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利
【摘 要】古語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有疑問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創(chuàng)新。這是一個一脈相承、循序漸進的實踐過程。然而,在中國式傳統(tǒng)教育和應試教學模式中,往往重視學生的解答能力,而普遍忽視了對質疑問難能力的培養(yǎng)。在新課標施行和強調素質發(fā)展的今天,能力目標正逐步成為學校教育中的核心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也就日益凸顯而出,并且形成一項孜孜以求的教學實踐課題。本文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與思考,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試做出一些拋磚引玉之論。
【關鍵詞】初中語文 ? ? 質疑問難能力 ? ? 培養(yǎng)
思是學之始,疑是思之源。認真施行以“疑”為線索和以“思”為核心的教學策略,強化以“學貴有疑”為宗旨的問題意識,既可激發(fā)和深化課程學習情感,又能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chuàng)新精神,為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源源不斷地注入活力元素。許多學生之所以不愿提出問題,是因為從根本上缺乏自信心和質疑問難的能力。愛因斯坦的“問題意識論”——“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所要表明的就是這種現(xiàn)象和哲理。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問難能力呢?本文試簡要闡述之。
一、簡析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學生求知問難、教師授業(yè)解惑”本是生態(tài)教學的自然現(xiàn)象,由于應試教學及其慣性等因素的影響,長期以來卻形成了“教師提問——學生作答”的逆流現(xiàn)象。培養(yǎng)質疑問難的意識和能力,就是在積極順應“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有利于強調和凸顯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合理調整和處理教與學之間的秩序關系。其次,“學起于思,而思源于疑?!敝灰獙W習過程中的問題現(xiàn)象有了“疑難”,學生就會產(chǎn)生接連不斷的系列化思考和不同程度的探究行為。根據(jù)“哈姆雷特效應”來邏輯推理,質疑問難現(xiàn)象有利于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發(fā)展。再次,“讀書貴有疑,疑能得教益?!迸囵B(yǎng)質疑問難的意識能力,有利于激活學生的“萌發(fā)”心態(tài),形成敢思敢問、勤學好問和善思善問的良好習慣,有利于把良好習慣逐步內化為閱讀能力,培養(yǎng)自主學習能力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二、培養(yǎng)學生質疑問難能力的簡要實踐
首先,要讓學生“敢于提問”,這是有效培養(yǎng)質疑問難能力的必要前提。初中生既生動活潑又樂思好想,然而許多人尤其是中等生和潛能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和質疑意識,往往在課堂內外不敢或不愿意提問,只是被動式應答。因此,教師要“瞅準時機,抓住問題,主動出擊”,就是要用有趣而難度適當?shù)膯栴}來努力“撬開”嘴巴,讓他們逐步消除心理障礙,從中取得“親師信道,引而不發(fā)”的效果。如在教學《十三歲的機遇》時,筆者先是讓學生閱讀文本,由于“同齡同心”的緣故,在通篇閱讀后學生多顯現(xiàn)出激動、欽佩和向往的神情;然后激勵他們“應該說些什么或者問些什么”;最后筆者抓住了“13歲怎么可能就進了北大?”“人的信念能有這么大作用嗎?”這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雖顯稚嫩,又帶些疑惑,卻由兩個“膽小”學生發(fā)出的,又是教育學生的絕好話題。筆者首先用作者的實際經(jīng)歷回答了第一問;然后轉拋第二問,讓全班借助事實共同討論作答。發(fā)問者既感意外又覺興奮,逐步產(chǎn)生了質疑問難的意識情趣,并在全班贏得良好的輻射效應。
其次,要讓學生“善于提問”,這是有效培養(yǎng)質疑問難能力的關鍵。許多學生并非不敢問和不愿問,根本在于不會問和不善問。因此,“無疑者須教有疑”是培養(yǎng)問題意識能力的關鍵。一是在預習中質疑問難。就是激勵學生在預習中進行質疑,能解決的解決,不能解決的記錄下來,留到課堂教學中解決。二是在精讀中質疑問難。教師應從字詞句段、重難點和表達情感等方面引導發(fā)問。如教學《背影》時,教師先是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然后讓學生精讀文本并提問。所提問題比較有目標性和針對性:作者為什么不直接描寫父親,而是用“背影”來表達父愛?“背影”給作者留下了什么?“背影”讓我們感受到了什么?……三是在總結中質疑問難。學完后對課文知之較多,也知之較深,此時提問最具開放性和創(chuàng)造性,有利于增強教學效果。如有人在《背影》總結時提出:武漢有家媒體報道,由于“父親違反交通規(guī)則,形象不瀟灑”,本文從鄂教版教材中落選了,該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象?可喜的是,大家討論的結果還是“寬容”了“父親”!
再次,要讓學生“樂于提問”,這是有效培養(yǎng)質疑問難能力的保證。“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一是要努力構建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開放寬容的教學環(huán)境,并且采取相應的激勵性機制,讓更多的學生舉起手來。如在《紅樓夢》課外閱讀中,有人提出“賈寶玉不聽從父親教誨,不肯考取功名,為什么還得到包括作者在內的眾人贊賞呢?”有人還提出“林黛玉雖然聰慧柔美,但心胸狹窄,為人刻薄;而薛寶釵既聰明賢惠,又寬容大度。為什么賈寶玉專寵林妹妹卻不愛寶姐姐呢?”二是“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教師要采取相應的柔性強制手段,尤其力促那些思想“消極”的學生活躍起來,努力贏得并不斷放大質疑問難的教學效應。三是在課堂教學和原則范圍內,要采取疏導、啟發(fā)和點撥措施,對學生的質疑問難進行有序引導和適度規(guī)范,絕不可放任自流,否則容易走向弄巧成拙甚至適得其反的境地。
總之,“問”是走進知識殿堂的金鑰匙,是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教師應本著戰(zhàn)略指向和戰(zhàn)術指導的眼光,高度重視問題意識,有效培養(yǎng)質疑問難能力,為促進學生個性化發(fā)展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