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遠
(貴州大學,貴州 貴陽550000)
在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國內生產總值持續(xù)增長的大環(huán)境下,社會管理結構和運行機制方面卻漸漸顯現出問題。 公民是參與社會管理的主體,公民參與的有效與否對提高社會管理效率和質量有著重要作用。 目前國內對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研究集中在公民參與與社會平等、民主政治問題上,對公民有效參與的路徑方法的研究尚有不足。 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學者開始對公民參與進行研究,陶東明陳振明合著的《當代中國政治參與》第一次比較系統(tǒng)地分析了我國在政治參與領域的現狀和發(fā)展進程;王維國編著的《公民有序政治參與途徑》探討我國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渠道。 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從我國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現狀問題入手,分析出現的實際困難并提出解決路徑,這有助于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對實現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體”協調發(fā)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有著重要意義。
社會管理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活動,公民參與亦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要實現社會管理的公平與合理,公民參與必然要走上理性化、公平化的道路,舊的社會管理方式已不適應當前社會管理的需求。 現階段政府也加強了對社會管理方面的關注,自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至今已多次提出關于加強社會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chuàng)新的要求。 如何充分有效的依靠人民群眾去進行社會管理,已成為當前我國政府的一項重要議題。
“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tǒng)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tǒng)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fā)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組織、協調、服務、監(jiān)督和控制的過程?!雹俳▏跗谟媱澖洕w制下,社會管理實行的是國家、單位到個人的單一模式,如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和變化, 落后的社會管理方式在社會建設方面引發(fā)出許多新的問題。 因此, 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要“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 黨的十八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制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②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隨著社會發(fā)展變化不斷調整,胡錦濤強調“社會管理是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一項管理活動……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包括協調社會關系、規(guī)范社會行為、解決社會問題、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公正、應對社會風險、保持社會穩(wěn)定等方面。 ”③綜上所述,政府積極調動各方面因素來管理社會事務、緩和并解決各種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就是社會管理。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離不開有效的社會管理, 現代社會管理是在黨和政府的指導幫助下, 公民為主體的積極參與下共同治理的動態(tài)過程。
“公民參與即公眾參與,是指黨和政府廣泛組織和動員廣大人民群眾,通過一定的程序和各種渠道,積極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執(zhí)行、監(jiān)督和評估,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yè),理性參與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合理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民主政治發(fā)展,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自我發(fā)展的過程?!雹芄袷潜环盏膶ο?,也是參與管理的主體,公民參與以政治參與為主,還有文化經濟和其他公共事務的參與。公民與政府、個人或社會組織通過各種途徑互動交流,直接參與公共政策的制定,這種一同參與是“以人為本”在社會管理中的具體體現。 為了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政府要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這就必須形成廣大人民群眾都能親自參與的社會管理體制。 公民參與社會管理是維持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的一項重要途徑,它反映了和諧社會中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助于建設服務型政府,解決內部矛盾和問題,促進社會關系穩(wěn)定。
公民參與有利于政策制定的公平公開化, 執(zhí)行透明民主化, 最大程度保證公民的利益。 自我國公民開始參與社會管理以來,在維護社會穩(wěn)定與公平,制約政府權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就,但在執(zhí)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一些問題,公民參與社會管理還存在著很多難題。
1、政府民主化程度提高。 自1999 年開始,政府推出政務財務分開、公民參與修改決策等多項在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措施。 在發(fā)布決策之前, 政府通過媒體對暫定決策進行公布,讓公民參與并作出合理修改,修改后方可實施。 “北京市人大規(guī)定, 公民參與旁聽試用票券制,即人大常委會議事時期,應提前公布議題,然后根據公民的申請, 人大常委會辦事機構發(fā)送給申請人入場券,允許其參與決策, 參與者有權就有關議題提出書面建議。 在政府機關內部, 陸續(xù)建立起一些公民參與決策的內部程序法。 ”⑤
2、公民政治參與方式多樣化。 政治參與是我國公民參與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后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情況有了較大的改善。 公民具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公務活動的監(jiān)督權等。 公民參加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都屬于政治參與。 以社會團體形式的方式參與政治是我國政治參與的新特點,社會團體源自于基層公民群眾,又與政府有密切聯系,真正實現民眾對政府利益訴求的有效化。 大眾傳媒使得輿論監(jiān)督成為政治交流和參與的重要渠道。 信訪制度是公民個人、 集體以電話走訪等方式進行的政治參與活動,是我黨創(chuàng)造的一種特殊的制度。 公民聽證會是公民行使知情權、監(jiān)督權、參與公共政策的正式形式,它把英美司法審判模式引入行政制度上,是我國公民政治參與越發(fā)民主化的表現。
