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紅
(重慶市南川中學初中分部)
由于我國經(jīng)濟的國際化,英語備受初高中師生的關注,尤其是初中的英語教學,更要求英語文化的教學。語言的學習不僅是知識的學習,更要了解其包含的文化,通過對英美國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學生不再將英語視為枯燥乏味的語言符號,而產(chǎn)生更濃厚的學習興趣。因此,本文將分析初中英語課堂中的文化傳播教學。
英語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需要學生記憶的信息量很大,因此初中英語課堂要求學生記單詞、語法規(guī)則、句型時態(tài)、段落文章、固定搭配以及表達方式,并能夠靈活地運用這些知識。但英漢語的差別極大,其發(fā)音、表達方式等皆不相同,例,表意的文字就是漢語,表音的文字就是英語。再加上初中階段是學生個性發(fā)育轉折階段,這期間學生除了心理各方面發(fā)育都較為成熟,不過卻也因為身心發(fā)育的不均衡,初中生矛盾沖突的心理經(jīng)常出現(xiàn),容易導致初中生在課堂學習時各種不良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
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表達方式的不同,而學生的學習沒有基于相應語言背景下將很難理解語言詞組所表達的意思。因此,在學生遇到特殊詞匯時教師要加以解釋,例,詞組black tea 是表示紅茶,并非學生理解的黑茶,而黑茶的詞組為dark tea。又如,中英文動物相關的詞匯其表達的內(nèi)涵也不一樣,以狗為例,英語中人類與狗是息息相關,比如love me,love my dog,這句話漢譯為打狗看主人,一般dog 這個詞在英語中是中性的,比如lucky dog 漢譯為幸運兒;to help a lame dog over the stile 漢譯為幫助某困境中的人;Every dog has its day 漢譯為每個人都有幸運的一天。諸如此類的詞匯dog 并無貶義,但中文的狗卻幾乎屬于貶義的,如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急跳墻等,所以東西方的文化差異,將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表達方式及語言交流。
作為文化傳播中重要工具的語言,只有掌握了相應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對語言進行理解性學習。在初中英語的語言實際應用及練習題中,如果沒能了解相應的文化背景就很容易出錯,因此文化傳播能夠有機結合文化滲透和語言學習,就拿中國人喜歡用否定和肯定回答問題的方式來舉例,例:“You are not a student,are you?”(你不是學生,是嗎?)“No,I am not.”(對,我不是。)雖然這組對話意思相同,可東西方文化中肯定和否定意思卻大有不同,一旦學生無法理解這些差異,不僅會影響做題及實際語言混淆,還會影響語言的交流。
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以其詞組表達的含義也不同,甚至其禮儀習慣、思維方法也大不相同。所以文化傳播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能改善緩解不同語種交流中的差異,促使不同文化能更加順暢地交流。
程崳歡.文化滲透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