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 李連博 牛佳偉 林 威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 秦朝秋 張 寧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 林 威
珠海港LNG船舶通航環(huán)境及其操縱的分析*
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李連博牛佳偉林威
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秦朝秋張寧
大連海事大學航海學院林威
為確保大型LNG船舶進出珠海港和靠離泊安全,完善珠海港LNG船舶航行環(huán)境及其操縱情況,在充分分析該水域自然環(huán)境和航道情況的基礎之上,結合LNG船舶操縱模擬實驗,論證該地航行環(huán)境是否滿足通航安全的需要。提出大型LNG船舶在進出港和靠離泊操縱中的航行方法和有關注意事項,對保證船舶安全靠離碼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珠海港;LNG船舶;通航環(huán)境;靠離泊;操縱
廣東珠海LNG接收站項目一期工程位于珠海市西區(qū),該區(qū)是珠海港的主體港區(qū)和重點發(fā)展港區(qū)。擬建設1個8萬~27萬m3LNG接卸泊位,泊位一期年通過能力可達598萬t/年,二期發(fā)展到700萬t/年。[1]LNG泊位布置在接收站西護岸的南段附近水域,碼頭前沿線平行于西護岸布置,距離西護岸128 m,碼頭方位角為160°~340°。碼頭呈對稱布置,中部為工作平臺。工作平臺兩側布置了4個靠船墩和8個系纜墩,各部分之間以人行鋼橋連接,碼頭平面布置圖如圖1所示。
圖1 LNG碼頭平面布置圖
1. 氣象條件
大萬山海洋站對該地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了長時間的觀測。珠海港區(qū)地處低緯地區(qū),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該海區(qū)為季風海區(qū),冬季以N~NE風向為主,夏季以S~SE風向為主。根據統(tǒng)計資料可知,該港區(qū)多年極端最大風速為43.0 m/s,多年冬季平均風速為7.02 m/s,多年夏季平均風速為4.35 m/s。一年中風力≥6級的天數為69天,風力≥7級的天數為20.5天,風力≥8級的天數為5天。
臺風在每年的4—11月影響附近海域,其中7—9月為臺風多發(fā)季節(jié),平均每年約4個臺風影響附近海域。據統(tǒng)計,多年年平均臺風為4.5個,多年年平均強臺風為0.8個。
本海區(qū)主浪向為SSE向,頻率為29.72%,其次為S向,頻率為18.01%,ES向浪,頻率為10.33%。強浪向為SE。海區(qū)年平均波高(H1/10)為1.12 m,冬季的平均波高最大,平均為1.33 m,秋季次之,平均1.11 m,春夏季最小,為1.02 m。從周期上看,海區(qū)的平均周期為5.1 s,常見的周期為4.1~6.0 s,頻率63.5%,大于6 s的周期只占10.3%,大于8 s的僅占1.69%。
珠海港區(qū)霧天多出現(xiàn)在冬春季,以1—3月最多,年平均霧天21.6天,年平均能見度小于1 km的平均天數為8.5天。
2. 水文條件
根據港區(qū)附近三灶島潮位站和荷包島潮位站的統(tǒng)計資料,結合調和常數分析,三灶島潮位站F=(Hk1+H01)/Hm2=1.50,荷包島潮位站F=(Hk1+H01)/Hm2=1.35,由此可知珠海港附近水域為不規(guī)則半日混合潮。珠海港水域各基準面關系如圖2所示。
圖2 珠海港各基準面關系示意圖
潮位特征值:根據觀測資料,該水域潮位特征值數據如下(以下潮位值均從當地理論最低潮 面算起)。歷年最高潮位:4.12 m;歷年最低潮位:-0.34 m。平均高潮位:1.97 m;平均低潮位: 0.78 m。最大潮差:3.11 m;平均潮差:1.19 m。平均漲潮歷時:6 h22 min;平均落潮歷時:6 h18 min。
潮流:該區(qū)漲潮流自偏南向往偏北向,落潮流反之,屬往復流性質;落潮流速大于漲潮流速;表層流速大于中層和底層流速;表層最大流速103.8 cm/s,底層最大流速98.6 cm/s;表層平均流速約27.5 cm/s,底層平均流速約20.0 cm/s。
