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佳鷺
摘 要:新課標給課堂教學帶來了不少新方法、新概念,促使音樂教學自我革新和發(fā)展。對如何提升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與質量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期望對解決音樂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有建設性的參考意義。
關鍵詞:初中音樂;主體地位;課堂氣氛;多媒體
音樂教育是一門培養(yǎng)學生藝術素質、重視學生發(fā)展的全面性的重要學科。要想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必須不斷進行探索和嘗試,不斷對教學方法進行完善,解決相關阻礙,才能提高教學質量,使音樂的價值得到最大化實現。下文將對相關的策略進行詳細研究。
一、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tǒng)的“教師主導型”課堂教學模式已經被新課標和新要求所否定。教師唱“獨角戲”的局面應當杜絕,學生的主體地位應當被樹立和鞏固,使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核心。因此,教師應加強與學生的課堂合作,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實踐和自主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教學目的的實現。
二、營造良性課堂氣氛
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大多數是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的,
課堂為雙方提供了最直接、最便捷又基礎的交流平臺和途徑。若學生心中有畏懼和害怕老師的情緒,在課堂中就常常被老師“牽著鼻子走”。音樂課堂上保持一種輕松、和諧、良好的氣氛,對于培養(yǎng)學生音樂素養(yǎng)、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教師應深入學生的世界,在奇妙的音韻和優(yōu)美的旋律中與學生進行平等、親切的靈魂交流。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音樂的奧妙與神奇,才能激發(fā)學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并全身心感受音樂帶來的樂趣。
三、注重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
新課標對音樂教學方法提出了新指標,強調加強學生的合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研究能力,并提倡在老師引導的前提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和探討課堂問題,得出最終的研究結果,并由老師負責總結評價。例如,在進行歌曲《黃河大合唱》的學習時,教師可以先要求學生搜集相關資料,了解與歌曲相關的背景故事,并對類似歌曲進行收集研究后得出關于歌曲特點的研究結論。這種學習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四、適當選擇音樂作品
音樂不僅能夠給人帶來愉悅和享受,更能使人類能通過它來表達思想、表現靈魂。教師應當對學生的音樂喜好進行調查,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被音樂深入影響,從而對塑造人生觀、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初中音樂教師大多是從專業(yè)音樂學院畢業(yè)的,他們有多年接受專業(yè)化音樂教育的經歷,對音樂的理解和賞識角度難免會與學生的意見有偏差。過于專業(yè)化的眼光和音樂鑒賞能力恐怕是學生所不能理解的,因此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想法和喜好出發(fā),選擇適當的音樂作品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素質,激發(fā)其音樂興趣,保證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
五、重視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利用
音樂學科的抽象性非常強,強調學生對音樂的鑒賞和審美,
音樂課堂也穿插著感官感受過程、音樂鑒賞過程以及音樂表達行為。若缺少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參與,課堂教學質量恐怕會大打折扣。因此,學校也應盡可能改善教學設備,促進教學信息技術的更新。教師也應盡可能利用現有的教育條件,使多媒體教學技術的作用最大化,為學生直觀展示音樂的靈魂和美妙,營造靈活、輕松、生動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六、注重人文精神的體現
人文精神,即關注人本身,關注人的思想精神、內心追求和生存發(fā)展等等。音樂本身是人類的一種表達思想和靈魂的方式,是人類進行溝通交流的神奇工具。音樂鑒賞課的內容應注重音樂種類的多樣性,應涉及各個層次、各種風格的音樂,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欣賞價值和文化底蘊,感受人文精神的力量和民俗風情的韻味,
逐漸提高自身的音樂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例如,在鑒賞民歌時,可以為學生展示《黃土高原》《纖夫的愛》和《太湖美》,使學生在不同的音樂中提高對比鑒賞力,既能感受歌曲背后的文化,又能熏陶心靈和情操。
七、善于發(fā)問和合理發(fā)問
新課標對培養(yǎng)學生音樂興趣、增強學生鑒賞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重視程度越發(fā)明顯。伴隨著旋律的響起,教師應向學生提出具有啟發(fā)性和建設意義的問題,有意識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對音樂的探索興趣。例如,在播放管弦樂曲目《命運交響曲》和著名二胡曲目《二泉映月》后,教師發(fā)問:“為什么兩種曲目的風格以及給人的感受截然不同呢?”并在學生進行自由討論后再引出相關知識的講述,比如低音區(qū)的旋律與高音區(qū)旋律在表達情感上的區(qū)別,前者是恢弘大氣的,后者是哀怨凄慘的,好比宋詞的豪放派和婉約派。此時的恍然大悟使其對音樂的探索欲望被進一步激發(fā)。
教師應當不斷發(fā)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有關對策,
進行多個方面的完善和改革,真正體現音樂課堂的價值,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綜合素質較高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朱姝.關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策略探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3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