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慧
閻錫山六歲喪母,其父閻書堂續(xù)弦鄰村陳家營陳秀卿為妻。陳氏以不養(yǎng)前家子為過門條件,所以閻錫山的少年時期,是在外祖父曲成義家度過的。外祖父、外祖母雖疼愛外孫,但閻錫山自幼未能感受到母愛,而最可憾的是母親連小小的一張照片也未給他留下,使他一睹母親尊容。因此,為其母親作一幅肖像就成為他平生的一個夙愿。
辛亥革命后,閻錫山做了山西都督,為母親作像的愿望隨之更加強烈。據(jù)說閻曾延請過一些畫師為其母作過像,但倶不理想。當代山西著名畫家趙延緒先生也曾為其母曲月清畫過像。然而,畫的最成功并為閻所鐘愛的當屬劉石生(字子堅,山西五臺河邊村人,現(xiàn)屬定襄)為其母畫的像了。
劉與閻是同村鄰居,住在對門、世交,又是閻的屬下,對閻氏家族有較深的了解。加之,劉石生在書畫方面又頗有造詣,因此讓他為閻母畫像是再合適不過的了。1936年秋,劉石生因病回河邊休養(yǎng),閻即令其在休養(yǎng)期間為其母畫像。劉當時是太原綏靖公署總務文件機要室工作人員,是閻的直接屬下,哪有不應承之理。劉在休養(yǎng)作畫期間,同窗好友吳紹之、梁敦厚曾前往河邊探視,并為劉帶去閻送的補藥、補酒,以示問候。其間,閻的私人大夫楊鎮(zhèn)西還為其診過病。
畫像難,難在一個“像”字上;況且,是為一個故去近五十年的人作像,那就更難了。劉首先搜集有關資料,將閻的照片和其外祖父、外祖母、舅父、表兄的照片收攏,又遍訪街坊鄰里中的古稀、耄耋老人,讓他們指出其母與這些照片中的相似之處,了解她的行為舉止和相貌特征,然后下筆做草稿。每做一幅草稿,隨即征詢眾人的意見,直至眾人都說神形酷似為止。這樣的草稿竟作了數(shù)十幅之多,歷時數(shù)月之久。直至成像時,已是1936年年底了。像成之后,閻大喜,隨即命人翻印復制,原畫像仍交劉保存(當時,劉的工作就是為閻保管機要文件、檔案、大事實錄,收、譯電和謄繕等)。嗣后,閻又讓吳紹之送去山西省銀行紙幣五百元作為潤資。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閻錫山退往晉西,翻印的其母親像遺失。1943年夏閻突然心血來潮,又命劉的夫人曲孝卿由晉西回原籍去取原作,并由西北實業(yè)公司經理彭士弘和任子清陪同,輾轉回到淪陷區(qū)的河邊,將畫像取回。
抗戰(zhàn)勝利后,此像就掛在閻的私邸太原東花園的客廳里。太原解放時,劉的堂弟劉玉明隨解放軍十八兵團進城接收時,還曾在東花園看到此像,后下落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