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紅良
摘要: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常常出現(xiàn)同一類型的典型的錯誤,究其原因都是學生對原理性知識掌握不足引起的。本文在分析錯誤產(chǎn)生的原因的基礎上,探究解決錯誤產(chǎn)生的機制,提出了運用兩種方法突破小學生形象思維的障礙,構建三種模式突破以教為主的束縛,有效學習原理性知識,減少學生練習中錯誤的發(fā)生,使學生的思維能力真正得到發(fā)展。
關鍵詞:錯例分析;有效策略;小學信息技術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674-2117(2015)13/14-0073-03
● 錯例分析
錯例1:插入圖片的問題
四年級操作題目:在D盤“IT風云人物”文件夾,找到并打開“IT風云人物.doc”,在合適的位置插入兩張圖片,分別是“喬布斯.jpg”和“比爾蓋茨.jpg”圖片。
學生操作步驟:①雙擊計算機,找到D盤,找到“IT風云人物”文件夾。②找到“IT風云人物.doc”,雙擊打開。③在第一自然段文字處單擊鼠標左鍵。④單擊“Office按鈕”—“打開”命令,打開計算機D盤,找到“IT風云人物”文件夾。⑤學生找不到圖片,舉手求助教師。
【錯例分析】
四年級學生對于文件類型的知識掌握不夠。學生不知道.doc是Word文檔格式,不知道.jpg是圖片格式。學生不知道用“插入”命令來插入圖片,錯誤地使用文件“打開”命令,實際上反映了學生對原理性知識掌握程度不夠。
據(jù)筆者觀察,教學中教師常常簡化了打開文件的步驟,如忽視了Word中“打開”命令打開Word文檔一般步驟的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打開任何文件都是雙擊,忽略了其他的方法。這樣的結果導致了學生不知道不同類型的文件需要不同程序來打開,遇到任何文件都是雙擊打開。
錯例2:復制、粘貼的問題
三年級操作題目:打開畫圖軟件,畫一片綠色的草地,畫一朵美麗的花,為花涂上喜歡的顏色。把這朵花當作“種子”,變出很多花,鋪滿草地。
學生操作步驟:①點擊“開始”菜單,找到“所有程序”—“附件”—“畫圖”,單擊打開“畫圖”軟件。②用“橢圓”工具畫花心,用“曲線”工具畫花瓣。③用“顏色填充”工具為花朵涂上喜歡的顏色。④點擊“選擇”工具,選定花。⑤單擊“復制”工具。⑥再次單擊“復制”工具……⑦學生復制不出圖片,舉手求助教師。
【錯例分析】
在操作中,學生忘記了復制、粘貼的整個操作步驟。數(shù)據(jù)存入剪貼板,再從剪貼板復制出來的過程是隱形的,學生不理解“復制”命令是把圖片復制到了剪貼板,“粘貼”命令才是把圖片從剪貼板印出來。這是由于在教授復制、粘貼命令時,教師沒有深入地講解相關的原理知識,導致學生死記硬背操作。
錯例3:同名保存的問題
三年級操作題目:打開上一節(jié)課自己畫的“我們的教學樓.bmp”,用“顏色填充”工具給圖畫填上顏色,修改后再次保存。
學生操作步驟:①點擊“開始”菜單,找到“所有程序”—“附件”—“畫圖”,單擊打開“畫圖”軟件。②點擊“打開”命令。③找到D盤下“301”文件夾,打開“我們的教學樓.bmp”。④給圖畫填上自己喜歡的顏色。⑤單擊“文件”—“保存”命令。⑥再次單擊“保存”命令……⑦學生不解,舉手問教師:“為什么沒保存進去?”
