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慧莉
(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基礎部,山西 陽泉045000)
在認知心理學探究的領域里,認為記憶的作用是在不同記憶結構里得以達成的。 從環(huán)境里傳遞過來的信息依靠記憶結構進行編碼、儲存與提取。 這部分經過處理的信息在記憶的每一種結構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 起初,研究者們把記憶的結構分為感覺記錄器、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1]。 感覺記錄器記錄圖像和聲音,將原始的未經過分析的形式儲存起來,儲存的時間甚短。 感覺記錄器中的信息如果被注意到則進入短時記憶。 短時記憶中的信息經過加工儲存后進入長時記憶,長時記憶又叫做永久記憶,它包括了人們所掌握的一般性知識,同時也包括個人經驗。
研究者們在針對性的研究中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從事下棋、心算、診斷等認知活動過程中,專家的記憶容量很大,而且在活動被打斷后,專家的記憶能迅速恢復工作。 這種現象用短時記憶短暫儲存的觀點很難解釋。
20 世紀70 年代, 英國心理學家Baddeley 等通過實驗研究,建立了工作記憶理論體系。[2]
工作記憶實際上就是一個系統(tǒng),其在復雜的認知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它是認知過程中的一種連續(xù)工作狀態(tài),并隨著信息的輸入而不斷產生變化。 工作記憶的兩大主要功能是加工信息和儲存信息。 由于工作記憶操作空間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工作記憶過程是一個在加工任務和儲存任務之間進行權衡和分配能量的過程。工作記憶的容量代表個體在加工信息的同時能夠保持信息的數量。 當認知任務難度大或者認知任務是新任務的情況下,加工要涉及的工作記憶容量就會增大,從而擠壓儲存功能所擁有的空間, 加工和儲存這兩種功能在有限的空間里就會發(fā)生矛盾。
在Baddeley 提出的工作記憶模型當中有三個主要成份:語音環(huán)、視覺空間模板和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3]
Baddeley 提出的語音環(huán)假設認為, 語音環(huán)負責處理與聲音有關的信息。語音環(huán)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語音儲存器,能夠保存與言語有關的信息;另一個是建立在內部語言基礎上的發(fā)音控制過程。[4]語音儲存器里的記憶軌跡只能保存1-2 秒。但是在記憶軌跡消失之前,內部語言機制可以通過默讀重復把軌跡信息讀入發(fā)音控制過程,然后這些軌跡信息又可以回饋到語音儲存器, 這樣軌跡就能更新。除了聲音信息之外,書面語言和圖形也可以通過內部語言機制轉換為語音代碼保留在語音儲存器當中。有研究表明,語音環(huán)的缺損能夠引起句義和提取的困難。
視覺空間模板負責處理視覺空間信息, 可以幫助讀者形成視覺空間表象。 它不僅能處理直接知覺到的視覺信息,而且也能處理記憶中產生的表象。
在工作記憶系統(tǒng)中,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屬于其核心內容。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統(tǒng)合不同的子系統(tǒng), 是子系統(tǒng)和長時記憶聯系的橋梁。另一方面,它還參與注意資源的分配與策略的選擇。 中央執(zhí)行系統(tǒng)能在一段時間內在保持信息激活的同時抑制無關信息。
當讀者看到語篇信息時, 視覺知覺到的信息形成注意力的焦點。 在這個最初的注意加工階段, 視覺空間模板和語音環(huán)都要發(fā)揮作用。 一些關鍵詞會直接通過視覺空間模板激活長時記憶中的表象或者與關鍵詞相關主題的圖式。 視覺空間模板知覺到的信息通過語音環(huán)的默讀復述延長了信息的保存時間,以便在工作記憶中進行加工, 直到形成一個命題。 語言材料中的零散信息不會被保留在最終形成的表征結構中,表征往往是以命題的形式儲存的。 語篇理解的過程就是把一個個分散的命題形成連貫心理表征的過程。 語篇是作為一個由主項連接起來的命題網絡存儲在記憶里的。 新信息輸入時, 讀者要將處于工作記憶中的當前信息與先前形成的命題表征和長時記憶中被激活的語義記憶和情境記憶整合起來,形成更完整的命題。
