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碧娥
(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qū)第二實驗小學)
“思維導圖”(Mind Map)是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托尼·巴贊(Tony Buzan)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思維整合和篩選的科學方法,是人們將某一領域內(nèi)的知識元素依其內(nèi)在關聯(lián)建立起來的一種可視化語義網(wǎng)絡。思維導圖能反映普遍思維過程,也就必然能夠反映寫作這一特定思維過程。將思維導圖運用到作文訓練中,通過對寫作思維過程的精細剖析與層層展示,可以幫助學生掌握作文規(guī)律,發(fā)散思維,理清思路,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應該是大有裨益的。
習作講評教學更是常常被小學語文教學邊緣化。原因很多,主要是教師認為教學習作難,難以看到效果。要么知難而退,要么生搬硬套,將寫作與評改技巧反復傳授給學生。殊不知,即使學生把評改技巧背得滾瓜爛熟,評改水平也難有起色。下面,筆者談談自己在作文評改中嘗試的鮮有成效的幾點做法。
作文是動態(tài)變化的過程,是思維的過程與結(jié)果。時下,“模板作文”“萬能作文”“兔尾巴作文”屢見不鮮,層出不窮。其實,學生生活中缺乏的不是生活體驗,而是大多數(shù)孩子缺乏洞察生活體驗的敏感度,下筆時思緒混亂,或者思維淺顯。作為教師,重要的是想方設法幫助學生尋找有價值的思維訓練點,喚醒生活體驗,激活學生的表達思維。
學生習作后,因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受限,盡管反復讀習作數(shù)遍,也很難發(fā)現(xiàn)自己習作上哪些表達欠妥。教師在講評習作時,很有必要幫學生找出種種疑點,在疑點處圈一圈,劃一劃,打個“?”,讓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讀一讀,想一想,改一改。如一個學生寫“我摔倒了,媽媽忙把我扶起來,說不疼”,我在“說不疼”處劃了條線,打了問號,問該生“在你摔倒時,誰說‘不疼’的”。學生說“自己在媽媽把她扶起來,揉搓傷口后說的”,邊說邊比劃動作。學生描述完畢,寫下修改的導圖:媽媽如何做?如何說?我心里想什么?我當即提醒她“把你剛才說的寫下去,問號就不見了”。學生帶著“柳暗花明”的歡愉,一邊“哦,哦,哦”,一邊動起筆來。
可見,學生不是不疑,而是不會質(zhì)疑。倘若教師能經(jīng)常地、真誠地幫學生尋找疑點,練就畫圖解疑、主動尋疑的本事,學生習作中的病句自然就會逐漸減少。
在學生的習作中,上下句或上下段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斷裂。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學生寫得急落掉了,也可能是事情過去太長時間忘了,還可能是不會表達省略了……這些情況,我稱之為寫作的“盲點”。習作講評的重任便是幫助學生挖掘盲點,變“盲點”為“明處”,學生就能找到修改習作的門路。
學生習作時,我總認真巡視,在學生的盲點處畫個“√”,示意學生此處須補充,可畫導圖。指名展示時,我總要求學生注意看看,想想“哪個地方還有話說,該說什么”。如一個學生寫《貪吃的小烏龜》,寫到“小烏龜把嘴張大,就吐了下去”。顯然,學生觀察不細致,落掉了描寫小烏龜吃的過程。于是,我設問“你家的烏龜如大象,有吞云吐霧的本事?!彼χ鴵u搖頭,我接著又問“不是嗎?不然,你家烏龜怎么吃東西?老師猜猜是不是這樣?”說著,我做了幾個烏龜吃東西的動作。該生似乎他鄉(xiāng)遇知音,好奇教師怎么知道她家烏龜就是那樣吃東西的。于是刷刷地在“√”上,列了簡單的思維導圖,如“烏龜:張嘴—咬—嚼—吞”,接著,順勢寫成句子“小烏龜把嘴張大,朝食物咬去,一點一點地嚼著,嚼碎了一切,才安心地吐下去。”