【錯例分析】
“相信直觀”是這個錯誤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學生點擊“保存”命令, Windows沒有出現(xiàn)任何提示,沒有觀察到保存的結果就錯誤地認為修改沒有保存進去。小學生的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識原理,而教師又沒有很好地解釋“保存”命令的基本原理,產(chǎn)生錯誤也就在所難免了。
● 有效對策
以上錯例在課堂練習中常??梢钥吹?,具有代表性和廣泛性。因而,教師對這類知識的教學要引起足夠重視,并找到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突破這個難點。
1.運用兩個手段,突破形象思維的障礙
“相信直觀”是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如果在解決問題時要求他們達到的抽象概括水平超出了他們已有的心理水平,思維自然就中斷了。因而,教師應把計算機的原理性知識當作常識來教,變抽象為形象,克服機械式記憶方式,把它滲透到學生的頭腦,并積極地引導學生將這些常識應用到生活中。
(1)形象物件比喻法
大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經(jīng)常只是輕描淡寫地告訴學生“這是文本類型,那是圖片類型”。學生常常理解不了不同的文件后綴名與文件體內容不同之間的本質聯(lián)系,因而,教師要在教學中,運用形象物件比喻幫助學生深入學習,并理解原理性概念。
例如,在教授“文件類型的概念”時,教師可以首先在不同瓶子里裝上不同的液體,裝水的瓶子、裝油的瓶子、裝有毒物質的瓶子。接著,用不同的標簽貼在瓶子上,并告訴學生要認真地看標簽來區(qū)分不同的液體,找到并打開有毒物質的瓶子。當學生說出方法后,教師可引入文件類型的概念,使學生明白打開文件就像打開瓶子一樣要根據(jù)文件的后綴名稱,使用不同的方法打開,從而使學生了解到不是所有文件都用雙擊打開,不同的文件類型需要不同的軟件和方法來打開。
(2) 具體事件比喻法
很多時候計算機運行狀態(tài)是不可視的,小學生要理解其中的原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而,教師可以積極運用事件比喻法來進行教學。與物件比喻法相比,事件比喻法是動態(tài)的,更加有利于學生理解較復雜的原理。例如,在講授“計算機的復制操作的原理”時,教師可以播放相機拍照的基本原理視頻,觀看后,教師引導學生:把剪貼板比喻成膠片照相機中的“底片”,復制操作是把“資料”印到“底片”上,只要不損毀底片,內容就保存在了底片上,粘貼操作是把底片上的內容印到相紙上。理解了剪貼板在復制、粘貼操作中的原理,學生學習復制、粘貼命令就非常容易了。
2.構建三種模式,突破以教為主的束縛
教育家波利亞曾指出:學習最好的途徑是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原理性知識的教學,要關注其實際背景與形成過程,讓學生經(jīng)歷概念形成與應用過程。幫助學生克服機械記憶的學習方式,教師還要從實際出發(fā),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踐、探索、交流、反思,獲得知識,從而真正地發(fā)展思維,使學生學會學習。
(1)體驗性操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起點
學生的體驗不同,思維的深度就不同,學習效果自然就不同。很多人都開過車,同時也坐過別人的車。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同樣去一個陌生的地方,開車的人經(jīng)歷一次旅途以后,第二次就比較熟悉路況,能夠順利地到達目的地。而乘車的人則要經(jīng)過很多次以后才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畫圖軟件中的復制、粘貼操作對小學生來說是一個較復雜的知識點,并不僅是我們看到“選擇—復制—粘貼”三步簡單操作步驟。教師要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讓學生做司機而不是做乘客,強化學生的體驗,鍛煉學生的思維。
(2)驗證性操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節(jié)點
驗證性操作是學生對自己的操作進行階段性驗證,比較操作結果是否與命令定義相一致。不同于許憬老師在《基于高階思維的信息技術學習》提出的驗證性實踐,表面上它注重的是驗證的結果,實際上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操作過程和原理。計算機運行的過程常常是隱蔽的,學生無法體驗內部運行的過程。如何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形象地理解操作原理,階段驗證性操作是比較可行的。例如,在講授“保存命令”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操作,然后檢驗是否成功保存;對于沒有成功保存的學生,教師再有針對性地指導。最終,學生在成功保存后會很有成就感,從而激發(fā)了自主學習的學習興趣,理解更透徹,記憶效果更佳,記憶時間也更長。
(3)實驗性操作,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支點
實驗性操作是以類似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主動探究的一種學習方式,由教師布置信息技術研究任務,學生通過自己親身參與的觀察實驗、討論研究等實踐活動獲取信息技術知識、發(fā)現(xiàn)信息技術規(guī)律、得出結論,然后主動向大家匯報成果。
“保存”和“另存為”是小學信息技術中一組常見的知識,但是很多教材中都是分散安排的,導致小學生理解起來難度加大,教師則可以在課堂中用實驗性操作來引導學生學習。例如,教師在進行講解時,可將學生分組,小組內進行操作、討論、研究。最后,以最快速度掌握知識的小組展示研究成果、講解“保存”和“另存為”的區(qū)別,從而使學生在合作學習、探究中掌握知識點。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兩種手段和三個模式幫助學生突破學習原理性知識的難題,擺脫了單純技能訓練的藩籬,為學生自主學習打下基礎,促進學生轉識成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