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宵宵
(浙江溫州龍灣區(qū)永強中學)
新課改以來,情境教學成為課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八成以上的課堂要創(chuàng)設情境。教師精心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能誘發(fā)學生的思維積極性,能引起學生對知識本身的興趣。興趣是一種情緒激發(fā)狀態(tài),它可以促使學生精力集中,理解力、記憶力處于最佳狀態(tài)。因此可通過創(chuàng)設恰當?shù)?,具有針對性、趣味性的,符合本?jié)課要求的問題情境,展開有效學習。
一些新穎、有趣又富有思考性的情境教學令人拍案叫絕,然而,一些牽強附會、華而不實的情境卻讓人憂慮。新課改背景下的課堂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境?這是需要我們共同關注、共同探索的課題。
案例來自我上過的蘇教版通用技術《技術與設計2》第一章的第二節(jié)中的“結構的類型”這節(jié)課。重點是講解影響不同結構類型的受力特點。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結構與力”這節(jié)內容,對結構有了初步的認識,這節(jié)課是在結構的力的基礎上探討不同結構的受力特點。
為了說明殼體結構的受力特點,我專門設計了一個雞蛋承重試驗。(書上有一個演示試驗,我通過改進,更能體現(xiàn)雞蛋超強的承重能力。)
師:同學們對雞蛋都很熟悉,今天我們就來做一下承重能力測試。(學生的注意力馬上集中過來,個個充滿疑惑;雞蛋一敲即破,哪有什么承重能力啊?為了使雞蛋穩(wěn)定,我把三個雞蛋尖的一端朝下放在三個膠帶紙上,呈三角排列,然后上面再放上三個膠帶紙。這樣雞蛋就很穩(wěn)定了。)
師:我們都學過如何進行技術試驗,現(xiàn)在讓大家試一下,測出這幾個雞蛋的承重能力。
生A:老師,我想放3 本書好了。
于是生A 上去試驗,結果雞蛋紋絲不動。大家拍手。
生B:老師,這個上去試試。
(生B 比較調皮,拿出做試驗的三塊厚的三合板。其他學生都笑了,紛紛議論開了:“這個肯定不行,會碎掉的。”“不要讓老師出丑了?!保?/p>
師:那我滿足這個同學的要求,讓大家來看看這幾個雞蛋的“下場”。(我暗中竊喜,大家看來都小看了雞蛋的承重能力了。)
……
這時候就有學生懷疑我的雞蛋是假的,或者是熟了的實心雞蛋。我笑了,為了證實雞蛋的真實性,我拿來了一個學生的水杯,輕輕一磕,雞蛋就破了?!巴?!”這時候學生驚嘆,紛紛議論開了:為什么雞蛋能承重這么大的重量呢?
師:大家看到雞蛋的厲害了吧!這里起碼有三十斤的重量。告訴大家,還可以站上一個成人。(學生驚嘆?。?/p>
學生馬上起哄,堅決要去試驗。結果雞蛋不負眾望,完好無損。學生信服,紛紛討論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我及時地在黑板上畫出了雞蛋的外形。
師:大家看一下我剛才雞蛋是怎么放的?
生:豎著。
生D:難道兩頭強度大點?
生E:不可能的,雞蛋的殼怎么可能兩端不一樣。
師:對,雞蛋殼一樣,大家猜想一下,會是什么原因使雞蛋能承受如此的重力。
學生討論。2 分鐘后,學生舉手發(fā)言。
生F:老師,是不是雞蛋把力吸收掉?
生G:老師,是不是和雞蛋的形狀有關???
生H:力是不會消失的,應該是因為雞蛋的形狀,力分散了。
師:這個同學講得很對,雞蛋的承重能力是因為雞蛋的這種結構。雞蛋就是殼體結構,殼體結構的受力特點是外力作用在結構體的表面上,殼體能通過殼形來傳遞力與承受負載,特別是當殼形頂部受壓力時,它能將外力快速均勻擴散到殼體表面上。(生討論)
……
大家都驚嘆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沒想到一個小小的雞蛋還有這么大的道理在里面。
師總結:生活中的很多東西都采用了殼體結構,大家可以想想身邊的什么東西是殼體結構的。
生:安全帽、乒乓球、國家大劇院……
建構主義學習觀認為,學習不是老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構建的過程。那么,怎樣的情境才是我們新課改需要的情境?針對這個問題,我有如下幾點看法。
1.創(chuàng)設來自生活的情境,力求精而簡,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教學中,不能簡單地理解為一堂課創(chuàng)設了某一情境就是體現(xiàn)了新課程理念,我們要看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是否為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服務,呈現(xiàn)方式是否明確具體,有利于學生操作,能否幫助學生利用表象深入理解掌握抽象的知識。本案例采用的雞蛋的承重能力小試驗雖然操作簡單,但是貼近生活,學生感覺非常親切。
2.情境創(chuàng)設力求在活動中觀察思考、操作分析、討論交流、質疑辨析,提高情境教學的有效性
英國的何林博士說過:你把時間給予了學生,他就能夠得到經驗,學生也就會把他的經驗發(fā)表出來,你不給他時間,他就得不到經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提供良好的學習材料,給他們充分的參與時間,拓寬他們的參與面,加深參與度。這堂課很好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
1.情境的開放性往往會與教學目標產生沖突,若過度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常會離題較遠,如何有效地協(xié)調、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2.設置情境教學往往會占用一定的時間,如何處理情境創(chuàng)設與提高教學時效之間的關系?
3.并不是所有知識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生活化也不是唯一的情境,如何有機地處理和溝通情境創(chuàng)設與技術知識之間的關系?
4.《系統(tǒng)與設計》這一章節(jié)的情境過于政治化、理論化,設置情境難度較大。如何設置生活化的、高效、實用的情境,是我今后亟待解決和需要進一步探索、研究的問題。
總之,積極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進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設,在教師的引導、輔助和指導下和同學間的相互合作下獲得知識,不僅可以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而且為學生以后的科學探究、自主性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也是新形勢下課程改革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