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巖
由于用火證據(jù)不足,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被西方部分學者質疑了30年。西方學者對“北京人”會用火提出的質疑包括:燒骨、燒石、灰燼可能是從洞外被水流沖入的;被燒過熏黑的材料以及灰燼可能是自然火造成的;洞內的腐植材料、鳥類、蝙蝠等的糞便是自燃或氧化反應的結果。猿人洞可能只是一個天然“陷阱”,而非古人類生活場所。
用事實和新證據(jù)回應質疑不僅是科學研究常用的方法,也是人們在生活中說服他人、獲得認同的有效措施。中國研究人員就采用了這種方式。
面對質疑,中國研究人員潛心研究,提出了多種證據(jù)回應,包括:火塘、原地燒結土、燒石、燒骨等古人類用火遺物、遺跡。其中,遺址疑似用火區(qū)沉積物很可能經歷了700℃以上的加熱,自然火一般無法達到如此高的溫度。這個結論是利用磁學、釋光特性、微形態(tài)、元素碳、植硅體、孢粉、紅外光譜分析、文化遺物的分布特點等得出的。這些要素分析和論證了灰燼中的用火證據(jù)——硅質體的存在,說明“北京人”在距今40萬~50萬年時就已經可以有控制地用火。
也許,這些證據(jù)還要受到質疑,因為目前還無法確認遺址地的磁性、色度異常的沉積物是原地用火區(qū)堆積還是曾經歷過再搬運。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北京人”用火將得到進一步證實,因為事實和證據(jù)已經越來越多并且越來越確鑿。
不過,這只是回應質疑的一種方式,其實,還可以有其他方式來回應質疑。例如,邀請質疑者來參與研究,按國際上認可的科學標準共同調查、分析、討論和爭辯,以得出各方都認可或基本認同的結論。這樣的例子也已比較多見,例如,中國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在最初被西方質疑到后來被西方承認。
1974年,中國植物學家蔡希陶到云南勐臘縣實地科考,發(fā)現(xiàn)了熱帶雨林的代表性樹種——龍腦香科的望天樹,證實我國存在熱帶雨林。然而,西方人認為,中國南部緯度偏北,海拔偏高,不可能有熱帶雨林存在的環(huán)境。這顯然是國外學者并不了解中國地理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的多樣性造成的。于是,中國邀請西方學者及政要來中國調查和考察。
1986年,世界保護野生動物基金會主席菲利普親王應邀到西雙版納考察。他不僅看到了望天樹,還考察到了從矮小灌木到最高一層喬木的各種植物相互依存組成的完美植物群落。在事實面前,菲利普親王表示,中國真有熱帶雨林!菲利浦親王回國后,不僅寫調查報告和著書,向世界介紹中國的熱帶雨林,也呼吁全球的專家來中國研究和考察。此后,經過世界各國專業(yè)人員的共同研究和考察,西方終于承認中國有熱帶雨林。
顯然,邀請質疑方來共同研究和調查同樣是消除質疑、取得共識的有效手段,也是科學研究能更深化的推進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