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本刊記者 徐海星
“社會建設就是1,沒做好這個1,其他都等于0?!边@一理念已被貴陽市各級領導干部普遍接受,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成為貴陽各級黨委政府的自覺行動。
為做實做好社會建設這個“1”,貴陽市運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模式,全力打造社會建設的升級版。
貴陽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由市委書記擔任,市委專職副書記和一名市政府副市長分管社會建設工作,形成了“1+1”的領導體制。市委常委會每逢單月召開一次社會建設專題會,對社會治理重點工作進行研究、部署和推動;每逢雙月召開一次經(jīng)濟工作的專題會,對重點項目、重要指標進行分析、推動,建立了“1+1”推進機制。
2011年5月,貴陽市在全國率先成立市、區(qū)兩級黨委群眾工作委員會,2014年2月加掛“社會建設工作委員會”和“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牌子,由黨委專職副書記任一把手,作為市委第一部門和政府工作機構,統(tǒng)一領導、全面統(tǒng)籌、形成了由權威機構牽頭協(xié)調、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的“1+N”工作格局。
貴陽市群工委成立后,建立了以年度計劃和“項目化”實施為主線的任務分解體系,以干部聯(lián)系群眾辦法、公眾參與社會管理辦法、風險評估辦法等60多個制度構成的群眾工作制度體系,以公共服務、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公共支出等10個方面37個指標構成的統(tǒng)計監(jiān)測指標體系,以專項財政經(jīng)費和預算增長機制為基礎的財政保障體系,以“群眾滿意度”為核心的綜合目標考核體系,以工作績效排位制、問題限期整改制和責任追究制為重點的實施監(jiān)督體系,這些措施,將群眾工作納入規(guī)范化、制度化軌道,增強了針對性和實效性,解決了“九龍治水、終究不治”的問題。
基層是做好群眾工作、加強社會治理的前沿陣地,貴陽市從城市基層管理體制改革入手,做實基層基礎,有效強化服務管理。
改革體制,減小服務距離。2011年,貴陽市撤銷了全市49個街道辦事處,成立了93個新型社區(qū),劃分為3270個網(wǎng)格,配備4215名網(wǎng)格管理員,直接面對群眾開展服務管理,解決城市基層治理的難題。
劃小變精,減小服務半徑。按照2-3平方公里、2-4萬人來設立新型社區(qū),科學配置公共資源,打造15分鐘服務圈。
貴陽市云巖區(qū)百特青少年發(fā)展中心舉行家庭教育公益講座
圍繞群眾需求,減少工作職能?!耙晃粫恢行摹钡闹卫砑軜?、“一廳四部”的內部設置,100多項辦事服務項目,成為了新型社區(qū)的“標準配置”,實現(xiàn)了從街道辦事處的“衙門”向社區(qū)“家門”的轉變,基層工作重心從“圍繞創(chuàng)收指標轉”轉向了“圍繞服務群眾干”。
做好群眾工作、加強社會治理,需要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
以工會、共青團、婦聯(lián)、科協(xié)、殘聯(lián)、文聯(lián)、紅十字會等人民團體為骨干,建立市、區(qū)(市、縣)、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三級“樞紐型”社會組織工作網(wǎng)絡,構建“1×N”社會組織體系?!皹屑~型”社會組織通過發(fā)揮橋梁紐帶、業(yè)務龍頭、服務管理平臺作用,統(tǒng)籌和指導同類別、同性質、同領域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2014年市級投入近1000萬元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形成了社區(qū)、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lián)動”的工作格局。
組建“市志愿者聯(lián)合會”,形成“文明委統(tǒng)一領導、文明辦牽頭協(xié)調、聯(lián)合會自主運行、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共同參與”的“1×N”的志愿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各類志愿者服務隊伍1500余支,注冊志愿者46萬人,每年開展各類志愿服務3000次以上,參與人數(shù)達30萬人次以上。
建立市委非公企業(yè)和社會組織工作委員會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以社會領域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引領和推動社會服務管理全覆蓋,形成了“1×N”的社會黨建體系。目前,貴陽市7635個非公企業(yè)建立黨組織2109個,1177個社會組織組建立黨組織521個。通過抓黨建促履職,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社會治理。如宏立城集團出資313萬元,為改制困難企業(yè)貴陽黔峰食品廠114名退休職工一次繳納10年期基本醫(yī)療保險費用。市西商會開展了“誠信商家”年度評選活動,市場投訴和經(jīng)濟糾紛下降15%。
貴陽市修文縣灑坪鎮(zhèn)中明村群眾工作室正在接待來訪群眾(貴陽市委群工委供圖)
社會安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yè)是加強社會治理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影響社會和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被貴陽市當做“被除數(shù)”,通過用好“除法”,最大限度強化社會穩(wěn)定。
保障民生“除”矛盾隱患。2013年以來,貴陽市緊緊圍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用水難、看病難、住房難”等民生“十困”問題,制定10項行動計劃,在解決問題中穩(wěn)民心,贏民心。調水引水工程、教育“9+3”計劃、“先看病、后付費”診療模式等等新辦法、新措施的推進實施,給群眾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實惠”。針對社會治安問題,貴陽市開展以嚴打嚴防“兩搶一盜”,降刑事發(fā)案為主要內容的“兩嚴一降”專項斗爭。2013年,刑事發(fā)案總數(shù)同比下降18.24%,人民群眾安全感達94.20%。
加強調處“除”矛盾糾紛。在原信訪局的基礎上,組建市、區(qū)兩級群眾工作中心,將涉及征地拆遷、勞動糾紛等信訪熱點的20余個部門,在中心集中設置接待窗口,直接接待群眾來訪,建立了窗口調處、中心調處、領導調處“三級調處”。在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成立了群眾工作站,村(居)委會成立了1600余個群眾工作室,形成了覆蓋城鄉(xiāng)的群眾工作網(wǎng)絡。貴陽市將信訪維穩(wěn)作為反“四風”的“一號工程”來抓,領導包片包案帶頭化解,做到群眾來信來訪100%有說法、100%有結論。自活動開展以來,全市信訪積案從1515件下降到402件,新增信訪事項同比下降37%,集體訪同比下降41%?!叭壵{處”目前已成功解決近千個信訪“老大難”問題,成功調解各類糾紛上萬件。
回應民聲“除”群眾怨氣。堅持“網(wǎng)下”和“網(wǎng)上”相結合,以“面對面”和“鍵對鍵”的方式解決群眾訴求。積極暢通訴求表達渠道,開通“百姓—書記市(區(qū)、市、縣)長交流臺”,升級改造“12319”公共服務熱線,全方位、全天候、全程式為群眾提供政策咨詢、流程解答、求助投訴、建言獻策等綜合性公共服務,及時傾聽百姓意見、匯聚百姓良策、疏解百姓情緒、維護百姓利益,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近年來,貴陽市共受理案件163162件,處置數(shù)155973件,結案率95.6%,按期處置102294件,按期結案率62.7%,返工率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