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梅貞
(行唐縣實驗中學)
課前提問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好的課前提問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如何做好課前提問?以下是筆者個人的總結體會。
課前提問要有目的。目的一:通過提問,檢查上次授課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根據檢查結果適當調整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做到了解學生,靈活調控課堂教學。目的二:通過提問復習上節(jié)課的內容,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奠定基礎。好的提問會讓一節(jié)新課很自然地過渡和展開。目的三:通過提問,使所有的學生集中精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學習才有激情、有動力。
課前提問有七忌。一忌多。課前提問要做到少而精,要抓住重點內容或重點問題,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不能問題一大串,“胡子眉毛一起抓”,那樣既浪費了時間,又降低了效率。二忌遠。課前提問不能遠離上節(jié)課的內容,要針對上節(jié)課的內容提問,否則學生會不知所措,無從下手,學生的思路會被帶得很遠,效果會適得其反。三忌散。課前提問要集中,不能太散,問題的前后要有連貫性,集中在重點內容上,千萬不能東一頭西一頭。四忌模糊。提出的問題要清晰明了,不能模棱兩可,似是而非。五忌死。問題要靈活生動,貼近生活,不能提問某某定律、什么叫某某一類的問題,否則學生會形成死記硬背的學習習慣,應使學生注重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從而使物理學習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深化。例如,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后,我設計的課前提問是這樣的:請大家思考,一個小球在絕對光滑的平面上滾動,會不會停下來?為什么?用學過的知識解釋一下。六忌難。提問是手段,不是目的,不要一開始就把學生難住,否則學生會感到遇上了攔路虎,不敢往前。要讓學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這樣既讓學生體會到了成功,又達到了檢查每個學生的目的。例如,在學習了《浮力》一節(jié)后,學生對阿基米德定律的應用感到較難理解,我設計的問題是:把相同體積的木塊和石塊同時沒入水中,誰受到的浮力大?為什么?學生很容易就能解答出來,此時,我還引導學生體會物理學習其實并不難。七忌流于形式。課前提問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那樣的提問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應該是一個問題大家都去思考,一人回答,多人補充或發(fā)表不同意見,這樣才能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了《大氣壓強》一節(jié)后,我讓學生通過舉例子的方法說明什么是大氣壓強,舉例大氣壓強有多大,通過學生的表達能檢查出學生對大氣壓強的理解,同時又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我們應該努力探索,不斷總結經驗,使課前提問做到力求完善,使學生對提出的問題感興趣,愿意參加討論,真正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