1. 航道布置
本港LNG船舶航道軸線同高欄港區(qū)主航道將利用高欄港區(qū)10萬t級主航道進港。LNG航道自航道入口至制動回旋水域,航道總里程約8.15 km (4.4 n mile),航道軸線方位170°~350°,航道有效寬度為275 m,航道設計底標高為-14.5 m。
2. 航道設計主尺度
(1)航道底標高。
根據《液化天然氣碼頭設計規(guī)范》中的有關規(guī)定,航道底標高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D0為航道通航水深,m;T為設計船型滿載吃水,m;Z0為船舶航行時船體下沉增加的富裕吃水,取0.4 m;Z1為航行時龍骨下最小富裕水深,取0.6 m;Z2為波浪富裕深度,取0.84 m;Z3為船舶裝載縱傾富裕深度,取0.15 m;Z4為備淤富裕深度,取0.5 m;E為航道底標高,m;H為當地理論最低潮面高度,m。航道底標高的計算如表1所示。
表1 航道設計底標高計算表m
由表1可知,航道設計底標高規(guī)范值為-14.49 m,實際中取-14.5 m,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
(2)航道寬度。
根據交通運輸部頒《海港總平面設計規(guī)范》(JTJ211-99)的設計標準,珠海港采用單向航道計算公式為
其中:W為航道有效寬度,m;A為航跡帶寬度,m;n為船舶漂移倍數;r為風、流壓偏角(°),取7°;B為船舶間富裕寬度,m;C為船舶與航道底邊間的富裕寬度,m。
經計算W=1.69×(345×sin7°+55)+2×55= 274 m。航道寬度除應滿足規(guī)范要求的設計寬度外,一般還應滿足不小于5倍的設計船寬,該航道實際寬度取值為275 m,滿足了上述兩者的要求。
3. 回旋水域
本港LNG碼頭回旋水域為橢圓形,長軸按2.5倍27萬m3的LNG船長考慮,短軸按2倍27萬m3的LNG船長考慮,長軸為865 m,短軸為690 m。
4. 浮標設施布置
浮標根據《中國海區(qū)水上助航標志》(GB4696-1999)布置,在LNG航道兩側及轉向拐點處設置浮標,總共設置浮標18座。其中直線航道兩浮標之間的距離約為0.54 n mile。在碼頭的兩端設置燈樁,配置航標燈和電源。
5. 拖輪的運用
根據《液化天然氣碼頭設計規(guī)范》(JTS 165-5-2009):當LNG船舶靠泊時,可配置4艘拖輪協(xié)助作業(yè),離泊時,可配置2艘拖輪協(xié)助作業(yè)。拖輪的總功率應根據船型和當地自然環(huán)境等因素確定,且單船最小功率不應小于3 000 kW。目前珠海港實際可租用的功率大于3 000 kW的拖輪為4艘,自造功率為6 500 HP的拖輪2艘,滿足了大型LNG船舶靠離泊的需求。
LNG船舶進出珠海港主要分為兩段區(qū)域,其一為航道水域,另一為制動回旋水域。航道航行時,航道寬度和水深均受到限制,但水流較為穩(wěn)定,受風流的影響較大。制動回旋水域為船舶掉頭操縱和靠離泊水域,水深及水域均受到限制,操縱相對困難。珠海港LNG船舶設計主要船型參數如表2所示。
表2 LNG船舶設計船型參數
1. 航道航行
LNG航道自航道入口至制動回旋水域,航道總里程約4.4 n mile,航道軸線方位170°~350°。船舶在航道航行時應對船速進行有效的控制。在接近港池的航道航行時應及早控制船速,但應注意船速過低給船舶操縱帶來的影響。當進入LNG航道時,船速可控制在8~9 kn。接近制動回旋水域前應適當降速,為保證航道內舵效,可利用船尾的拖輪協(xié)助降速。航行至航道末端(15號浮附近),船速可控制在5 kn以下。大型LNG船舶滿載進港時,距離泊位1 n mile時的船速應控制在3 kn左右;距離泊位1倍船長時的船速應控制在1 kn以下。當船舶進港受橫風(E風、W風)影響時,應預配合適的風流壓差,使船舶保持在計劃航線上,接近制動水域時應尤其謹慎航行。防波堤內流向大致和航道軸線平行,但當有橫流影響,尤其是在與橫風影響疊加時,船舶保向困難,因此應盡量避開急流時段,選擇在緩流時段進港。
2. 靠離泊方式[2]
該碼頭附近水域呈現(xiàn)典型的季風氣候,冬季盛行偏北風,夏季盛行偏南風。LNG碼頭及回旋水域南側存在淺水區(qū)域,當存在落流偏北風,左舷離泊船舶易被壓向南側淺水區(qū),故冬季以右舷靠泊為宜。LNG碼頭及回旋水域北側存在淺水區(qū)域,當存在漲流偏南風,右舷離泊船舶易被壓向北側淺水區(qū),故夏季以左舷靠泊為宜。滿載進港靠泊宜頂流靠泊,并避免急漲急落時進行靠離泊作業(yè)。
