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珍利 李漢平
【摘 要】日語作為二外的首選科目,在大多數(shù)院校存在課時設置不足的問題,因此二外日語教學必須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盡可能地讓學生對日語的語言特點有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的了解,要處理好教學中的“取”與“舍”,在打好基礎的前提下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關鍵詞】二外日語教學 ? ?“取” ? ? “舍”
一、引言
日語語言在“音”“形”“意”等方面均有其獨特的特點。日語教學要遵循由低級到高級的教學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日語的認識發(fā)展也是從模糊到具體、從感性到理性,探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習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考慮學什么、怎么學;教師在教授過程中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尤其是教什么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針對日語語言“音”、“形”、“意”等方面的特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二外日語中哪些是需要教師教的,哪些是只需要教師提點一下的,哪些應該是學生自己去了解和學習的。
二、二外日語教學現(xiàn)狀
日語在外語課程設置中已成為二外教學的首選科目,占主導地位。盡管如此,二外日語教學中還是存在諸多的困難與問題,如課時不足,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模式單一等。其中,較普遍的問題是課時較少,周課時一般僅為4個學時,開設3-4個學期,每學期開設16-18周,4學期最多288個課時。以《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為例,每課建議課時為6個,則288個課時僅能完成剛好初級上下冊共48課的內(nèi)容,既無法滿足考研學生的需要,也不能達到用人單位對二外水平的要求。二外日語教學必須在有限的課時內(nèi)盡可能地讓學生對日語的語言特點有一個整體的、系統(tǒng)的了解,所以,二外日語教學的重點不是教授多少知識點或上到教材的哪一課,而是如何以所授課程為媒介,讓學生了解日語語言系統(tǒng)在“音”“形”“意”等方面區(qū)別于其他語言形式的獨特特點,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三、日語“音”“形” “意”的特點
“音”“形” “意”是任何語言文字均具備的不可分割的三個層面。
從“音”的層面上看,日語的發(fā)音單位為 “拍”,一般一個假名代表一拍。日語在一個音節(jié)內(nèi)沒有音調變化,是通過音節(jié)間的高低變化來表示不同的含義。發(fā)音分高低兩種,由此構成日語的聲調。假名相同但聲調不同的日語詞匯往往表達的意義相距甚遠。
從“形”的層面上看,日語中使用的文字有“平假名”“片假名”和 “漢字(漢字)”三種。平假名用于書寫所有的日語發(fā)音,主要用于表現(xiàn)具有語法功能的詞,漢字主要用于表示實物的名稱或動作;片假名主要用于書寫外來語、擬聲詞和部分動植物名稱。此外,日語里還使用羅馬字,但多用于招牌或廣告,一般文章中較少使用。如果將日語詞匯按詞源分類,有“和語”“漢語”“外來語”及復合組成的“混種語”四種。所以日語的“形”是由多元素構成的,是比較復雜的。
從“意”的層面上看,日語和其他語言一樣,“意”依托于“形”。日語的文字要素中,平假名、片假名、漢字均源自漢語文字,當然也有日本自創(chuàng)的獨有的文字,但為數(shù)甚少,如,“峠”“畑”“凧”。日語中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日語漢字與中文漢字在表意方面是相近或相同的,如,“韓國”“作品”“旅行”“寫真”等;有一些卻差別極大,如,“娘”“手紙”“大丈夫”“勉強”“邪魔”等。還有很多漢字與假名混合書寫的詞匯和短語。
平假名和片假名是以漢字為基礎的表音文字。日語的漢字源于漢語卻不同于漢語,羅馬字在“五十音圖”里用于標注假名的發(fā)音,聲調的高低變化改變表達的意義,由此可見日語“形”“音”“意”聯(lián)系緊密。要針對日語的“音”“形” “意”的特點,處理好日語入門教學中的“取”與“舍”以及語言遷移等問題,突出重難點。
四、二外日語教學的重難點
選修日語二外的語言學習者首先接觸到的是“五十音圖”,不少學生將“五十音圖”里的假名理解為英語的26個字母。由于多數(shù)學習者為至少已掌握了兩門語言的大學生,教師不妨在教學中把日語的假名與漢語的拼音或英語的音標做對比,讓學生了解假名是日語的文字形式,是一種表音文字。對比漢語的象形文字,日語的發(fā)音單位為“拍”,區(qū)別于漢語發(fā)音單位的“音節(jié)”。音調問題也值得注意,漢語的音調在一個音節(jié)內(nèi)發(fā)生高低變化,日語的音調則表現(xiàn)為音節(jié)間的高低變化,一個音節(jié)內(nèi)沒有高低變化。日漢語的音調標記方式也不相同,日語語音教學是后續(xù)教學的基礎,是二外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教學中要注意講練結合,要給學生多聽多讀多模仿的機會。
詞匯教學中也可進行中日對比,如:日語的“學生”“大學”“旅行”“作品”等詞匯和對應的漢語詞匯不僅詞形相同,詞意也相同;但日語里的“勉強”“手紙”“麻雀”卻分別表示“學習”“書信”“麻將”的意思,與對應的漢語詞匯意義相隔甚遠,還有“邪魔”表示“打擾”,“世話”表示“照顧”等等。在教學中除了可以利用對比促進語言正遷移形成外,還可以盡量選用貼合生活實際的語言詞匯及句式,設計真實場景,在課堂上進行演講、對話、角色扮演等活動,多角度地進行語言訓練,在操練中讓學生熟練運用常用詞匯及表達。
總之,在二外日語課時普遍偏少的現(xiàn)狀下,二外日語教學必須處理好教學內(nèi)容上的“取”與“舍”,盡可能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讓學生熟悉日語語言的“音”“形”“意”的特點,通過語音、詞匯、寒暄語等方面的學習了解日語的語言文化,進而通過課文學習較全面地認識日語的語法系統(tǒng),為學生日語的后續(xù)學習和深造奠定堅實的語言基礎。只有這樣,我們的二外日語教學才能夠真的讓學生有所學、有所用。
【參考文獻】
[1]彭振容.地方師范院校二外(日語)教學現(xiàn)狀及改革方法初探[J].翻譯與文化研究,2012.(02).
[2]韓秀英,朱洪法.日本漢字讀音字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