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俊
讀完梁文道先生《我的靈魂我的書》后,我生發(fā)出許多思考。知曉梁文道先生的大名,是看到兒子拿回家的一份語文試卷上選用過他的一篇文章作為閱讀材料,名為《臺北書市的沒落》。出于好奇,我便上網搜索關于梁文道先生的資料,獲取他的眾多信息,開始喜歡閱讀他的文章,收集并整理出他的許多語錄,并將這些精要語句和學生一同分享。例如,“一個人知道自己有所不足,有不懂的事情,很努力地想要提升自己,所以他走進書店,拿起一本書。這個動作,就是一個很感人的動作”?!耙粋€人的時間用在哪里,是看得出來的。當代人不讀書,根本不是有沒有時間的問題,而是一個選擇什么的問題。”“幸福的人都沉默,因為幸福從不比較,若與人相比,只會覺得自己處境悲涼。”……這些語句是否富有哲理?
對于《我的靈魂我的書》,靜下心來,我閱讀過數遍,每次都有收獲。
一是每一本書都是作者靈魂的再現。這無可厚非,也應該是每個讀書人能形成的共識。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作者靈魂的再現,這靈魂來自思想、情感,來自生活、工作,來自自然、社會……作者把自己的靈魂以文字的形式記錄在紙上,用自己的語言、思維和情感,將心靈世界與現實社會巧妙地融合,尋找一處可以安放靈魂的地方。
二是每一本好書本身就是有靈魂的。我們知道,能吸引讀者,讓人百讀不厭,能給人教益的好書,其內容豐富生動、故事情節(jié)曲折感人、人物形象活靈活現,這其實是書的靈魂。這靈魂包括作者的,更涵蓋作者筆下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的。他們的靈魂融合在一起,就會對讀者產生強大的感染力,給予熏陶和教育。莫泊桑、歐·亨利、雨果、魯迅、史鐵生、路遙的書是有靈魂的,“四書五經”是有靈魂的,我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也是有靈魂的。有靈魂的書不僅擁有較為廣泛的讀者群,更有生命力,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檢驗。
梁文道先生也這么認為,所以他說,“莎士比亞的書絕對不能夠和瑪婁的書放在一起”“韓寒跟洪峰的書就絕對不能放在一塊”……其實,這是說書是有靈魂的,觀點不相同、個性不相投、思想不相容、情感不相通的作者,他們之間有一定的矛盾和隔閡,將帶有作者靈魂的書放在一起,這些書也會吵架,鬧別扭,鬧矛盾。這其實也是梁文道先生內心對作者、對作品尊重態(tài)度的流露。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人相輕,自古而然”,從古到今,文人相輕的例子還真不少。例如,傅毅與班固、沈從文與劉文典、老舍和梁實秋、陳獨秀和黃侃等,相互間都有糾結,就連一代文豪魯迅和郭沫若在文學觀上也有分歧。讀梁文道先生的文章,我不僅知道書有靈魂,而且在對書籍進行收藏分類和擺放時,會尊重作者以及他的著作的靈魂。
三是閱讀好書可以改變靈魂。梁文道先生在這篇文章中給我們講述了墨西哥一個的城市政府,為了改變警察身上聚賭、喝酒、貪污等“混賬”行為,開展警察讀書計劃—每個警察要好好閱讀幾本書。不曾料想,這會收到良好的效果,他們不僅文明執(zhí)法,還會嚴格守法。這就是閱讀的力量,是閱讀具有的強大教育功能。作為教師,應該更加重視閱讀,大力提倡和推行讀書活動。這也是許多有遠見的人對閱讀所持的態(tài)度與觀點。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無限相信書籍的教育力量,是我們的教育信仰的真諦之一”,陶行知先生認為“中國人幾千年歷史傳下來的觀念,都最看重讀書,看重讀書人,但還未以不讀書,不讀書的人為可恥。須知看重讀書與以不讀書為可恥是兩件事?,F在亟須造成一種輿論,以不讀書為可恥”……一個人愛閱讀,會閱讀,堅持閱讀,且有是非觀和健康的人生觀與信仰,通過閱讀定會改變他的思想認識、習慣行為,進而改變他的人格品德和內在靈魂。
四是帶著靈魂閱讀每一本書。書是作者靈魂的再現,它也是有靈魂的,而讀書可以改變人的靈魂,所以作為一個讀書人應該帶著靈魂閱讀,才能真正成為讀書人,真正成為受益于讀書的人。每個讀書人都知道,閱讀是讀者與作品之間、讀者與作品人物之間、讀者與作者之間、同一作品的讀者與讀者之間的多重對話,而這種對話必須是真正心靈間的真誠對話。我們閱讀的是一個個的文字,其實入腦的是作者筆下人物的生活、情感與心靈,入心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作品所包含的內容、情節(jié),這對讀者有很強的感染和啟迪。只有帶著大腦和靈魂的閱讀,才是真心閱讀,才是靈魂與靈魂之間最真誠、最純真的對話交流。
不管是教書人,還是鐘情教育之人,抑或普普通通、平平凡凡之人,都應該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把閱讀當作生活的一種方式。我相信,閱讀這一靈魂間的對話,這種可以重塑靈魂的行為,必將會讓我們的生活和人生擁有別樣的幸福與精彩。
閱讀,是靈魂之間的對話—與書的靈魂、與作者的靈魂、與作者筆下人物的靈魂、與自己靈魂之間的真情對話!
(作者單位:甘肅省華池縣柔遠初中)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