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愷
電影是什么?巴贊問,不止巴贊答。百十年來,除了這樣的理論家,不管有意無意,每位電影人似乎都在回應這個命題,其中許多又好像是為“什么是電影”而交出“答卷”??扇缃?,一些電影無心自本體本質著眼,也不從現(xiàn)象現(xiàn)實著手,不時令電影蒙羞。
2015年初,被一些觀眾痛斥“叫一聲電影你竟然敢答應”的《奔跑吧兄弟》(以下簡稱《兄弟》),直接攜電視綜藝真人秀“一期節(jié)目”跑進電影院,雖不斷遭遇新片“攔路虎”,卻一路奔4億而去,態(tài)勢疑似2014年最終以7億元飛過《讓子彈飛》而位列有史以來華語片全國票房第8位的《爸爸去哪兒》。問題是,以“爸爸”、“兄弟”為首的這樣幾部“綜藝電影”,各自也就只拍了一周左右。
盡管《兄弟》的“龍標”是“電審紀字[2015]第002號”—表明官方審查已將這類電影看作“紀錄片”而非故事片,但馮小剛等電影人還是發(fā)了一通暴脾氣:這種野蠻的掙錢方式是對嚴肅電影的挑戰(zhàn)和冒犯,對導演而言無技術含量,對演員來說丟份掉價,對中國電影發(fā)展產生極其惡劣的影響,是電影的自殺。馮導甚至不顧“兄弟”情面,直接喊話合作多年、此次投資《兄弟》的華誼兄弟公司,擔憂“今后不再有人去投那些需要耗費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才能完成的影片了”。
若干年前,為給陳凱歌一部電影的“衍生產品”—10集紀錄片寫解說詞,我看了近500個小時的拍片素材,真切體會到何謂“十年磨一劍”。其中有個細節(jié):陳導對專程前來探班的梅爾·吉布森慨嘆不能像電影大師庫布里克那樣為等一朵“適合”的云彩而寧愿坐等。無獨有偶,另一位大師黑澤明也曾為一個天晴鏡頭令全劇組生生等了100天;拍《亂》時,為了把最后那場戲拍得氣勢恢宏,又干等180多天,終于等到恰到好處的一朵云才喊“開機”……
當然,拍片快慢并不能與質量優(yōu)劣直接劃等號。目前大家擔憂的,早已遠非大師們“等云到”之類“古典”拍法的傷逝,而是輕慢電影藝術尊嚴、折損電影產業(yè)生態(tài)的種種跡象。
因兒子療傷未參加綜藝電影《爸爸去哪兒2》拍攝的吳鎮(zhèn)宇對記者表示,“正好也讓別的小朋友思考一下:為啥我們父子只參加節(jié)目不拍電影呢?”他還一再強調“不是針對哪部影片,只是以尊重電影、從我的角度”說,電影制作人不能迷上,像毒品一樣,很容易得到快感,迷上就危險了,這是不勞而獲—根本不用找編劇,演員也無需太多付出。
《綜藝》等外刊稱《奔跑吧兄弟》等綜藝電影“純屬中國人民首創(chuàng)”,但好萊塢等與之最接近的“衍生電影”也非鳳毛麟角??伞毒C藝》還是認為,這些作品與中國綜藝電影“有本質區(qū)別”—均走標準故事片流程,由節(jié)目中的小段子衍生而來,有嚴格的導演編劇團隊創(chuàng)作,是按照標準故事片模式而非綜藝節(jié)目類拍攝手法,“直接界限很明顯,算得上涇渭分明,否則,或許會被觀眾投訴吧?!?/p>
知名影評人托姆更是指出,電視與電影觀眾是截然不同的群體,想要讓電影受眾在電影院接受一個電視操作的內容,是完全不可以的,“這一方面,美國觀眾有自己的取舍,他們不需要‘電視化’的電影。”
回到咱國內觀眾,為啥他們寧可花錢到影院里看個“電視節(jié)目”?是特別想看,還是別無其他片子可選?不少人坦言,對其“爛”早有心理預期,但畢竟有電視里“認識”的熟人和“親切”的慣性,比起許多“爛”到屢屢突破大家“預期”的國產片保險得多。
自“超女”始,便有電視節(jié)目衍生電影問世,卻往往賠錢還賺不了電視般的吆喝。雖然投資者甚至都不用覬覦電視觀眾以外的人,以為“把電視觀眾吸引到電影院里再看一遍就夠了,他們足以撐起票房”,但能如“爸爸”、“兄弟”者,也就這幾家。
公允地說,綜藝電影的嘗試并非沒有意義,尤其是在中國電影類型尚少、內容欠“豐”的現(xiàn)狀下。有專家認為,與其說賺錢是首要或唯一目的,不如視為理性判斷前提下的跨界協(xié)作和產業(yè)鏈探索。華誼總裁王中磊就表示,自己基本觀點跟馮導相同,同時認為綜藝節(jié)目轉換成電影有其特殊性,《兄弟》對他來說更多是一個補充跟嘗試,“它不代表中國電影,但我們是用電影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來做綜藝欄目開發(fā)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