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潤萱 王雅 劉楚怡
盧中強在蘇州待了三天,哪都沒去。他在準備他的《新樂府》。
蘇州人并不十分熱衷夜生活。年輕人的玩樂是有的,但不同于北京人的Live House玩法,更喜歡對已經(jīng)熟悉的朋友說:乃(你)來窩(家)里白相(玩)。
盧中強要通過一場演出來改變這座城市的夜生活。9月4日,新樂府在蘇州大劇院首演。晚上九點半剛到,正是演出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散樂集。劇院的人曾告訴盧中強,蘇州是一座沒有夜生活的城市,大部分劇場演出的結束時間都在夜晚九點半之前,以便人們能夠趕上地鐵。盧中強一直站在調音臺旁邊,這里能清楚看見觀眾的一舉一動。他發(fā)現(xiàn),直到演出結束前,全場只有不到十位觀眾提早離場?!安缓靡馑迹覀冞@兒有老人,得趕地鐵。”三位年輕的母親則帶著孩子在結束后找到他,想要新樂府昆曲部分的演員幫忙簽個名。觀眾們禮貌地同他握手告別。
“我特別感動?!北R中強顯然是滿意的。
昆曲近年來方興未艾,其中尤以《牡丹亭》最為大眾熟知。今年8月,北方昆曲劇院在淮安演出昆曲摘錦版《牡丹亭》,精致的唱腔與唯美的舞臺化妝,贏得市場認可。
業(yè)內的人知道他,更多的是因為“民謠在路上”這個標簽。盧中強把它做成了一個民謠音樂的全國巡演品牌:五年來上百場演出帶來千萬級的收入,以及一批此前寂寂無名的民謠歌手順勢走紅。民謠經(jīng)紀人、樂童音樂VP郭小寒也說,“‘民謠在路上’肯定是一件在獨立音樂歷史上值得記錄的事情。”
盧中強一直帶隊巡演,“民謠在路上”,他也住遍了大大小小的酒店。酒店條件參差不齊,唯一的共性是至少有臺電視機。他想不起來自己是怎么看起了央視十一套的戲曲頻道,看著名家們的演出,那一刻他想的是,太好聽了!
多年前父母曾給他種下的戲曲種子,頃刻開始萌芽。盧的父母都是戲曲演員,自兩歲開始,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自己經(jīng)常趴在化妝臺前睡著—而父母還在臺上演出。好心的叔叔阿姨抱他回家,而回到家情況也差不多,他家左邊是黃梅戲的排練場,右邊是徽劇和京劇的排練場。到了差不多三歲,父親就開始教他拉二胡,五歲的時候他就經(jīng)常一大早起來幫院里的叔叔阿姨練琴、開嗓子。
跟其他從小光顧著撒丫子玩的人比,盧中強覺得自己童年實在談不上好玩,這導致他成年之后選擇了西洋樂作為主修,“就是慢慢地回避戲曲吧?!?/p>
但人到中年,總會迎來一些變化。盧中強四十歲,經(jīng)歷了“民謠在路上”的成功,他想正兒八經(jīng)地再觸摸一下戲曲,“這是刻在我血液里的東西?!?/p>
拿戲曲做什么呢?自己是學現(xiàn)代樂的,第一反應自然是跨界。揉捏兩種文化,盧中強考慮了五年,終于在兩年前注冊了一個叫“新樂府”的品牌。一千二百年前,白居易用《新樂府序》拉開了他的詩歌變革,當下,盧中強覺得自己在干的事兒也有些迭代的意味,取此名合乎情理。
昆曲,中國最古老的劇種,始于元末,衰落于民國初年,這令作家白先勇一直感到遺憾。白先勇眼里的昆曲,是“中國最精美、最雅致的戲劇藝術”,他寫過一出《游園驚夢》,最后還做起制作人,改編青春版的《牡丹亭》。
盧中強反復地看了這部《牡丹亭》的錄像,他見外國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心里認定:昆曲一定有能在世界范圍內傳播的魅力。于是,在新樂府這個集合了各種跨界音樂的體系里,昆曲成了他的“頭牌”。盧中強想要找到一種更現(xiàn)代化的表述方式,哪怕只是片段化的、塊狀的,只要能夠讓昆曲進行更普遍的流傳,一切都更有意義。他找來制作人陳偉倫,陳找到十個青年樂手,用了十天時間創(chuàng)作,加入古箏、打擊樂、貝斯、鼓手等西方元素,碰撞出第一首6分鐘的DEMO。
