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翔
(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00)
弘揚、傳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和保護的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采取適當的手段進行宣傳。宣傳從傳播學角度來看是一種傳播手段,任何一種文化都必須經過傳播和交流才能保證其生命力。①傳播必須要通過相應的媒介才能實現,互聯網數字化平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中具有鮮明的傳播特質和科學內涵,互聯網時代的文化傳播是對傳統文化審美的強烈沖擊,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互聯網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改變了人們接受信息的時空觀念,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提供了更廣闊的傳播空間。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勞動和智慧的結晶,這些文化內容和形式如同珍珠一般散布在祖國的大江南北,全國各地陸續(xù)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入選,隨著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弘揚和傳承意識的逐漸增強,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程越來越深入,各個民族和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挖掘出來,而要想讓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了解到這些正在被遺忘的文化精髓,傳統媒介由于受到交通、自然環(huán)境、經濟條件等的限制無法完成這一巨大工程,互聯網卻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通過上網我們可以了解到新疆維吾爾族熱情奔放的歌舞、蒙古族長調的民歌和呼麥藝術、媽祖信俗、端午節(jié)等等。
互聯網雖然產生時間短,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卷全球,成為現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媒介之一。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國網民數量達到6.1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5.8%。③從傳播學角度分析,互聯網傳播媒介具有以下三個特性:一是互聯網信息傳播方式簡單便捷,是人們首選的信息接收方式;二是青年人居多;三是教育程度高的人多于教育程度低的人。由此可見,利用互聯網數字化傳播的媒介具有受眾面廣的特點。青少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終繼承人和傳播人,以青少年喜歡的方式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效果明顯。
非物質文化遺產包含形態(tài)文化(價值觀、藝術活動、審美情趣等)和行為文化(戲曲、舞蹈、繪畫),這兩種形態(tài)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傳統媒介傳播都會存在不足,而互聯網是集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為一體的新媒體,方便人們隨時查閱相關圖片、視頻、音頻上的資料,大大增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效果。
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過程中,大眾媒體擁有向社會傳播信息的責任,而利用互聯網數字化技術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實際上是顛覆了傳統媒體的傳播含義?;ヂ摼W時代,要以傳播學為理論指導,使得具有鮮明地域性和抽象性的文化遺產的弘揚和傳承成為可能,利用互聯網平臺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的傳播和共享,讓優(yōu)勢資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利用,充分發(fā)揮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采用互聯網數字化技術是網絡新媒體時代賦予的新形象,同時也是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由于互聯網數字化技術的高度先進性,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容在傳播中涵蓋了不可接觸的遺產范疇,因此在互聯網數字化技術傳播過程中,要以蘊含文化傳播觀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傳播核心,積極建設數字化網絡媒體,實現文化史上的媒介轉移。
首先,在網絡平臺上要制定系統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制,嚴格定義、評估、保護和監(jiān)控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絡傳播系統建設。其次,全面完整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抽象性和片段性的特質,它是由無數文化現象組合而成的,在傳播過程中很容易被主客觀地割裂,因此必須重視文化的完整性,加以綜合保護,注重區(qū)域文化的原本性和生態(tài)性,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區(qū)域內的文化環(huán)境平衡。此外,還要結合物質與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對于瀕臨滅絕的文化要優(yōu)先保護。
互聯網數字化平臺作為一種新媒體傳播媒介,在弘揚和傳承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傳播限制,為文化傳播提供了更寬廣、更豐富的傳播渠道,拓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受眾對象,大大增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效果,讓更多的人都深刻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更讓人們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了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可見互聯網傳播方式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文明意義重大?!?/p>
注釋:
①譚宏.利用互聯網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思考[J]新聞愛好者.2010,(7):56-57.
②王猶建.網絡時代數字化語境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2,(10):39-40.
③穆昭陽.大眾媒介語境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7):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