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奮
倘若中國的每位總編輯都能拜訪一位年邁的前輩,錄一段口述史,那將功德無量。尋找與紀念先賢,向他們致敬,是回首走過的路與起點,也為了尋根,拾回一些新聞界的自尊。
鄒凡揚先生,是我在復旦的碩士研究生導師。兩周前,他去世了,享年93歲。我從香港趕去上海,向他最后道別。屈指數來,與他同輩的老新聞人,多已凋零,他走得晚。
告別式低調而簡約,應了先生的性格。親朋故知向他鞠躬,敬花,最后望他一眼。場內回蕩著弘一法師的“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是他生前喜歡的。我拿到一份鉛印的生平,替代了現場宣讀的悼詞。每個人的一生,最終都變成一紙訃文。
我成為鄒先生的弟子,有些偶然。他并非科班學者出身。上世紀80年代初,他出掌上海廣播電視局,與徐鑄成、陸詒、馬達、王維等新聞界前輩獲聘復旦新聞系兼職教授。1986年,我已在新聞系廣電專業(yè)當助教。我考取他的研究生,成為他唯一的門生,遂有師生之緣。
鄒先生的身世,頗為傳奇。他1923年出生,上海川沙高橋人,之江大學肆業(yè)。1939年,他16歲,還是高中年齡,加入中國共產黨,任上海民立中學黨支部書記。不少上海出去的中共領導人,如喬石、錢其琛等都有相似的地下黨學運經歷。1946至1949年,他躋身上海新聞圈,曾任大光通訊社采訪主任、上海中聯通訊社總編輯、新聞觀察周刊總編輯。當時,他跨界“中統”、“軍統”,身份復雜,三度采訪蔣介石,在上海灘是個神秘人物。他的中共黨員身份直到1949年5月解放軍攻進上海后才公開。他代表中共接管上海電臺時,那條宣告大上海解放的23字新聞,就出自他手,并向全國播出。
共和國成立后,他曾任上?!缎侣剤蟆犯笨偩庉??!拔母铩敝校淮虻?,并開除黨籍,在上海郊區(qū)的“五七”干校勞動改造,干了十年農活?!拔母铩焙髲统?,任上海市人民廣播電臺副總編輯、臺長,上海電視臺負責人,上海廣播電視局局長。
不過,有幾件事,我沒能在鄒先生的訃文中找到:1979年元月,在質疑與反對聲中,是他沖破官方禁令,拍板播出中國歷史上第一條電視廣告(廣告資料已失傳,賣的是中藥補酒);70年代末,上海有所謂“白天老鄧(鄧小平)晚上小鄧(鄧麗君)”的說法,是他決定對當時仍遭非議批判的鄧麗君歌曲開禁。時隔30多年,在沒有“文革”記憶的晚輩看來,這些軼事,恍若天方夜譚,或微不足道。那時的中國,就是這樣一步一步,艱難地爬出極左意識形態(tài)的焦土廢墟。
當時每次上課或見面,我都會跑去北京東路二號那棟英式老樓。那時上海電臺和廣電局機關都設在那里。鄒先生,身材挺拔,一頭白發(fā),仍是個美男子,可以想見他年輕時的倜儻。他聲音不大,話也不很多,一口上海普通話,總是笑嘻嘻的。我與他年齡相差近40歲,忘年之交。我常向他介紹大學里的各種思潮,全無顧忌。他認真地聽,不輕易下結論。他的開明寬容,常使我無意中低估中國新聞體制改革的艱難。他掀起大幕的一角,告誡我瘋狂革命后社會良性漸變的重要與可能。他與我談及他在反右與“文革”中的經歷與自我反省。每當我問及敏感問題時,他嘿嘿一笑,喜怒不形于色,節(jié)制而沉穩(wěn),想必是他當年地下黨殘酷歷練造就的性格。
得知我想學拍紀錄片,他安排我去上海電視臺見習。他關照說,既然是實驗,如不能播出,就當成作業(yè)。我和時任上海電視臺記者、也是系友的朱詠雷策劃了“上海保姆面面觀”多集專題片。因觸及農村保姆進城及非法雇傭等敏感問題,加上攝制時采用自然光、同期聲、沒有配樂,觸犯了當時的正統規(guī)矩,這部片子挨批后停播了一期(后又播出)。對此,鄒先生并無責備,只是說,學生實驗,要鼓勵。后來該片還被選送上海國際電視節(jié)觀摩。
去英國留學后,我與鄒先生時有書信往來,他幾乎每信必復,問得最多的還是中國的前途。他做事,一板一眼,認真守信。有位同期留英讀博士的臺灣同學,研究莎士比亞。聽說鄒先生與曾在英國留學的戲劇家黃佐臨是鄰居,想請他點拔一下論文。我致信鄒先生,他立刻幫忙牽線。不久,我便接到佐臨先生的回函,內附兩封短箋。一封給我,中文的,大意是年邁眼力衰弱,已無力讀文字,表示歉意。另一封,英文的,要我轉給他當年的一位英國同窗,現已是知名的莎士比亞權威,請他出手相助。(信不長,英文極地道,簡約而典雅?!拔母铩逼陂g國門緊閉,與西方幾乎完全隔絕。不知鄒先生的這位老鄰居是如何保住了他的純正英語。)
過去20多年,每次探望他,我都勸他盡快寫回憶錄,或錄制口述歷史。低調的他,對寫回憶錄似乎不很積極。對他這輩人,寫回憶錄想必是個極為痛苦、欲言又止、有太多記憶和是非黑洞的過程。他永遠對未知的東西更感興趣,問得最多的還是中國的現狀與未來。80歲后,他成了一個忠實勤勞的網民,每天盯在屏幕前,造成他視力突降。去年春節(jié),我到華東醫(yī)院向他拜年。他已病得很重,雖勉強認出我來,幾無言語。告別時,我很無力與感傷,我們又要失去一位大歷史的親歷者。
當下,中國新聞界正深陷于焦慮與無助。這種危機感的起因,不僅是互聯網的顛覆,也因為輕漫新聞業(yè)的歷史傳承。新聞的先賢早已封塵歷史。在中國的新聞一線,如今已少見白發(fā)記者。記者“青春飯”已是常態(tài),斷層深谷,傳承從何說起。在中國,新聞這份職業(yè)正越來越變得游蕩無跡,多半途夭折,無根可尋。前不久,我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邀我出席一個研討會,向兩位剛退休的紐約時報資深記者致敬。在一群白發(fā)記者中,你感受到職業(yè)的尊嚴與命脈的延續(xù),感覺李普曼、普利策并未走遠。
在我工作過的FT倫敦總部,當退休或離職的同事結束最后一天工作日,離開辦公室之際,編輯部的不同角落,會慢慢響起用手掌拍擊辦公桌的聲音,一開始有些零落,不合拍,隨著更多的同事加入,拍擊的節(jié)奏升華為崇高的儀式感。倘若中國的每位總編輯都能拜訪一位年邁的前輩,錄一段口述史,那將功德無量。尋找與紀念先賢,向他們致敬,是回首走過的路與起點,也為了尋根,拾回一些新聞界的自尊。
(據FT中文網,作者系FT中文網榮譽創(chuàng)刊總
編輯、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