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和
(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 遼寧大連 116081)
“詩莊”“詞媚”“曲俚”,一句話既指明了詩、詞、曲的顯著差別,又道出了元曲是可以與唐詩、宋詞競相媲美、并肩而立的崇高地位。如果說唐人鐘情于仗劍天涯、醉月飛殤的豪邁中抒情言志,宋人偏愛于明月梅花、清茶淡雅的雋永中言愁寫悲,那么元人則青睞于嬉笑怒罵、活潑俏皮的詼諧中揮灑真情。讀慣了唐詩的莊重典雅、品久了宋詞的采藻思致,再賞元曲的率性而為,自是別有一番風味。元曲有它自己獨特的味道:接著地氣,想唱就唱。它并非陽春白雪、雅到無塵無土,相反,它是潑辣的、沖動的、孟浪的,甚至是無賴的;而它的魅力也并不在比興含蓄、辭微旨遠,而是那可以縱情演繹撒潑逞能、死纏爛打、好勇斗狠,甚至潑皮無賴的酣暢淋漓與痛快無比。元曲無疑是自由灑脫、落拓不羈、字字本色的,它既真實地反映了元朝人普遍的社會風貌,也展示了元朝讀書人在異族統(tǒng)治的亂世中開辟了一條怎樣柳暗花明的道路,他們會因現(xiàn)世的混沌與污濁與世俗極力地抗爭,亦能于繁雜與紛擾的深淵中覓得一灣清溪,逍遙一葉扁舟。
但畢竟元代距離現(xiàn)代已經(jīng)700年,歷史的遙遠與價值觀的變化,使得我們與“曲”文學之間產(chǎn)生了很大的隔膜。但最近讀到傅道彬先生主編“古典文學通識系列”中的陳煜《讀曲通識》一書,卻使我頓生親切之感。全書不僅介紹了曲的起源,分析了曲的特點,進行了散曲鑒賞、戲曲鑒賞,而且指導(dǎo)讀者如何填曲寫曲。筆者在認真閱讀、用心感悟的過程中,將此書最為值得稱道的地方,歸納為以下三點:
首先,作者對元曲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其演變過程進行了沿波討源、由本及末的歷史敘述,進而指明了元曲在元代文學中具有無上尊榮的顯赫地位。作者認為,中國的戲曲以先秦“九歌”舞、成相辭為源頭活水,至漢魏百戲(角底戲為主)初露尖角,到南北朝“清商樂”大展“鐵馬冰河入夢來”之神勢,盛唐“參軍戲”如一夜春風悄然天降,宋金院本于“嬉笑怒罵皆文章”中渾然天成,表演要素在日益推新中臻于完善。元曲包括散曲和戲曲,散曲有小令和套曲兩種,戲曲有雜劇和南戲兩種。而無論散曲還是戲曲,都具有“襯字”“俚俗”“鼎足對”三個明顯的特點。
其次,擇取關(guān)漢卿《竇娥冤》、王實甫《西廂記》、高明《琵琶記》、馬致遠《折桂令·嘆世》、張可久《普天樂·秋懷》等戲曲與散曲中的經(jīng)典篇章進行賞析、品鑒。
最后,秉承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的原則,向廣大讀者普及如何填曲寫曲。作者從押韻、立意、結(jié)構(gòu)等方面講述了寫曲的要點,予以示范,提出學習寫作戲曲寫作莫過于先模仿后練筆并且在反復(fù)磨練中領(lǐng)悟、推敲、尋求突破,進而樹立起自己的一家風格。全書就是這樣,介紹曲的起源,分析曲的特點,品鑒曲的藝術(shù),講解曲的寫作,全書意脈貫通,結(jié)構(gòu)有條不紊。
元曲的興盛,有著深刻的歷史與社會根源,究其根本、探其緣由,不僅有益于了解當時的時代風貌,且能更加清晰地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主旨及深刻用意,而這也正是本書探析的重點所在。在第三章在,作者不落窠臼地以“元代作家為什么是沒有夢想的一代”著力發(fā)問,隨之論道,在元朝繁榮盛世的表象之下埋藏著深重的社會隱患與危機:堂堂大元,奸佞專權(quán);儒生不幸,難效孤忠;科舉考試在元代的時行時輟,使得大量的儒生失去了仕進的機會,社會地位一落千丈,甚至在人的等級劃分中淪落在“九儒”“十丐”的凄慘境地;此種情況之下,即便文人還能被推薦進而獲取機會,也再難攀登到廟堂之高的位置,對于他們而言,值得羨慕的是隱居于首陽山上得伯夷、叔齊,令人哀嘆的是死于未央的韓信、彭越,“功名”兩字宛如酒中蛇、鏡中花、水中月。所以在元代,廣大的文人是被剝奪了夢想與希望的一代,他們無奈于功名,只好選擇了縱情于文字,“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則多致力于文字之間,以為不朽”(《青陽先生文集·貢泰父文集序》)。于是看透人生、夢想破滅、隱逸林泉、流連市井的抒寫比比皆是,這種社會現(xiàn)狀也正是促進元雜劇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作者深入而周密的思考。
本書第三章、第四章為名篇鑒賞,作品具有典型性,方法具有獨特性。第三章散曲鑒賞,作者按照思想內(nèi)容把散曲分為三個主題:戲說功名,以夢述志;隱逸林泉,逍遙天地;錚錚傲骨,不媚惡世。鄧玉賓子的《雙調(diào)·雁兒落過得勝令·閑適》、汪元亨的《朝天子·歸隱》于“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之時,指明榮華富貴終不過是夢一場,功名也只不過是廢紙半張。盧摯的《蟾宮曲·箕山感懷》、曹德的《三棒鼓聲頻·題陶淵明醉歸圖》等作品,寫出仕尋夢、成為英雄才使人生蹉跎,空留余恨。既然終不能折曲一身的錚錚傲骨、屈從世俗,莫不如早早遁去一紙辭官狀,夢中再說人間夢!馬致遠《清江引·野興》等表現(xiàn)拋卻了功名的束縛,眾多讀書人游戲山水間、散發(fā)弄扁舟,于清高風度中美哉樂哉的感受!第四章戲曲鑒賞則為專篇評析,作者在眾多的戲曲中,輕重緩急拿捏精準,選取元曲中最為濃墨重彩的的《竇娥冤》、最為哀婉悲嘆的《梧桐雨》與《漢宮秋》、最感輕松明快的《西廂記》、最富開山之力的《琵琶記》進行品鑒,從典型的角度探討元曲特有的文學價值、藝術(shù)魅力與社會效用。
通覽全書,我們不僅可以對元人于自由輕松、嬉笑怒罵中蘊育的元曲有所領(lǐng)悟、學有所獲,更可以于全書論從史出、言必有據(jù)、力圖在簡約明快的筆法中,著實體會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十分重視文學的國度,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文學史上有《詩經(jīng)》、《楚辭》的輝煌開端,有漢晉辭賦的飄逸風雅,有唐詩宋詞的絢爛篇章,有明清小說的宏達敘事,更有整個民族對文學的熱愛與教養(yǎng)”(《讀曲通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