思維導圖在盲點處的簡單羅列,有助于鏈接學生的生活,記錄學生的思維靈感,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確保學生習作的通暢。
學生的習作中出現(xiàn)空話大話司空見慣,扭轉(zhuǎn)這個局面也讓很多教育者頗費心思。問題是學生不知道哪種話屬于空話大話,自然不知道如何避免“重犯”。筆者認為,首先教師在平時應該縮減空話大話的輸出,其次是講評習作時教會學生找空話大話,再在此處建立思維導圖,細致入微刻畫。
如,在四年級講評學生習作《××,我愛你》,一個學生在感恩媽媽時寫到“媽媽每次都會在我身邊幫助我,直到我懂了才離開”。講評到此,我故意把這句話反復讀了兩三遍,全班學生啞然。我適時拋出話題“說說老師或你們的爸爸媽媽怎么輔導你們做功課的?”有了這樣的語境,學生發(fā)現(xiàn)該句是一句空話。于是,我讓全班學生找找自己習作中帶“都、很、非常、真、每次”等的句子,然后在此處想想“只是這樣嗎?具體怎樣呢?”并在句子后面用關鍵詞列出導圖來。上例的學生導圖如下:(媽媽:看—分析—安慰—做)。后來,她的句子果然具體生動了,如“媽媽每次都會在我身邊幫助我。遇到奧數(shù)題,媽媽一步一步幫我分析,發(fā)現(xiàn)我還不懂,她心平氣和地說‘這樣吧!我們重新來。先找出第一個數(shù)字,慢慢推……’媽媽邊說邊在紙上寫著、算著。直到我完全懂了才離開”。
雖然這樣的語言平實,但刻畫細致,有畫面感,是學生源發(fā)的刻畫之心。經(jīng)過一個階段后,教師可幫助學生歸納,寫到帶有“都、很、非常、真、每次”等的句子一般是空話大話,須在此處停筆想想,畫畫思維導圖。相信有了這樣的尋點畫圖訓練,學生說大話、寫空話的習慣會慢慢得到改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寫作要有真情實感,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感受和思考。”要有“真情實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學生應該有親身的體驗,寫親身的體驗。學生因?qū)ι畹氖煲暉o睹或漠然視之,寫作時往往丟棄了親身的體驗,胡編一通。筆者認為,教師在習作講評時,只要用心幫學生還原體驗的情境,學生的情感將被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將被激活,流淌的文字也能活絡起來。
蘇聯(lián)作家岡察洛夫說:“我表達的首先不是思想,而是我在想象中看見的人物形象,情節(jié)?!币源藖硪龑ёx者進入“其人可見”“其聲可聞”的真實情境。
對學生來說,他們已具備一定的生活經(jīng)歷和閱讀儲備,他們生活中其實并不缺語言表達,習作中的人物也并非一言不發(fā)。學生往往是把事件的細節(jié)置于被遺忘的角落,一時想不起人物曾經(jīng)做過什么、說過什么,一時悟不到彼時彼地的體驗,這是講評時要突破的難點。教學時,教師應善于抓住以上所說的疑點或盲點,用音樂、圖像、視頻或現(xiàn)場角色表演,還原當時的情境,讓學生深入其境,喚醒學生的體驗,激活學生的思維。
如,我在講評寫“一個特點鮮明的人”的習作中,設計了如下環(huán)節(jié):
古人云:“善作不如善改”。可見會改作文是一項了不起的本領。下面我們一起來幫這個同學修改修改。
(1)出示需修改的片段:一天,我寫完作業(yè),正在電腦前敲打著鍵盤。這時,媽媽回來了,她可生氣了。
(2)指名讀一讀,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缺少人物的語言)
師:是啊,這是一段沒有聲音的電影畫面,也是大家常說的啞巴作文。下面,我們一起來還原這段情節(jié),猜猜人物會說什么?準備為這段情節(jié)配配音。同學們欣賞完,試著列出思維導圖準備寫下。
(3)摸準特點:演出前,先揣摩媽媽和我可能是什么樣的人?(媽媽:蠻不講理或通情達理,我:誠實認錯或機警善辯)
(4)還原情境:為了讓人物的特點更加鮮明,我們可以聯(lián)系生活還原當時的情境,想想媽媽和我會說什么?
