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離婚案件逐漸增多,離婚子女,尤其是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成為社會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關鍵詞:探視權;探視權中止
一、探視權概述
探視權,又稱探望權,是指不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一方依法擁有的對未與之共同生活的子女進行探視、看望的權利。探視權主要指探望、聯(lián)系、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等內容。探望權的存在和不斷完善保障了夫妻雙方離婚后非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父母一方與子女之間的感情聯(lián)系,保障了親情的存在和維護,有利于減少單親家庭對于未成年子女造成的損害,促進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長,是我國婚姻家庭法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權利。[1]
二、探視權的法律特征
(一)探視權的主體
探視權作為離婚父母對于未成年子女所負有的權利和義務,根據我國《婚姻法》的相關規(guī)定,探視權的權利主體為離婚后不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一方。離婚后,在大多數情況下,子女只能由父母一方來直接撫養(yǎng)、教育,與一方長時間共同生活。在此種情況下,長時間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自然沒有探視、看望的必要和要求;相反,另一方由于沒有與子女共同生活,基本沒有或者很少有機會與子女進行正常的接觸、交流和照顧。離婚父母對于不直接撫養(yǎng)的未成年子女進行探視、看望,通過看望關心子女或者與子女短時間的共同生活是人之常情。既可以教育子女、與子女交流感情,盡到作為父母的職責,使未成年子女感受到較為完整的父母之愛,減少父母家庭破裂給子女造成的心理損害,進而促進子女的健康成長;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家庭矛盾,促進社會和諧。
(二)探視權的義務主體
探視權的義務主體是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一方父母。為了促進子女的健康成長,必然要求有一方在撫養(yǎng)子女中占主要地位,即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一方。因而探視權的真正順利實現(xiàn)也離不開直接撫養(yǎng)子女一方父母的配合和支持,需要直接撫養(yǎng)子女一方父母的協(xié)助,成為探視權的義務主體。作為探視權的義務主體,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一方父母在協(xié)助探視權的實施上主要包括:按照和遵循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和人民法院裁判的方式、頻率協(xié)助另一方父母探視、看望子女;要從有利于探視權的實現(xiàn)的出發(fā)點,與另一方父母協(xié)商確定探視權實現(xiàn)的具體時間、地點、方式、頻率等內容;在未成年子女拒絕另一方的探視、看望時,應當進行幫助說服;不得阻礙非直接撫養(yǎng)人探視、看望子女;不得向子女捏造、傳播、灌輸不利于非直接撫養(yǎng)人行使探視權的虛假內容等。
(三)探視權的對象
探視、看望的對象是未由自己直接撫養(yǎng)、照顧,未于自己長期共同生活的未成年子女。根據我國《婚姻法》規(guī)定,離婚后對子女的探望針對的是離婚后未與自己共同生活的子女。
探視權作為由我國《婚姻法》明文規(guī)定而確立的一項親權,與和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對于子女的探視有著本質的區(qū)別。
由自己直接撫養(yǎng)、共同生活的子女由于工作、學習等原因而不能長期共同生活而探視、看望屬于事實行為,并不發(fā)生法律關系的變化,也不屬于法律所調整的范圍;這與《婚姻法》設立的,由離婚父母前往探視、看望不同,這是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屬于法律行為。
三、探視權的內容
探視權是由《婚姻法》規(guī)定的,與直接撫養(yǎng)相對應的權利。根據我國《婚姻法》第38條規(guī)定:離婚后,不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xié)助的義務。
四、探視權的行使方式
我國《婚姻法》第38條第二款規(guī)定:“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xié)議;協(xié)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據此,對于離婚父母探視權的行使時間和方式有雙方當事人協(xié)議決定,在協(xié)議不能達成的情況下,由相關法院予以判決決定。
就目前對于父母探視權現(xiàn)實執(zhí)行情況的了解和統(tǒng)計,我國探視權的行使方式主要有兩種:暫時性探望和逗留式探望。其中暫時性探望主要是指非直接撫養(yǎng)人的父母暫時性、短時間的探望,這是目前探視權行使的主要方式。逗留式探望是指非直接撫養(yǎng)人的父母在事先約定或者法院判決的時間內將子女接走共同生活并在限定的時間內送回的探望方式,此種探視權的行使是較長時間的。
五、探視權的中止和恢復事由
根據我國《婚姻法》第38條之規(guī)定,“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后,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薄案鶕覈痘橐龇ń忉專ㄒ唬返?6條規(guī)定:中止探望權的請求人包括未成年子女、直接撫養(yǎng)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對未成年子女負擔撫養(yǎng)、教育義務的法定監(jiān)護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權的請求。
“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作為判定探視權中止的法定事由,給人民法院的裁判予以極大的自由裁量權。同時,中止探視權必須由當事人提出請求,而不能由人民法院主動提出或者主動做出裁決。此外,人民法院行使中止探視權的權利必須以判決的形式做出,而不能選擇調解或者是裁定。在實際工作中,“不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主要包括的情況有:具有探視權的父或母有精神病,具有嚴重的傳染病或者嚴重的暴力傾向,有吸毒、賭博等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對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和成長造成嚴重不適,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長的。
中止探視權的法院判決正式生效之后,擁有探視權的一方必須在人民法院判決正式生效之后,判決限定的時間內停止實行探望權,同時,享有直接撫養(yǎng)權的父或母一方可以憑借人民法院的相關判決拒絕另一方行使探視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下文簡稱《婚姻法解釋(一)》)第25條規(guī)定:“中止探望權的情形消失后,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通知其恢復探望權的行使?!睋耍揭暀嗟幕謴陀幸韵聨讉€方面的要求:首先,探視權的恢復必須以探視權中止事由消失為前提,即行使探視權不會對未成年子女造成不良的影響;其次,即使中止探視權的事由消失,當事人仍然必須向人民法院提出相關申請,必須由人民法院根據相關申請依法作出恢復行使探視權的決定,而不能由當事人在中止探視權的事由消失后自行恢復行使。[2]
參考文獻:
[1]龍翼飛,夏吟蘭主編.和諧社會中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重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239.
[2]吳國平,張影主編.婚姻家庭法原理與實務[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0.235.
作者簡介:
尚蔭南,男,1990年9月,碩士研究生,法律碩士(非法學),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