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小說《到十九號房去》講述了一個現(xiàn)代知識女性的悲劇故事,主人公蘇珊一直在自我迷失和自我尋找的泥潭里掙扎,最后在一個簡陋小旅館的十九號房里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尋得最終的解脫。本文將從兩個方面來闡述小說的悲劇性原因,一方面從女主人公內(nèi)在的理智談起,另一方面從父權(quán)社會尋找更深層次的原因。
關(guān)鍵詞:《到十九號房去》 悲劇 理智 父權(quán)社會
一.概述
作為一個深刻且優(yōu)秀的女性主義作家,多麗絲.萊辛通常以女性獨特的視角來觀察并且描寫女性的婚姻生活中的矛盾及痛苦壓抑,她思想深邃,見解獨到,可以說是繼沃爾夫之后最偉大的女性主義作家。這篇小說《到十九號房去》講述了一個現(xiàn)代知識女性蘇珊的悲劇故事。蘇珊在理智的婚姻里迷失了自己。在做過數(shù)次的掙扎,逃避及尋找之后,她最終在一個小旅館里找到了久違的自我,可是,婚姻的嚴酷禁錮很快就打破了這一片心靈的寧靜,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蘇珊在十九號房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在筆者看來,蘇珊的悲劇看似偶然,實則是無法避免的。對于知識女性來說,由于理性的束縛,她們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這種需求,更深一層,在一個父權(quán)制社會里,她們的這種心靈需求通常被無情忽略。
二.蘇珊婚姻理智性分析—蘇珊悲劇的內(nèi)在原因分析
1.理智的婚姻基礎(chǔ)
這篇小說開門見山地指出,這對夫婦的婚姻是建立在理智之上的,而不是相互之間的愛慕。當他們結(jié)婚的時候,都已經(jīng)不再那么年輕,已經(jīng)有了各自的感情經(jīng)歷,對待愛情和婚姻都已經(jīng)抱著客觀而冷靜的態(tài)度,并且都為彼此保留了所謂的最珍貴的東西,毫無疑問,這所謂的最珍貴的東西就是貞操。顯而易見,在婚姻里面,相對于男人,貞操對女人來說就更為重要。經(jīng)過一系列的考量,他們都認為對方是符合自己標準的那個人。在外人看來,他們是天造地設(shè)的一對,甚至成為外人擇偶結(jié)婚的標桿。唯一沒有考慮到的是他們自己內(nèi)心及性格的契合度。
2.理智的婚姻
在所有人看來,他們的婚姻都是完美無瑕的。但這所謂的“完美”只存在于別人的眼睛里。在結(jié)婚之前,他們都有體面且報酬豐厚的工作,在職場上有光明的未來,以及漂亮的公寓。結(jié)婚后,為了防止任何一方做出任何的讓步和犧牲,基于公平的原則上,他們都搬離各自的住所,在一個新的公寓安頓自己的婚姻。兩年之后,由于蘇珊懷孕,她放棄了自己的工作,回歸家庭,他們就買下了一棟屬于自己的房子。在別人看來,這一切都是順應(yīng)自然,無可挑剔的,無論在做任何的選擇,他們都會理智地權(quán)衡一切。
可是,這一切真的是如此完美無瑕嗎?筆者認為,對蘇珊來說,選擇這種生活方式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可悲的。由于家庭和孩子的禁錮,蘇珊不得不放棄工作,而這是導(dǎo)致蘇珊悲劇的直接原因。對于馬修,她只能和他分享一些發(fā)生在這個房子里的種種瑣碎無聊的事情。這一切就像一個牢籠,不斷擠壓,吞噬著蘇珊的向往自由地靈魂??墒?,作為一個年輕,曾經(jīng)獨立的女性,她的理智告訴她,這一切的犧牲都是值得的,她開始無限制地壓抑自己心底的抑郁,焦慮和深深的失落感。蘇珊其實是想要重新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重拾獨立和尊嚴,理智又一次告訴她這樣的犧牲是值得的。然而,馬修所處的境地就完全不同了,他需要為蘇珊,孩子以及這所大房子努力工作。和其他所有的丈夫并無二樣,馬修的生活不在家里,而在工作上,他所交往的那些人身上以及一些無關(guān)痛癢的曖昧關(guān)系上。
