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仕良
[摘 要]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在這場革命中,領導干部既要回答理論性、政治性、方向性的重大課題,又要組織完成實踐性、創(chuàng)新性、操作性的重大任務,肩負的責任是政治責任、法治責任,扮演的角色是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因此,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shù)”,把敬畏法律作為“必修課”,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強化法治思維,杜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xiàn)象發(fā)生,發(fā)揮好領導作用、關鍵作用、“領頭羊”作用。
[關鍵詞] 法律權威 法治信仰 領導干部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中國這樣一個有著幾千年深厚“人治”傳統(tǒng)的國家,要保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1]。領導干部要堅決摒棄和破除權大于法思想,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強化法治思維,養(yǎng)成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習慣,杜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xiàn)象發(fā)生,樹起踐行法治的“風向標”,當好維護法律權威的“領頭羊”。
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加強個人法治修養(yǎng)
領導干部行使的權力是一種公權力,公權力第一屬性是限制,“法無授權不可為”,否則就是違法亂紀。領導干部要樹起法治信仰的“風向標”,當好維護法律權威的“領頭羊”,必須心存四個“敬畏”。
1.敬畏權力。權力不是個人的,是與崗位相隨的,今天在崗位上有權,明天退下來就沒權;權力不是無條件使用的,是與責任相隨的,權力越大,擔負的責任也就越大;權力不是沒有制約的,是與風險相隨的,用不好可能會影響個人前途甚至葬送自身性命。領導干部只有始終敬畏權力,才能做到“權為民所賦、為民用好權”,才能恪守做人之本、為政之德。敬畏權力,說到底是對人民的敬畏,是對責任的敬畏,它體現(xiàn)的是一種憂患意識,時刻保持憂國憂民的情懷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心態(tài);體現(xiàn)的是一種勤政意識,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避享樂、拒慵懶;體現(xiàn)的是一種自律意識,胸中有底線,行為有操守,所謂“凡善怕者,心身有所正,言有所規(guī),究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領導干部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實踐中,牢記權力的本質是責任,權力的本色是為民,珍惜權力、管好權力、慎用權力,不將權力任性化、私有化。
2.敬畏法律。法律敬畏意識是把法律當作信仰。蘇格拉底說過,“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領導干部不僅是推進法治的“領頭羊”,也是樹立法制權威的“關鍵少數(shù)”,必須對法律懷有敬畏之心,樹立法律敬畏意識。每個黨員領導干部都要發(fā)自內心地認同、信賴、遵守和捍衛(wèi)法律,時刻把“三嚴三實”要求作為立身準則,時刻把法之所規(guī)作為謀事依據(jù),從自身垂范做起,從引領風尚做起,不僅自己學法懂法,還要引導身邊的工作人員遵紀守法,把法律觀念和法治思維內化為全體干部的風尚追求和精神信仰。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做到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3.敬畏黨紀。“黨規(guī)黨紀嚴于國家法律,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不僅要模范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按照黨規(guī)黨紀以更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盵1]一名合格的領導干部,必須是一個遵守黨紀的模范。一個沒有黨的紀律觀念,一個不把國家的法律放在眼里的人,不可能是合格的黨員,也不可能是合格的領導干部?!凹o律是執(zhí)行路線的保證”,“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這是經(jīng)驗的概括,也是教訓的總結;這是做人的剛性規(guī)范,更是做事的不二鐵律。敬畏黨紀,體現(xiàn)的是一種堅定的政治信仰、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敬畏黨紀,遵守黨的規(guī)矩,是一個領導干部基本的政治素質,也是對自己最好的一種保護。領導干部要對黨紀深懷敬畏之心,時時事事從黨性原則出發(fā),自覺把敬畏黨紀融入學習、工作、生活之中,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始終保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之感,奉公守法、公正廉明、潔身自好,警示高懸,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
4.敬畏職責。在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崗位,都有所從事的事業(yè),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也都擔當著不同責任,特別是領導干部更為突出、更為明顯、更為重要。敬畏職責,不僅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習慣、一種素養(yǎng)、一種品德?!皺酁槊褓x,責重山岳”;“責任至上,盡責是金”。在新形勢下,由于時代處在價值取向多元化的大環(huán)境中,少數(shù)領導干部忽視了對職責的“敬畏”二字,心態(tài)表現(xiàn)為對使命、宗旨認知的一種淺薄,對履職的一種浮躁,對權力與權利關系的一種誤讀,以至在履職路上馬失前蹄。習近平同志強調:“領導干部要做尊法的模范,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學法的模范,帶頭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帶頭遵紀守法、捍衛(wèi)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帶頭厲行法治、依法辦事。”這“四個模范”,明確要求領導干部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全體人民都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
二、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堅持依法行政
“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與制度的執(zhí)行,說到底還是要靠人來執(zhí)行和推動。在人的推動中,領導干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國的法治建設,是建立在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tǒng)一基礎之上的。在領導干部中,法治觀念淡薄、特權思想嚴重、目中無法、信奉權大于法的人還不少。這是法治建設的大敵,依法執(zhí)政的大敵。如果領導干部不踐行法治,滿腦子都是人治思維、專制思維、特權思維,必然會出現(xiàn)以言代法的家長制、以權壓法的官僚主義、徇私枉法的貪污腐敗等現(xiàn)象。領導干部要樹起法治信仰的“風向標”,當好維護法律權威的“領頭羊”,必須強化三種“思維”:
1.法律規(guī)則思維。所謂法律思維,簡言之,就是合法性思維。法治社會要求以法律思維來思考問題,以合法性為考慮的前提。作為領導干部,必須高度重視憲法法律的學習,把熟練掌握憲法法律知識、法治理念、法治精神作為履職盡責的基本條件,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穩(wěn)定的能力。使法治思維成為領導干部自發(fā)的一種心理需求,養(yǎng)成依法履職、依規(guī)辦事的習慣。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要時刻繃緊法治這根弦,做到心中有法、慮必及法、行必依法。
