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玉升
每周平均工作時間60個小時,祖充還嫌不夠,要求每周工作100個小時。這樣的“孜孜不倦”,他的解釋是:其實,人生就是一場“惡補”。
當年因參加全國物理競賽獲獎,就讀于廣西柳州高中的祖充被保送至清華大學數(shù)理基礎科學專業(yè)。大學第一年,他便選修了最難的數(shù)學分析課。原想在這一領(lǐng)域里大顯身手,沒承想,每次考試卻是“節(jié)節(jié)敗退”——將一半的精力都花費在數(shù)學分析課上,最終也只拿到了80分,相當于全班的平均成績。發(fā)現(xiàn)自己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仍收效甚微后,在大三選專業(yè)時,祖充“回歸”到了物理專業(yè)。但兩年的耽誤,使祖充的物理成績在同學們面前“自愧不如”。要想勝人一籌,就得“惡補”。
于是,祖充就像血吸蟲一般,成天泡在圖書館里或者是教室里,他要把之前耽擱掉的課程補上。大三這一年,他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了專業(yè)課和外語的學習上。這樣的“惡補”沒有白費,最終他被保研進入交叉信息研究院,并師從從美國回到清華任全職教授的姚期智先生。
姚先生有個遠大的量子計算機夢:在清華做出屬于中國的,甚至是世界的第一臺量子計算機!現(xiàn)實中的祖充似乎離這個夢遠了些——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需要計算機和物理兩個學科知識的量子信息研究。計算機學科方面的知識,祖充還未涉及過。
沒涉及過,就得從頭再來。這一年,祖充將近600頁的《算法設計》一書中的習題做了近一半,并寫出了電子版的習題答案,他還擠出時間,旁聽了許多計算機課程,硬是讓計算機與物理量子信息研究“同步”起來。
2011年,剛開始研究生學業(yè)的祖充作為負責人,帶著幾名本科生開始搭建量子信息研究中心實驗室。那時,祖充每周有60多個小時花費在科研上,研二便有了論文成果。
祖充有點飄飄然了,以為是自己勤奮的結(jié)果。
每周工作60個小時,就算得上勤奮了嗎?2013年3月,哈佛的訪學經(jīng)歷徹底改變了祖充的看法——哈佛學生科研工作狀態(tài)的“瘋狂”,每周工作100個小時。
在哈佛大學教授M.Lukin的實驗室里,學生從早上9點便開始工作,直到凌晨1點,敲開所有實驗室的門都會發(fā)現(xiàn)有人還在工作,甚至有同學直接把牙刷帶進實驗室,困了便一頭“鉆”到光學平臺下睡覺。
回到清華的實驗室后,祖充要求自己:爭取達到每周工作100小時,將時間上的差距“惡補”回來。因此,祖充常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是:不是哈佛的學生比我們優(yōu)秀多少,是他們花在實驗室里的科研時間比我們多!如果在科研時間上不少于他們,我們不比他們遜色。
正如祖充所說,“惡補”也讓他獲得了滿意的結(jié)果——幾年來,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雜志發(fā)表了1篇論文,在物理學頂級雜志上《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發(fā)表了3篇論文……并獲得了清華大學研究生特等獎學金,被網(wǎng)上傳為“學神”級人物。
行進的路上,不可能事事順意,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失。有缺失不可怕,“惡補”之道才是上上簽。與其說人生是一場“惡補”,不如說人生更需要“惡補”!
【人物速寫·勤奮成才】
祖充一直是充電的狀態(tài),一再給自己設定高遠的目標,從最初的每周平均工作60小時到后來的100小時,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祖充成為了“學神”級人物,說明“天才出于勤奮”永遠是至理名言。
【人物速寫·惡補之道】
擁有聰明大腦的人也要懂得節(jié)約時間,有良好學習條件的人也要學會合理利用時間,用惡補的方式充分利用一切資源,取得成果。不過惡補也有“道”,就像祖充,在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數(shù)學分析上花了太多時間后,他及時調(diào)整自己,惡補耽擱的其他課程,最終勝人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