現(xiàn)實的需求導(dǎo)致了這對夫妻完全不同的處境,女人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工作和獨立,回歸到女性為人妻為人母的傳統(tǒng)角色里。但是,很諷刺很可笑的是女人所作出的這些犧牲讓她原本豐富絢爛的生活變成了無聊,停滯的一片荒漠。更為可悲的是,這些年輕的知識女性理智地埋葬了自己一切的焦慮和不滿,告訴自己:無聊和適度的不滿正是理智婚姻的標簽。
3.理智的態(tài)度
在《到十九號房去》這篇小說中,面對馬修的背叛,蘇珊一直持著冷靜且理智的態(tài)度。從常理來看,如果一個女人知道自己的丈夫背叛了自己,那這個女人毫無疑問會對他心生怨恨??墒牵隈R修向蘇珊坦白自己的背叛的時候,出人意料,蘇珊卻選擇理智地原諒了馬修。從蘇珊的各種反應(yīng)來看,她內(nèi)心深處其實也十分沮喪,不安,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婚姻,懷疑自己生存的意義,可是理智告訴她,要容忍一切的小瑕疵,她還是理智地原諒了馬修。最終理智地跨過了這道坎兒,只在內(nèi)心留下了無法訴說的傷痛。她甚至理智地為馬修找理由開脫,認為這樣的背叛對馬修這樣一個優(yōu)秀出眾的男人來說是無法避免的。盡管她知道馬修已經(jīng)娶了她,從身體以及靈魂上完全接受了自己,可是她內(nèi)心深處的女性主義思想仍讓她的內(nèi)心充滿了憤怒,失落,她甚至覺得自己的生活已然變成了一片荒漠,了無生機。然而,與此同時,理智又告訴她不能使用諸如“背叛”,“原諒”這一類的詞,理智不允許自己這么做。更重要的是,理智絕對拒絕眼淚,爭吵,憤怒以及退讓。最最重要的是:理智拒絕眼淚。這該死的理智讓蘇珊發(fā)瘋,既無力可走又無路可退,讓她跳進絕望的深淵。
4.理智的解脫
當可愛的雙胞胎離開蘇珊,離開家去了學校,原本空虛無聊的日子就愈加顯得空洞,蘇珊再也抑制不了自己內(nèi)心深處對自由的向往,于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自我尋找的旅途。然而。事與愿違,她的潛藏在體內(nèi)的理智卻不允許她這么做。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失敗與反思,蘇珊終于意識到,要想找到久違的自由與自我,她必須要打破理智的殘酷束縛。很可惜的是,作為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女性,理智已深入蘇珊的骨髓,溶進血液里,控制著她的心,她的一舉一動。當蘇珊掙扎著想要擺脫理智的禁錮,她又不得不抵制自己放棄家庭的沖動,這所謂的“理智”把她逼進了絕望的深淵。
為了尋得自由與自我,在數(shù)次的嘗試之后,蘇珊終于在一個簡陋小旅館的19號房里找到了久違的自我。但是,早已失去經(jīng)濟來源的蘇珊卻不得不依靠丈夫馬修來維持自己的自由與平和。很快這難得的自由與自我被丈夫無休止的詢問與調(diào)查撕的粉碎。為維護自己僅有的一點尊嚴,尋得解脫,她在煤氣聲中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在蘇珊的潛意識里,她的理智告訴她,她對自由和自我的向往和追尋是罪惡的,是邪惡的。當她對自由的向往被馬修發(fā)現(xiàn)之后,蘇珊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殺。endprint
三.傳統(tǒng)男性主義價值觀的束縛—蘇珊悲劇的社會原因
1.傳統(tǒng)觀念里賢妻良母的角色
長期以來,男人相對于女人一直處于主導(dǎo)一切的地位。相應(yīng)的,父權(quán)主義思想就理所當然地成了主流的價值體系。這樣的價值體系讓世界成為一個由男性主導(dǎo)的世界,一切都是由男性來主導(dǎo),甚至這個世界的意義也是由男性來定義。對女人來說,這樣的父權(quán)主義思想在女人中間畫了一條涇渭分明的線,將女人分為兩類:天使與惡魔,夏娃和瑪利亞,溫順的妻子和叛逆的妻子,這充分地體現(xiàn)了男性心目最完美的女性形象。女人為了達到這一標準,她們不得不將生活的重心放在丈夫,孩子和家庭上,打理好一切的事情,竭盡全力去幫襯丈夫的事業(yè),而自己的事業(yè)就變得無足輕重,甚至毫無意義。更重要的是,作為家庭,甚至社會的主宰者,男性可以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甚至對妻子的忠誠也不在他們的道德范疇內(nèi),但女性必須要忠誠寬容。