2.價值選擇思維。領導干部樹立法律敬畏意識,實質上是敬畏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權威,敬畏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威嚴,敬畏黨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威力。領導干部強化價值選擇思維,必須真正把依法決策作為履職盡責的習慣和常態(tài)。做到?jīng)Q策主體、決策程序、決策內容、決策責任都要始終貫穿和體現(xiàn)法治思維。要把合法性論證作為黨委重大決策的必經(jīng)程序,確保決策符合法律,實現(xiàn)政策與法律的有效對接和統(tǒng)一,并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要在遇到權力與權利沖突、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沖突的時候,牢固樹立民本意識,主動運用法治理念和法律原則處理問題,堅持依法辦事,減少官民對抗,樹立領導干部在群眾中的良好形象。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政策與法律的關系,不能把政策與法律割裂開來,更不能將二者對立起來,要注重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據(jù)、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需要。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做出授權。
3.責任后果思維。法不僅要講在嘴上、寫在紙上、貼在墻上,更要體現(xiàn)在運用上。法的價值和生命在于應用。領導干部要在“用”中樹立法律敬畏意識,在“用”中強化責任后果思維。在謀劃工作時要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問題時要運用法治方式,說話做事時要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合法。堅持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善于用法治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維護穩(wěn)定,善于用法治實現(xiàn)好、維護好、發(fā)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善于用黨內法規(guī)把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落到實處,在法治實踐中緊握法律戒尺,知曉為官做事尺度,樹立責任后果意識。要把能不能遵守黨紀國法、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和使用干部的重要內容,在相同條件下要優(yōu)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yǎng)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無法律不良記錄的干部。對那些不依法辦事的領導干部要嚴肅進行批評教育,對給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權益帶來重大損失,并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領導干部,要嚴格追究責任[1]。
三、樹立正確的權力觀,自覺接受監(jiān)督
法治的要義在于“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公權力過大,缺乏有效的制約監(jiān)督,就會給腐敗分子提供過多的“自由空間”和“真空地帶”。領導干部要樹起法治信仰的“風向標”,當好維護法律權威的“領頭羊”,必須樹立三種“意識”。
1.自律意識。自律是通過自我約束、自我調整,把言行控制在制度、法律、黨紀和道德允許的范圍內。雖然他律作為外因能起到輔助作用,但自律作為內因不斷自我約束更為重要?!爸贫鹊幕\子”,首先是法律的“籠子”。法律為權力劃定了邊界,用權須于法有據(jù),施政須依法而行。習總書記曾經(jīng)指出:“領導干部工作上要大膽開拓,用權上則要謹慎而行,常懷敬畏之心、戒懼之意,自覺接受紀律和法律的約束。”從目前查處的腐敗案件來看,領導干部違法違紀的具體心態(tài)可能是多樣的,但大都和思想意志薄弱、自律意識不強有關。大多數(shù)違法違紀者,都經(jīng)歷了一個思想斗爭的過程,都是在思想稍有懈怠的情況下,邁出第一步,然后越陷越深的。領導干部樹立自律意識,就是要在自己的心底筑起一條最可靠的防線,處處留戒心,時時存“四自”,思想有堅守,始終保持“徑溪石險人兢慎”的狀態(tài),以敬畏之心對“權”,以淡泊之心對“位”,以律己之心對“利”,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誘惑。
2.尚廉意識。崇廉尚廉、政治清明是法治國家的重要標志,它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能夠講修養(yǎng)、講道德、講廉恥、講廉潔。但遺憾的是,我們有的黨員領導干部在“德”和“廉”上出了問題,放松了對自己“德”的要求,放松了對自己“廉”的要求,官德缺失、道德失范、不知廉恥、見利忘義,敗壞黨風民風,社會反映強烈。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領導干部要以清正廉明的“官德”約束手中的權力,不能將自己的權力凌駕于黨紀國法和民心民意之上,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覺讓權力接受監(jiān)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強心智、明心燈,筑牢防腐拒變的思想防線。我們的每一名黨員干部如果都能成為崇德尚廉的模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風尚,就一定能夠解決好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和問題,把黨和人民的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
3.監(jiān)督意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讓人民監(jiān)督權力。依法治國,其主體是廣大人民群眾,其客體是國家事務、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和社會事務,其主要對象是從事管理國家事務、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和社會事務的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中國,就其本質而言,依法治國是“民治”而非“治民”,依法治國首先是“治權”“治官”,而不是“治民”。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重點是加強對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的監(jiān)督,因為,人民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是通過各級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來掌握的。江澤民同志曾經(jīng)指出:“黨要管黨,首先要管住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從嚴治黨,首先要治理好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領導干部樹立監(jiān)督意識,內涵有五:一是公利至上。時時處處為公眾考慮,克己奉公,正確行使公共權力,盡職盡責。二是公平正直。行為合乎公正原則,秉公執(zhí)法,去偏抑私,誠信守諾。三是公開透明。行使權力履行職責的過程中不遮不掩,杜絕暗箱操作,主動接受監(jiān)督。四是遵紀守法。自覺維護法律權威,嚴格按照黨紀和國家法律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不做貪贓枉法的事。五是信念堅定。表現(xiàn)為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堅定的政治信念,擺脫低級趣味,志存高遠,情操高尚,有較強的抗腐蝕能力?!?/p>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馬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