計劃經濟時期,我國是高度集中單一的“黨—國家—社會” 三位一體社會管理體制。 這種模式在改革開放后出現了許多負面影響,政府公共權力過大,民眾主體性意識淡薄等一系列問題,處在轉型期的公民參與存在著很多問題。
1、 政府職能未充分轉變。我國目前正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行政一體化的管理體制仍有影響。 政府信息透明化程度不高, 公民缺乏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都是誘發(fā)社會矛盾的原因。 我國合法表達民意的渠道有人民代表大會、信訪、聽證會等,這些方式和渠道并不能全部滿足公民的要求。 人大代表的職責是反映民意和社會情況,但在實際生活中許多人大代表是定點辦公,反映情況的民眾需要付出極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 選民對人大代表無法進行實質上的有效監(jiān)督,人民代表大會這一民意表達渠道的發(fā)揮的作用并不充分。⑥信訪制度也存在著比較大的問題,上訪被一些官員視為找茬行為,上訪者經常遭到阻攔,甚至關押。
2、 公民缺乏參與主動性。有效的參與需要公民具備一定的知識水平。 多數情況下一些公民毫無參與意識,不了解自己是社會管理的直接參與者。 長期的行政一體化制度使得公民不自覺的產生服從心理, 即使參與具體事務也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和矛盾,無法做到實質意義上的參與。 我國民眾受教育程度普遍來講不是特別高,有些公民不清楚什么是參與社會管理,更不知道該如何維護自身合法權利。
3、 公民參與缺乏法律保障。目前涉及到社會管理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屈指可數, 參與形式也是簡單的聽證會座談會等,內容也比較單一,集中于勞動方面、房地產、物價、社會保障等。除《環(huán)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和1982 年修改的《憲法》中有涉及到聽證制度和公民參與之外, 并無專門的公民參與法。 公民參與方面的法制建設嚴重滯后, 實踐方面也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當公民對某項政策不滿意時,卻沒有正式的法律法規(guī)指示公民要采取怎樣合法途徑要求政府調整政策。
公民參與出現危機就會引發(fā)國家的民主、 政治經濟和其他方面出現問題。 這些問題不及時解決就會造成公民和政府間的矛盾對抗, 破壞社會穩(wěn)定。 這就需要優(yōu)化創(chuàng)新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方式。 “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是一種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依賴于不同思想、意見和利益訴求的相互交流和撞擊,依賴于開放性、自由交流、容忍不同觀點的環(huán)境,更依賴于相關各方全方位參與管理、決策或者提出合理化建議。 ”
改變公民參與定位模糊首先要求政府轉變觀念,明確公民是主體,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胡錦濤強調:“要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⑦,要符合服務型政府的設定,健全信息制度,更加公開化透明化,充分認識到社會管理是政府和公民協同合作,沒有與公民交流互動不能稱為有效的公民參與。此外,“政府還應當建立反饋回應制度,政府對收集上來的公眾意見做出反饋和回應, 對于不采納的意見說明理由,這樣既能督促政府關注公眾的意愿表達,又能增加社會公眾對政府決策的理解, 從而實現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形成良好的雙向溝通、良性互動的局面”⑧。完善聽證會、反饋回應制度,建立多元化的公民參與途徑是拓寬參與渠道的有效方法。
擴大公民對社會管理的參與, 就要讓公民充分認識到自身是社會管理的主體。 必須加強公民文化素養(yǎng),提升主體意識參與能力, 讓公民自覺參與社會管理。 提高公民素質要從孩子抓起,在學校設立相關課程,從小培養(yǎng)參與意識。政府要借助新聞媒介、網絡進行宣傳,對于積極參與且提出實際性建議的公民, 政府應給予相應的獎勵。 此外政府應投入資金開設相關培訓課程, 在決策制定上多與公民交流,在實踐中強化和提高公民參與能力。
以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公民究竟如何參與,公民參與的范圍又有什么規(guī)定,這些基本上都取決于當地政府對公民參與的認知程度,并無法律上的具體規(guī)定,這樣的公民參與帶有很大的隨意性。 要使公民參與社會管理成為一種常態(tài), 就必須在法律方面對公民參與的內容、方式、途徑等做出規(guī)定,讓公民參與有法可依,使公民參與法制化。 因此要設立公民參與法和社團組織法等涉及公民參與的法律法規(guī),在法律中肯定公民參與對社會管理與和諧社會建設都有重要意義。
[1]賈西津.中國公民參與:案例與模式[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2]石路.政府公共決策與公民參與[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3]何增科.社會管理與社會體制[M].中國社會出版社.2008
[4]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9
[5]田千山.從“單一治理”到“共同治理”的社會管理—兼論公共參與的路徑選擇[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10
[6]胡錦濤.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N].人民日報.2011.2.20
[7]羅俊懿 胡海龍.擴大公民參與 推進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3.2
[8]牛海峰.我國公共決策中公民參與體制的變遷、發(fā)展及創(chuàng)新[D].燕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9]羅豪才.健全公民參與機制推動政治文明建設[N].人民日報.2003.9
①田千山.從“單一治理”到“共同治理”的社會管理—兼論公共參與的路徑選擇[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1.10
②胡錦濤.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9
③胡錦濤. 扎扎實實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N].人民日報.2011.2.20
④羅俊懿 胡海龍.擴大公民參與 推進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3.2
⑤牛海峰.我國公共決策中公民參與體制的變遷、發(fā)展及創(chuàng)新[D].燕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⑥黎慈.公眾參與:政府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有效保障[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1.6
⑦蔡定劍.當公眾參與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J].團結.2009.4
⑧黎軍. 論通過行業(yè)協會實現公眾參與[J]. 政治與法律.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