讀者在閱讀熟悉材料的時候, 能夠有效建立完整連貫的語篇表征進而形成提取結構。 而讀者閱讀不熟悉的材料時,建立的表征往往不連貫、不完整,這種表征無法作為有效的提取結構發(fā)揮作用,只好在長時記憶中進行費時費力的搜索,因此,閱讀不熟悉材料耗費的時間會比較長。
工作記憶容量的差異是語篇理解差異的主要原因。研究者們一般用閱讀廣度來描述這一差異。 閱讀廣度實驗要求被試加工句子并同時記住句子的最后一個單詞。在實驗結束后要求被試回憶句尾這個單詞,當被試能保存這個單詞時,他所能加工的句子的最大值就是被試的閱讀廣度。 這一實驗反映的其實是工作記憶的儲存量和加工效率。
閱讀廣度高的讀者對正在輸入的語言材料進行加工處理時,可以有效分配注意力和認知資源,可以正確地讀題,從而確立記憶的方向和重點,并能更好地兼顧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 此外, 閱讀廣度高的讀者不會把記憶單位局限在單個的單詞和短語上,而是對信息進行組塊從而擴大了工作記憶的容量。 在組塊的過程中, 句法知識和關于世界的一般知識都有很大的作用,句法知識越是系統(tǒng)和牢靠,長時記憶中的圖式越是豐富,越容易將更多的信息納入一個組塊,從而使每一個組塊的信息量更大。
語篇中作者往往會省略一些他認為讀者能夠自己弄清楚的東西,所以連貫的語篇表征不僅僅是依靠讀到的語言信息建立起來的,讀者必須自己提供一些隱含的命題來恢復由于省略而缺失的語篇連貫性。 這種找出隱含命題恢復語篇連貫性的能力就是推理。
推理要借助于工作記憶建立起來的提取結構對長時記憶中的圖式進行策略性的選擇和組合, 進而對不明確的隱含信息進行表征。 閱讀廣度高的讀者在利用提取結構搜索長時記憶中相關圖式的同時還能維持對明確信息的激活。 在工作記憶中保留的信息越多通往長時記憶的提取線索也越多,精細加工推理的可能性越大,搭橋推理容易產生。 閱讀廣度高的讀者有將更多資源進行整合的能力, 這一能力不僅能加速預期推理而且對推導語篇中隱含的因果連接起著關鍵作用。
歧義是指一個詞語或者一個句子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解釋。 歧義句的產生有可能是一詞多義也可能是句法結構不夠嚴謹。 對歧義句理解過程進行解釋的理論中最主要的是“曲徑理論”和“綜合理論”?!扒鷱嚼碚摗闭J為,人們在理解一個語句時,對于歧義結構的分析,往往只給出一種釋義,如果在對句子理解結束時,這種理解可以形成合理的表層結構,理解過程就完成了;如果這種釋義無法形成對句子的理解, 就要回過頭來對歧義結構進行分析,這樣重復多次,最終得到對句子的理解。 “綜合理論”則認為:讀者在遇到歧義結構時,往往要給出多種釋義,然后通過上下文來選擇最恰當的釋義。 如果一個句子完了還沒有消除歧義,讀者就以選擇的這種意義繼續(xù)理解,如果讀者發(fā)現后面的語境與選擇的意義有矛盾, 就會重新理解句子的表層結構并重新選擇合理的釋義。
在歧義句的理解中, 閱讀廣度高的讀者有能力對歧義詞的全部詞義進行表征并在理解中保持這些意義表征,而且由于提取結構建立得比較完整,可以對歧義詞在語境中的正確意義進行篩選,同時對錯誤意義進行抑制。低閱讀廣度的讀者只能對歧義句的句法和語義進行部分表征,而且對優(yōu)先級別較低的意義有可能無法表征或者無法保持各種表征, 因此很難對正確意義進行選擇。閱讀廣度高的讀者能同時將幾種不同的句法結構保持在工作記憶當中, 并把用不同句法結構分析得到的句子意義進行比較分析,從而篩選出正確的分析形式。
[1] 張春興. 現代心理學[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58-260.
[2]Baddeley, A D. Working Memory [J]. Science, 1992, 255:556-559.
[3]Baddeley, A D. Exploring the central executive [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96, 49A (1):5-28.
[4]Baddeley, A, S Gathercole & C Papagno. The phonological loop as a language learning device [J].Psychological Review,1998, 105(1): 158-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