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納森·洛索斯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如今的交通越來越發(fā)達,人類世界越來越小,“地球村”正在成為現實。實際上,如今只要你能承擔路費,只需要幾天時間,你就能到達地球上任何一個你想到達的角落。在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的文化、生活各方面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然而,人類并不是地球上唯一受此影響的物種,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隨著國際貿易的興起,一些原本孤立的島嶼正呈現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在一項關于加勒比地區(qū)島嶼蜥蜴的調查中,國際貿易是造成當地蜥蜴種類呈現多樣性的主要原因,而一個島嶼貿易量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該島外來物種入侵的多少,那些原本在大陸上才有的動物,正是通過人類的遠洋巨輪才到達這些島嶼的。實際上,從地理大發(fā)現以來,人類不但從思想上沖破了長期以來安于現狀的封閉觀念,而且還成功地邁出了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步——開辟新航路,世界上各個地區(qū)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大海也不再是難以逾越的天塹。
島嶼地理生物學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就是隔離在生物多樣性中的作用,即島嶼的條件越孤立,生活在島上物種就越少,而這種隔離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地理上的距離,以及難以逾越的險境。在過去,人類的技術和條件有限,大海對于他們來說危機四伏、不可穿越,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人類可以輕松跨越地理上的阻隔,可以輕松地穿行于各大洋之間,將任何能夠攜帶的物種都帶上船,前往發(fā)現的新土地。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可能有些老生常談,但一個島嶼的生物多樣性,尤其是不同島嶼之間的數量變化,顯然不同。較大的島嶼,因為具有更多的資源,能夠給更多的物種提供棲息地和食物,所以也就能更容易維持物種的豐富性。對于人類來說,雖然地理隔離的遠近已經不再重要,但對于新物種來說,要適應和征服新的環(huán)境還是有困難的。而根據島嶼自身的大小,以及隔離的遠近程度,島嶼自身會達到一種平衡狀態(tài),以便維持特定水平的生物多樣性。
目前,人類已經向加勒比地區(qū)的島嶼引入了很多新物種,蜥蜴只是其中之一。在這方面,古巴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例子。按照理論,古巴的貿易活動非常頻繁,因此應該更容易為外來物種入侵,然而因為美國的貿易禁令,你查看文獻資料后就會發(fā)現,古巴外來物種的入侵數為零,這種地緣政治的影響,是人類活動的產物,所以說人類的經濟貿易活動不但能夠造成物種入侵,形成多樣化的生物種類,同樣也可以讓生物入侵就此斷絕。
然而,人類貿易活動的影響還不止如此,它不僅能加速外來物種入侵的速率,還可能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破壞,尤其是對一些瀕危物種影響甚大,而這種破壞可能是致命的。發(fā)達國家及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貿易,最終導致了一些國家的本地物種面臨嚴峻的生存挑戰(zhàn)。在國際自然保護組織“紅名單”中找出2.5萬種瀕危動物,你會發(fā)現這些動物的減少,跟來自187個國家超過1.5萬種商品有關,30%的瀕危物種之所以面臨生存困境,是因為這些商品的生產和貿易威脅了它們的生存。
為了種植咖啡和可可,人們砍掉森林,破壞了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此外大象和犀牛也不斷遭到偷獵。研究人員認為,這些人類行為給野生動物的生存帶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國際間的野生動物貿易,使得幾乎三分之一的野生動物滅絕。而在國際貿易中,印度尼西亞和馬達加斯加島則是野生動物損失最多的兩個國家。
科學家對國際公認“紅名單”中的7000種瀕危動物進行了研究,又對1.5萬種商品進行了反復參照和分析,他們認為生產過程中對環(huán)境產生危害的商品,從發(fā)展中國家流向了更為發(fā)達的國家。如巴西牛肉、印度棕櫚油、墨西哥咖啡、哥倫比亞的香蕉和煙草生產業(yè)等商品的生產過程,都會給環(huán)境帶來負面影響。
對此,有科學家表示,政府應該實施貿易制裁,由相關國際性機構推動政府對某些處于瀕危生存狀態(tài)的物種貿易進行限制。但談到危害,物種貿易和商品貿易兩者之間并沒有區(qū)別,盡管人們很容易去可憐那些慘遭厄運的動物,卻不會放棄給他們帶來的各種舒適生活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