2.蘇珊—神話背后的悲劇
小說的女主人公就是受到這這神話的壓抑才掉進絕望的深淵。為了家庭,她放棄了自己很有前景的工作,義無反顧地回歸了家庭。自此,作為一個曾經(jīng)經(jīng)濟獨立的現(xiàn)在知識女性,蘇珊失去了自己的經(jīng)濟來源,這種感覺讓她極度痛苦。無論何時,當蘇珊嘗試向馬修敞開心扉,傾訴自己真實的想法的時候,在馬修臉上,蘇珊所能看到的就只有懷疑和不解,這讓她極度恐懼。馬修從不很認真嚴肅地聽蘇珊的傾訴,更重要的是,他理所當然地認為,作為男性的自己了解一切的事情,并且習慣于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蘇珊身上。當蘇珊向馬修傾訴自己從未感覺到自由,馬修沒有認真聽并且積極想辦法應(yīng)對,而是消極抱怨。很可悲,蘇珊的犧牲和退讓并沒有給她帶了所謂的幸福。更可悲的是,在父權(quán)社會的壓榨之下,面對自己丈夫的背叛與不忠,她甚至被剝奪了抱怨的權(quán)利。從這幾點來分析,不難看出,這條基于男性主義價值體系上的標準,禁錮了蘇珊對自由及自我的向往,又將她孤立起來,由此,她只能獨自消化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苦痛而不能向自己的丈夫傾訴。
作為男權(quán)主義價值體系的核心,賢妻良母這一標準就成了這個社會對女性的評判標準。長期以來,女性在這樣的價值體系和社會評判之下受盡了精神的折磨和壓抑。在這樣的折磨和壓抑之下,蘇珊隱藏了真實的自己,壓抑自己內(nèi)心對自由和自我的渴求,被迫盡力扮演好這個男權(quán)主義社會強加給自己的賢妻良母的角色,以期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緩和自己與丈夫和家庭之間的矛盾,在十九號房里享受自己僅有的一點自由。但是。這樣的委曲求全并沒有幫她緩解自己的困境,并沒有幫她獲得真正的自由,卻招來了馬修的懷疑。面對丈夫的懷疑,對蘇珊來說有兩種選擇。一是完全屈從,在寂寥的生活瑣碎中消磨自己對自由的熱切渴望。另一種是繼續(xù)追求自己的自由甚至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也在所不惜。對于一個現(xiàn)代知識女性,蘇珊義無反顧的選擇了第二種方法,這并不為奇。蘇珊的生命在煤氣的咝咝聲中走到了盡頭。
四.結(jié)語
蘇珊的悲劇是一個個人悲劇,因為自己的理智,她跳進了死亡的深淵。這更是一個社會悲劇,這個父權(quán)主義社會摧毀了這個現(xiàn)代知識女性。萊辛在這個作品中通過蘇珊這個現(xiàn)代知識女性的悲劇揭露了現(xiàn)代知識女性的生存困境。如今,女權(quán)主義的思想廣為傳播,雖然我們社會已經(jīng)為女性爭取了許多的自由和平等,但女性仍沒有完全擺脫父權(quán)主義社會強加給女人的精神壓抑。作為讀者,在為這樣的悲劇人物感到痛心遺憾的同時,也應(yīng)該思考如何尊重女性的思想,讓這樣的悲劇不再出現(xiàn)在生活中。
參考文獻
[1]Zhao,K.An Analysis of Three Images in Doris Lessings To Room Nineteen[J].TPLS,2012,2(8).
[2]向麗華.多麗絲·萊辛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分類[J].船山學刊,2007.
[3]堵文輝.一間無法得到的房間[J].文教資料,2009.
[4]王冬梅,田祥斌.現(xiàn)代女性的生存困境[J].新鄉(xiāng)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4)
[5]安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當代英國文學[Z].2009
(作者介紹:陳欣,華中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