“當我聽到的瞬間,就感覺這個事兒我找到了。”在盧中強看來,一種對時代新的吟唱方式已經(jīng)被自己發(fā)現(xiàn)了。
但隨著的改編的深入,問題逐漸凸顯。最開始,陳偉倫打算規(guī)整昆曲的旋律線條,并改變它的節(jié)奏,使之聽起來具有現(xiàn)代人習慣的工整感。但持續(xù)幾個月的艱難工作之后,改編仍然停留在無解狀態(tài)。陳偉倫制作經(jīng)驗豐富,曾為左小祖咒制作《美國》《你知道東方在哪一邊》《大事》等專輯,并擔任過國內各大音樂節(jié)目總監(jiān),可即便如此,他仍然是徒勞一場。幾個月之后,他忽然想明白了,“你不能改變它,只能尊重和繼承它。”
唱了十多年昆曲的施夏明,師從冷峻大師石小梅,曾被田沁鑫導演欽點去排《1699桃花扇》。陳偉倫在他的唱曲中加入現(xiàn)代電子樂,施夏明覺得著實大膽有趣。
為了搞明白昆曲,陳偉倫坐在昆曲團旁邊一直觀察,看昆曲演員們是怎么和樂團一一配合。三個月過去了,他終于找到了連通中西兩種音樂的橋梁:笛師。在現(xiàn)代人的眼中,演唱是一件單獨完成的事情,伴奏無非錦上添花。但在昆曲團,樂隊的指揮正是伴奏的笛師,笛起聲起,笛落聲息,“這也是我們現(xiàn)在很難理解到的,我們認為唱就是唱?!痹陉悅愖钤绲募軜嬂?,只有他找來的樂手和昆曲演員,缺失了笛師這座橋梁,以至于一遇上西方樂器,昆曲聲形走樣。在與笛師溝通之后,一切水到渠成。
盡管新樂府已經(jīng)足夠大膽,但盧中強還是挑選了更為傳統(tǒng)的一種方式來貼近觀眾。在蘇州的那場演出,他們請來了當紅小生施夏明唱《牡丹亭·游園》,后者是江蘇省昆劇院嫡傳的第四代弟子,根正苗紅。但在《皂羅袍》與《好姐姐》兩個唱段之間,陳偉倫直接插入了一段現(xiàn)代電子樂—混搭沒關系,他更在意的是西方樂器能不能烘托出昆曲的意境,“杜麗娘推開花園的門是什么樣的心情?這些意境我們完全可以用西洋樂來表達?!?/p>
電子樂一出,臺下有人聽得入迷,有人大罵“玷污了昆曲”。蘇州是明清兩朝的昆曲中心。在這里來上演這樣一出新昆曲,著實大膽。
但施夏明只覺得有趣。唱了十六年昆曲,師從冷峻大師石小梅,曾被田沁鑫導演欽點去排《1699桃花扇》,他對昆曲之道感悟頗深。但學了十年的《韻學驪珠》,難免想嘗試一些新花樣,這是他加入新樂府的初衷。施夏明上了臺,聽見笛師在吹,便穩(wěn)穩(wěn)地開了腔—“和你把領扣松,衣帶寬,袖稍兒揾著牙兒苫也,則待你忍耐溫存一晌眠?!?/p>
他的前輩,江蘇省昆劇院院長李鴻良則坐在臺下欣賞著小輩的表演,這一位也是江蘇省非遺傳繼承人和國家一級演員。
那天晚上,李鴻良也覺得自己特別嗨。
除了將昆曲“改頭換面”,新樂府還裹挾了蘇州評彈這位小家碧玉。高博文還記得,自己第一次和陳偉倫帶來的樂手合作時幾乎牛頭不對馬嘴。大家最初的設想很美,既然評彈是一種曲藝,就沒必要故設框架。但新樂府的樂手大多來自北方,接受西方音樂訓練,最開始連蘇州話都聽不明白,隨意來的結果就是誰都找不到誰了。
“評彈是自彈自唱,沒有一個標準的曲子,在我的想法內,我可以自由行走、自由吟唱?!备卟┪纳砣紊虾Tu彈團副團長,曾獲中國曲藝節(jié)節(jié)目金獎,標準的傳統(tǒng)藝術家。但新樂府的現(xiàn)代樂手們讓他有點放不開手腳。高博文得注意著自己的詞兒,收著聲隨時往曲子上靠,樂手們則力圖使聲樂盡量合一。樂手們雖然不如他熟悉傳統(tǒng)文化,但大多來自名家:鋼琴演奏是韓韻,師從法國著名鋼琴家Yaron Herman;負責鍵盤、風琴是周俠,出生梨園世家,曾與譚盾合作;貝司手是黃勇,后者曾創(chuàng)立了北京九門國際爵士音樂節(jié)。