3. 制動回旋水域操縱
LNG船舶進港靠泊時,從航道末端進入回旋水域后,距泊位約1 n mile,船舶需向右轉向抵達泊位進行靠泊。該段水域流向基本和航道走向一致,船舶進港過程中應充分利用流。抵達泊位前,因船速較低,需要拖輪協(xié)助保位保向。落水時,應右舷直接靠泊;漲水時,應掉頭左舷靠泊。離泊出港時,左舷靠泊可直接離港,右舷靠泊應掉頭離港。靠泊過程中應注意保持與南北兩側淺水區(qū)的距離,因此應充分利用拖輪協(xié)助船舶操縱。以左舷靠離泊為例,LNG船舶靠離泊過程中拖輪使用情況可按圖3所示。其中,左圖為船舶靠泊初期拖輪使用情況,中間圖為靠泊后期拖輪布置,右圖為左舷離泊時拖輪布置情況。
靠泊過程中應掌握好入泊橫距、入泊角度和船舶速度等。落流靠泊過程中,入泊橫距可控制在3倍船寬左右,距泊位1倍船長左右,船速控制在1~2 kn。接近停泊水域時,應提前將船拉平,貼靠碼頭時,反向靠岸速度應控制在10 cm/s以下,靠泊角度不大于5°,以平行靠泊為宜。
圖3 LNG船舶左舷靠離泊拖輪使用情況
1. 模擬實驗論證
為了驗證大型LNG船舶在不同環(huán)境條件下進出港及靠離泊的安全問題,在大連海事大學研制的大型船舶操縱模擬器上進行了模擬實驗。通過模擬LNG船舶在25種不同風流環(huán)境條件下的操縱,選取兩種典型的模擬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其模擬試驗圖如圖4所示):
圖4 大型LNG船舶靠離泊模擬操縱示意圖
大型LNG船舶(Q-FLEX、Q-MAX船型)在下列條件下能夠在航道內安全航行:
(1)風力≤6級(12.3 m/s)。
(2)流速≤2 kn(1.0 m/s)。
(3)2艘拖輪護航。
(4)航道航行應在白天進行。
(5)能見度≥2 000 m。
(6)外部通航管理條件滿足規(guī)范要求。
大型LNG船舶在進出港航道航行時,應實行交通管制并配備護航船舶,且其前后各1 n mile范圍內不得有其他船舶航行。
大型LNG船舶(Q-FLEX、Q-MAX船型)在下列條件下能夠安全完成靠泊:
(1)風力≤6級(12.3 m/s)。
(2)流速≤1.5 kn。
(3)靠離泊應在白天進行。
(4)至少配備4艘拖輪,3艘5 000 HP及以上,1艘4 000 HP及以上。
(5)能見度≥1 000 m。
(6)外部通航管理條件滿足規(guī)范要求。
2. 操縱要點
(1)航道航行,船速可控制在8~9 kn,接近旋回水域時應適當降速,利用拖輪進行協(xié)助,航行至航道末端,船速應控制在5 kn以下。
(2)落流右舷靠泊,控制橫距在3倍船寬左右,距泊位1倍船長時,速度控制在1~2 kn,保持合適的受流角度,使船舶緩慢靠向碼頭。
(3)漲流左舷靠泊,抵達旋回水域時船速應在2 kn以下并開始掉頭。掉頭過程中,注意控制船舶的前進、后退,利用拖輪控制船舶橫向漂移,并盡可能搶上風上流,保證船舶在旋回水域內安全掉頭。
(4)左舷離泊,船首與出港方向基本一致,可直接利用拖輪將船舶拉出,船舶進車直接離泊。航行中壓一定舵角,使船舶行駛在航道中心線上。
(5)右舷離泊,船舶需掉頭離泊,此時船舶受風的影響可能較大。利用拖輪將船舶拉離泊位,同時利用拖輪穩(wěn)定船位。受風流影響較大時,盡可能搶占上風流。
(1)LNG船舶在進出港、靠離泊操作之前,應根據當時的環(huán)境、潮流和船舶本身的裝載情況、性能、船齡以及主機性能及可靠性等做好港內操作計劃,并根據各種情況的變化隨時修正。[3]
(2)大型LNG船舶進出本港時,需由港區(qū)資深引航員引航。
(3)航道航行時應盡可能避開漲急流時段,選擇緩流時刻進港。
(4)建議本港區(qū)與相關氣象臺建立合作關系,一旦氣象條件出現(xiàn)任何問題,可及時取得最新的氣象資料,并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
[1]李紅亮,楊傳波.LNG船舶進出港對珠海港主航道通過能力影響[J].水運工程,2013(6):85-86.
[2]陸元旦,劉斌,王華.洋口港北航道及LNG船舶的操縱[J].航海技術,2012(5):14-17.
[3]祁超忠.LNG船舶港內作業(yè)前期研究及風險防范[J].航海技術,2008(6):2-4.
10.16176/j.cnki.21-1284.2015.12.008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313201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