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浦江縣前吳鄉(xiāng)福和希望小學 吳曉麗
低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要讓他們在40分鐘的課堂里,學有所思,學有所樂,學有所成,需要我們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潛心研究,從而使我們的低段語文教學呈現(xiàn)實效性。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究: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需要教師吃透教材,剖析課文的點面。首先,要備出教師對教材的獨特感受。在備課時,教師必須研讀教材和文本,熟悉文本和與文本相關(guān)的背景、前后文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他人對文本的解讀等。只有將這些進行層層剖析,并銘記于心,教師在課堂上才會胸有成竹。其次,要備出學生在課堂上的興奮點。課堂上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滿足學生的需要就是教師教學的首要任務(wù)。為此,教師在備課時,還有一個至關(guān)重要的任務(wù)就是“備學生”,從學生學習的角度考慮怎樣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怎樣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導入是尤為重要的。因為課前的巧妙導入,能激發(fā)起低年級孩子的學習興趣。一堂語文課,孩子要學習新知識、接受新內(nèi)容,我們教師在一開始上課就要吊起孩子的“胃口”,激起孩子的求知欲,為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搭橋鋪路。在教學《狼和小羊》這篇刻畫生動的童話故事時,我設(shè)計了兩張幻燈片,一張是活潑可愛的小山羊,另一張是剛張開血盆大口的狼。我一邊向?qū)W生展示一邊問:“在你們的印象里,小山羊是一種什么樣的動物?”學生們的回答如同開了閘的河水:“活潑”、“可愛”、“善良”、“乖巧”……接著我又展示狼的形象,“狼又給你們什么印象呢?”好多學生瞪大眼睛,說出了“兇惡”、“可怕”、“狡猾”等詞。我故意沉下語調(diào):“那么兇惡可怕的狼和一只溫順的小山羊之間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呢?”學生們于是便快速打開課本,準備學習了。這個導入,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對所學知識產(chǎn)生了新奇感,為后來的課堂教學做好了鋪墊。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巧妙的導入做牽引,課堂的學習氛圍已呈現(xiàn)一個良好的狀態(tài)。此時,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調(diào)動孩子的各種感官,讓孩子們無暇分心,從而促成教學的實效性。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心靈的天窗?!比绾尾拍芗泻⒆觽兊淖⒁饬δ兀?/p>
(1)富有童趣的課堂導問。課堂導問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方法,富有新意和童真的課堂導問,能立刻鎖住孩子的眼,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從而促使孩子積極主動地投入思考。
(2)鼎力相助的課堂“伙伴”。教師要充分運用豐富多彩的插圖、實物、多媒體等“課堂伙伴”的幫助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如教學《風箏和紙船》一課時,當我講到“紙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門口”時,通過借助多媒體的演示,讓孩子形象而生動地理解到紙船的“漂”是順著溪水往下走,所以是三點水。同樣“風箏乘著風,飄呀飄,飄到了松鼠家門口”時,也是如此。通過形象、直觀的演示,孩子的注意力都非常集中,很快便理解了“漂”與“飄”的不同內(nèi)涵。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課堂上我們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樂學氛圍,從而促成學生的自主學習。
(1)演一演。在教學《酸的和甜的》一文時,我讓學生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學生4人一組分好角色戴上了頭飾,他們表演得很投入,惟妙惟肖的動作,充滿激情的語言,把狐貍的狡猾、小兔和松鼠的盲從以及小猴的膽大從容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不僅充分復(fù)述了課文內(nèi)容,又再現(xiàn)了故事情境,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唱一唱。教學中,可以結(jié)合教材,讓學生唱起來,唱出情感?!犊鞓返墓?jié)日》一文是一首兒童歌曲的歌詞,課堂中,一邊播放伴奏樂曲,一邊讓學生唱起來,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們積極的情感和樂學的氛圍。
(3)畫一畫。根據(jù)課文所描寫的具體內(nèi)容畫一畫,也是一種讀書方式,它既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也可以讓學生動手畫一畫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這樣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它們的變化特點,同時也表現(xiàn)出學生對小蝌蚪的喜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教師如果能及時總結(jié)和反思課堂上的得與失,從“得”中吸取經(jīng)驗,從“失”中分析原因,恰恰就是找到上好下一次課的根源。讓我們從反思中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從反思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通過反思促進自己的成長。
在新課程的引領(lǐng)下,我們教師應(yīng)不斷學習和反思,不斷探索和改進,努力使這群活潑可愛的“藍精靈”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小主人,感受到學習語文的快樂;努力向課堂40分鐘要質(zhì)量,從而真正達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