——師生表演一段啞劇《我的媽媽》
(5)捕捉語言:剛才演的雖然是啞劇,但我們已看到了一個個豐富的畫面,請對照人物的性格,精選一兩句話,為畫面配配音,讓文中的人物能說會道,看看新的語言版能否出爐?
我巡視一番,發(fā)現(xiàn)導圖極具動感。如:擺架勢—破口罵—數(shù)落罵等。大約5分鐘,學生的作品競相新鮮出爐了,看——
“你這個臭小子,你竟給我丟臉?!薄澳阏f你啊,一天到晚只會打電腦,難怪成績那么差。也不學學人家隔壁的黃宏,科科都優(yōu)秀?!薄笆裁矗坑衷诓橘Y料?”“哦,原來是在查資料,怎么不早說?趕快教媽媽?!?/p>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選擇了學生最感興趣的表演,還原了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用導圖提煉思維,既激活了學生思維深處的語言細胞,又讓學生在自然的書寫中練就了刻畫語言的本領,悟出刻畫語言的門道。
這就是寓有形的教育于無痕的教學中,這樣的習作講評讓學生有“一切盡在不言中”的快感,思維迸發(fā)了,語言自然也就活化了。
體驗式導圖在講評習作中最受學生歡迎,但由于時間、條件及內(nèi)容的影響,并不能處處都讓學生體驗,描述式導圖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如學生描寫環(huán)境,表達內(nèi)心活動時,教師便可以采用描述式導圖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
如,講評四年級寫景習作時,一學生寫《同安的西雙版納——金光湖》,學生描寫十二生肖潭,開始都是“這是××潭,只見它栩栩如生?!钡木涫健N乙岳鲜筇稙槔枋鰧D,“瞧老鼠那賊眉鼠眼的樣子,不知什么時候會躥到你的腳下喳喳響”。這一激發(fā),寫“金光湖”的學生立即在草稿本上列出了導圖,如牛甩尾巴—老虎瞪眼睛—馬嘶吼—羊咩咩叫,并當即添加了五六句精彩描寫。前面孩子改后的習作如下:“有的手里拿著毛筆,弄不好什么時候突然跑出來在你臉上一抹,有的手里抱著裝酒的桶,說不定趁你拍照時,抱著桶往你嘴巴一塞……”再比如,四年級講評“我的愛好”習作,一位學生寫自己最喜歡的是“玩電腦”。開始學生寫開電腦瞬間,只寫到“打開電腦,我便瘋狂地玩起來”。我頗懂學生貪玩電腦的秉性,于是換位質(zhì)疑“有機會玩電腦了,你的心跳、呼吸跟平時有什么不同?”學生一聽可來勁了,邊說邊擺弄著敲擊鍵盤的動作。這時,我讓他趕緊用筆記錄剛才轉(zhuǎn)播的畫面。學生在原句上列出思維中的關鍵詞:呼吸急—心跳快—手出汗。在簡單的導圖下,學生的語言活了,如“我望著電腦,呼吸變得急促了,心飛快地跳著,手心的汗不斷滲出來,我的眼睛一刻也舍不得離開電腦……”
可見,學生的思維并不是僵化的,往往是不知何時表達,以何種方式表達。作為教師,我們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guī)律選擇學生最易接受,也是最樂于接受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習作講評中享受快樂,在快樂體驗中調(diào)動情感體驗,在體驗中激活思維,會用思維導圖,活用思維導圖,在思維導圖的引領下逐漸悟得修改習作的真諦。
[1]鄧敏杰.運用思維導圖優(yōu)化小學作文教學的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3:90-94.
[2]王立根.思維導圖:作文構(gòu)思的有效工具[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09: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