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玉(長慶油田,陜西 西安 710065)
樊家川油田構(gòu)造上位于陜甘寧盆地陜北斜坡帶上甘陜古河北側(cè)、姬原古隆起南斜坡,構(gòu)造基底是三疊系延長組風化殼。
通過巖心和薄片觀察認為,樊家川油田Y9 儲層巖石為灰褐色中-粗粒(含礫)長石巖屑石英砂巖、粗-中粒(含礫)長石巖屑石英砂巖及少量含硬石膏粗粒長石巖屑砂巖。
1.1 巖石骨架顆粒特征
樊家川油田北部儲層巖石骨架顆粒主要粒徑分布范圍為0.25-1.35mm,平均為0.609mm,碎屑顆粒粒徑最大1.6mm,較粗顆粒的粒徑主要分布在1-1.1 mm,碎屑含量85.7-90.2%,平均88.075%;南部儲層巖石骨架顆粒主要粒徑分布范圍為0.25-1.30mm,平均0.60mm,碎屑顆粒粒徑最大1.75mm,較粗顆粒的粒徑主要分布在0.8-1.0 mm,碎屑含量為85.8-90.6%,平均為88.86%。
1.2 填隙物特征
儲層巖石填隙物成分主要為高嶺石、伊利石、鐵白云石、硅質(zhì)、長石質(zhì)、黃鐵礦、碳酸鹽、硫酸鹽及硬石膏等。
北部儲層填隙物含量為9.9-16.6%,平均為11.99%。其中粘土含量為3.8%-7.2%,平均為5.54%,占填隙物平均含量的46.21%。填隙物主要成分為硅質(zhì)、伊利石和高嶺石,硅質(zhì)含量平均為3.93%;伊利石含量平均為4.81%,高嶺石含量平均為0.87%。南部儲層填隙物含量為9.7-13.2%,平均為10.95%,其中粘土含量為3.1%-9.4%,平均為6.46%,占填隙物平均含量的58.99%。填隙物的主要成分為硅質(zhì)、高嶺石和伊利石,硅質(zhì)含量平均為2.93%,高嶺石含量平均為4.18%,伊利石含量平均為2.26%。
1.3 儲層巖石結(jié)構(gòu)特征
巖石碎屑顆粒呈次棱狀,顆粒支撐,分選中等,膠結(jié)類型為再生型、孔隙--再生型和再生--孔隙型,接觸方式為線和點線接觸。長石、石英次生加大常見但加大邊不很發(fā)育。部分碎屑顆粒具有定向分布特征。見有部分不穩(wěn)定巖屑蝕變并變形,鐵白云石充填孔隙呈斑狀分布,部分長石擠壓后發(fā)生碎裂,黃鐵礦呈自形粒狀沿泥質(zhì)分布。
通過鑄體薄片鏡下分析認為,延9 儲層儲集空間類型主要為剩余粒間孔、長石溶孔、巖屑溶孔、碳酸鹽溶孔、雜基溶孔及微裂隙等,其中以粒間孔和各種溶蝕孔為主。
2.1 剩余粒間孔
剩余粒間孔在儲層中占主導(dǎo)地位。未被充填的粒間孔呈三角形或不規(guī)則多邊形,孔隙邊緣較為平直,這種孔隙對孔隙度的貢獻較大。經(jīng)鏡下鑄體薄片鑒定確定,剩余原生粒間孔平均占面孔率的58.01%,是儲層的主要儲集和滲流空間。
2.2 次生溶蝕孔
次生溶蝕孔隙包括長石溶孔、巖屑溶孔和雜基溶孔。
長石溶孔是由風化作用和成巖作用期的次生溶蝕雙重作用形成的,這種孔隙一般沿長石的雙晶紋發(fā)育,孔隙的絕對大小一般不大。巖屑溶孔在儲層中占的比重不大,發(fā)育不良,孔隙的絕對大小很細小,對孔隙度和滲透率貢獻不大。雜基溶孔在次生孔隙中所占的份額稍大,對儲層的孔隙性和滲透性有較大的貢獻。
2.3 晶間孔
儲層砂巖的晶間孔主要是高嶺石晶間孔,這種孔隙的量與高嶺石的含量有密切關(guān)系。此外,儲層還有少量的微裂隙孔,這種孔隙的量雖然不大,但它們對流體的滲流起著重要的作用。從儲層各種成因的孔隙在巖樣中所占的比例分析得知,儲層的主要孔隙類型為剩余粒間孔,其次依次是雜基溶孔、長石溶孔、巖屑溶孔和高嶺石的晶間孔。
壓汞技術(shù)是獲得孔喉分布的主要手段。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半徑小于0.1 μm 的孔喉占儲層總孔隙體積的9.99-12.53%,平均11.26%;半徑為0.1-1 μm 的孔喉占儲層總孔隙體積的35.32-25.98%,平均31.48%;半徑為1-10 μm 的孔喉占儲層總孔隙體積的57.17-31.38%,平均48.38%;半徑大于10 μm 的孔喉占儲層總孔隙體積的0-23.54%,平均6.21%。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表明,孔喉大小分布的集中程度較差,分布范圍較大,但主要還是分布在0.1-10 μm,在此范圍的孔喉占儲層總孔隙體積的79.86%。盡管大于10 μm 的喉道在儲層中分布的較少且不均勻,但是它的存在對儲層滲透率的改善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分析的巖樣中滲透率高者其中大于10 μm 的孔喉相對地也較多。
該油田Y91儲層的均質(zhì)性明顯地好于Y92,而且Y91儲層的油飽也明顯地高于Y92。Y91南部儲層的均質(zhì)性要稍好于北部,Y92北部儲層的均質(zhì)性要好于南部。
5.1 儲層巖石填隙物成分主要為高嶺石、伊利石、硅質(zhì)等,其中粘土礦物的平均含量占填隙物平均含量的52.6%。
5.2 Y9儲層儲集空間類型主要為剩余粒間、雜基溶孔、長石溶孔、巖屑溶孔和高嶺石的晶間孔,其中以粒間孔和各種溶蝕孔為主。
5.3 孔喉主要分布在0.1-10 μm,占儲層總孔隙體積的79.86%,大于10 μm 的喉道分布較少但其對儲層滲透率的改善意義重大。
5.4 Y91儲層的均質(zhì)性明顯地好于Y92,而且Y91儲層的油飽也明顯地高于Y92。Y91南部儲層的均質(zhì)性要稍好于北部,Y92北部儲層的均質(zhì)性要好于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