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峰
數學活動經驗是人的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積累基本活動經驗,形成比較完整的數學認識過程,構建比較全面的數學現實,對于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提升其數學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生在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獲得的感受、體驗、領悟以及數學知識、技能等內容組成的有機組合。那么如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呢?下面就談談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的具體策略。
一、在已有經驗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學生在上小學之前,通過父母、家人的灌輸,有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常識,例如,一些物體是圓的,圓形的物體可以滾動,而一些長形或方形的物體只能夠移動;孩子們通過家長日常的交易行為能夠認識人民幣的數額,通過顏色、數字等能夠分辨出數額的大小,等等。這些活動能夠幫助孩子們對一些數學知識有初步的認識。但是,這些經驗是模糊的,還可能隱藏著錯誤,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化和經驗性 的提升。在實際的生活中,我們應該增加對身邊數學知識的積累,將自身的數學知識與生活中所蘊含的數學知識相結合,將生活經驗轉化為數學活動經驗,從而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數學。
學生學習《年、月、日》時,“年、月、日”的知識不像“分、秒”的知識那樣可以現場體驗,教師在教學時注意提取學生的生活經驗,請學生用生活中經歷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長。學生們紛紛舉手發(fā)言,有的說:“今年春節(jié)到明年春節(jié)是一年?!薄敖衲?月6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5月6日,我長大了一歲,也就是又過了一年。”通過對生活中年、月、日概念的理解,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生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離不開學生自己的生活經驗。教學中,如果教師能發(fā)揮已有生活經驗在學生積累數學活動經驗中的積極作用,把這些生活經驗進行“數學化”處理,促進學生進行數學思考,以上升為新的數學活動經驗,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討論交流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交流相互之間的信息,通過交流不同的觀點,彼此間相互啟發(fā)、借鑒,學生的個性將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個人的思維也從集體智慧中得到完善和發(fā)展。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開展合作交流,在交流、討論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經驗,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例如:三年級《等量替換》的教學,有位老師是這樣組織的:
師:你們知道《曹沖稱象》的故事嗎?誰來講一講。
師:曹沖將稱“大象”換成了稱什么?
生:曹沖將大象換成了石頭。
師:為什么要換成石頭呢?
生:因為大象是一個整體不好分,而石頭可以分開來稱。
師:故事中有一個重要的細節(jié)——在船舷上做了個記號,這是為什么?
生:大象在船上的時候,水面到了那里,后來石塊放在船上的時候水面也到了那里,這樣石塊的重量就和大象的重量差不多一樣重。
師:一定得將大象換成石頭嗎?
生1:不一定非得換成石頭,換成木頭、鐵塊也都行啊……
生2:我倒覺得換成人更方便,我們可以要求觀看的士兵走到船上去,這樣還方便些,省得搬東西。
生3:我認為換成水更好一些。只要叫幾個人把河里的水往船里舀,到了那根線就行了,再稱一下水有多重,說明大象就有多重。
師:這種換一換的策略對于我們的數學學習又有什么啟發(fā)呢?
生:……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必須依靠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的支撐。數學活動經驗不是靠教師直接傳遞給學生的,也不是學生參與活動就能立即獲得的,是要通過觀察、操作、試驗、討論交流等數學思維活動而不斷積累的。
三、在操作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動手操作過程是學生的一種循序漸進的探究過程。數學教學離不開教具、學具的制作與使用,在教學中,我們要充分發(fā)揮教具與學具的直觀作用,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擺一擺、挪一挪、撥一撥、拼一拼”等活動。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學生通過手、口、腦等多種感官的積極參與,把動手操作與內在的思維活動緊緊地聯系起來,形成有效的知識建構,積累有效的操作經驗。例如,在學習《6的乘法口訣》一課時,我首先設計一個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每次用6根小棒擺自己喜歡的圖案,要求重復擺這個圖案,看看擺1個圖案要用幾根小棒,擺2個圖案要用幾根小棒,擺3個、4個……這個活動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間,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的學生用小棒擺小樹(擺了3棵小樹,一共用了18根小棒),有的學生擺長方形(擺了5個長方形,一共用了30根小棒),有的學生擺小房子(擺了6個小房子,一共用了36根小棒)等。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展開交流,通過讓學生闡述擺小棒的過程,促使學生認識到活動本身蘊含著數學內容,使數學活動和數學模型之間建立了聯系。緊接著,結合學生用小棒擺出的圖形為例,讓學生嘗試寫乘法算式和編出6的乘法口訣。學生經歷了歸納6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體驗了6的乘法口訣的來源,對6的乘法口訣和乘法算式等知識體驗深刻,能正確、主動建構知識,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需要實踐,需要學生親身經歷,沒有學生參與的數學活動,是一種有缺失的教學行為。我們應當站在為學生發(fā)展的高度,努力與學生一道參與操作實踐,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四、在實踐活動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活動是經驗的源泉,不親歷實踐活動就根本談不上經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兒童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盡力去完成,并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主動地去探索、研究,努力尋找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創(chuàng)設出各種問題情境和故事情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思考和探索。
例如,在學習《統計》知識之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數學課外實踐活動,統計班級同學喜歡的體育項目(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繩)。這個活動的目的主要是使學生通過收集、整理數據,進行統計的活動,親身感受數學知識與自己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激發(fā)興趣,增加體驗,培養(yǎng)能力,形成良性循環(huán)的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這次實踐活動大體分四步進行:①收集。收集班級每一位同學最喜歡的體育項目。②整理數據。同學們喜歡哪些體育項目,喜歡每項體育項目的同學各有多少人?③統計。根據統計數據制作統計表和統計圖,并在統計圖中涂色表示。④思考。啟發(fā)學生根據統計圖或統計表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進行交流。交流信息、動手操作和收集真實數據是一個既有趣又能夠滿足孩子好奇心的過程,學生們不僅能夠加強與其他小伙伴之間的溝通交流,提升團隊合作精神,又能夠在游戲當中學會統計方法,能夠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相關的問題,積累豐富的數學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積累數學活動經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斷為學生提供活動機會。精心設計組織好每一個數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經歷參與、內化、反思等數學活動全過程,體驗數學活動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以獲取不同活動階段的經驗,及時概括總結和提升數學活動經驗。
小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是在新課標下延伸出來的一個全新概念。它能夠豐富與強化小學生的數學解題習慣,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其學習交流的技巧。因此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造一定的環(huán)境,指導學生進行數學活動經驗的拓展,提升其經驗水平,更好地在數學學習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縣濯田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