幾次磨合之后,撞出火花。
彈詞開篇的《鶯鶯操琴》,他們改成了爵士評彈,在三弦和琵琶的基礎上,帶來了鳥聲、水聲、車聲、喧嘩聲、打樁聲,聽起來像在城市里開了一扇通往異界桃花源的木門。這也是新樂府中廣受好評的一首曲目。在蝦米音樂上,《鶯鶯操琴》被年輕的樂迷們交口稱贊。它成了“好聽到爆肝的中式lounge”,有人說,聽了這首像看見了江南的陽光和影子?,F(xiàn)代的節(jié)奏敲響了西廂的大門,人們在律動中仿佛看見小紅娘她手忙腳亂:瑤琴上了囊,爐內熄了香,香幾要擺側旁,閉上了綠紗窗,要跟隨小姐轉閨房。
但這符合盧中強的期許。在他的設計里,新樂府從來就不是做給傳統(tǒng)的那一派人聽的,新樂府是他眼里的未來符號,年輕人是解構這些符號的語碼?!钡拇_有一些質疑的聲音。連朋友郭小寒也說,“做的跨界和現(xiàn)在很貼近,但我個人審美不是很認同。
如果沒有看過新樂府的現(xiàn)場,的確容易對這個跨界產(chǎn)物感到面目模糊。它聽起來像詩歌,又像音樂,邊界粗糙。但只要介入了它的舞臺,哪怕只是在臺下待五分鐘,你就會明白它其實擁有再簡單不過的內核:一種典雅嫻靜式的Arena Rock(舞臺搖滾):精致的劇場、幽靜的燈光、身段風流的演員以及改編過后的曲風,一切享用起來都那么可口。
跨界音樂家、大提琴家宋昭應盧中強之邀,在新樂府里演出“散樂集”的篇章??赡芤驗檫@是唯一一個聽起來特別純粹現(xiàn)代的部分,觀眾一致好評。但宋昭的古韻只是用得比較隱晦。他用吉他和大提琴模仿出了琵琶的效果,佐以某種彈片,刻意制造出唐代那種松軟嘈雜的音律。作為一個常年在國外演出的藝術家,宋昭對新樂府的審視具有旁觀者的冷靜。
(上圖)上海評彈團副團長高博文,也參與到這次“新樂府”的大膽嘗試中,與現(xiàn)代樂手們—起合作。(下圖)在《紅摟夢》原著里,元春省親點的四出戲全部來自當年流行的昆曲,這足見昆曲鼎盛一時。
“新樂府產(chǎn)出的是內容,現(xiàn)在平臺多了之后,我們缺的就是內容。”他沒像其他人那樣糾結于新樂府和昆曲、評彈之間的撕裂和融合,而是談起了平臺。當下,選秀節(jié)目和音樂節(jié)成為音樂界的左膀右臂,但宋昭認為音樂節(jié)們千篇一律,“全國的搖滾音樂節(jié),都缺乏內容。你能在媒體上看到一樣的節(jié)目單。另類藝人都被大篷車運著走來走去?!?/p>
他在美國見到的年輕人,有現(xiàn)場絕不會看電視,但中國的大部分年輕人如今正在電視屏幕上完成這一過程。十年前,女子十二樂坊帶著大陣仗出國,國外的觀眾覺得中國民樂挺不錯,但宋昭看來那還是流行音樂,“就是二胡琵琶站起來搖擺唄,跟藝術一點兒不沾邊。”目前宋昭的主旨明確,不做單純的曲目嫁接,而是用西方樂器演奏出東方的經(jīng)典。在接下來的南京森林音樂節(jié)上,宋昭構思了“昆曲遇上巴赫”的主題,他打算用兩手曲目就搞定自己的主題,一首是哥德堡變奏曲,跟昆曲沒關系,但是跟當下中國人如何理解巴赫有關系。另一首則是《懶畫眉》,宋昭打算將昆曲最復雜迷人的地方和巴赫的迷宮樂章連通起來,“昆曲說了一百句話,其實就是我喜歡你,這跟巴赫寫藝術的賦格有同工之妙。”
做了如上種種,盧中強并不設想新樂府的受眾會是誰,他覺得這種含有商業(yè)性的預設無法讓自己心無旁騖。在蘇州的演出是新樂府的第四場,票賣出三分之一,因為留了一大半的位置給前來賞玩的行業(yè)朋友。他認為,與其在紅海里翻滾,不如自己殺出一條血路。
十年前,盧中強預言了民謠會是下一個流行趨勢,這是他如今再下判斷的自信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