng)、失去丈夫的災禍,并且,在南方到處輾轉(zhuǎn)逃亡避難中,她不僅僅失去了與丈夫多年收集整理的珍貴的文物與古跡,還遭到了政治上的誣陷,她在晚年的處境極其凄慘,心境極其惡劣,所以她在此詞中用了一系列的意象來寫自己的悲情,詞人看到滿地堆積的黃花,就想到它們當初盛開時可以插在頭上,而如今已枯萎,再也無人摘取了,這是明寫花,暗喻歲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有的只是孤獨、寂寞、傷心。在這里詞人是用菊花的枯萎來比喻自己的凄慘境遇,用菊花凋謝的過程來寫自己的人生際遇。菊花細長細長的、很薄很薄的花瓣不正是自己孤獨、寂寞、冷清、纖弱無依的寫照嗎?
在李清照的《聲聲慢》中,作者除運用了菊花這個意象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外,還選用了其他的一些意象,如淡酒、晚風、大雁、窗兒、梧桐、細雨、黃昏,它們分別寄托著作者此時悲傷的情感。所以我們在閱讀詩歌時,對意象的理解一定要準確,必需清楚意象的特征及其寓意,還要結(jié)合作者的生活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境遇,從整體上去把握、探討分析,這樣才能理解得準確到位。
(作者單位: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太仆寺旗寶昌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