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習峰
古詩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是中華燦爛文化的瑰寶,經(jīng)常吟誦古詩文,可以陶冶學生情操,豐富想象,使學生的心靈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因此,在古詩文誦讀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領學生讀通詩句,讀出情感,讀出詩韻,還要充分利用古詩文誦讀這塊陣地,培養(yǎng)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在初中古詩文誦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情操?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選入蘇教版語文教材中的古詩文都是思想內容純正的作品,它們大都表達了作者對真善美的強烈追求。在古詩文誦讀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挖掘古詩文中的積極因素,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初中語文《木蘭詩》一課時,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會讀會背,能夠流利誦讀,還要引領學生在反復誦讀并體會木蘭勤勞善良,孝敬父母,熱愛國家的品質,使學生從小愿做像木蘭一樣有著高尚道德品質的人。另外,在教學《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課時,教師要讓學生在誦讀中感受到友情之可貴,能夠與同學和睦相處,從而珍惜自己的中學時光。
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隱含著自然美和情感美的文章,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在誦讀中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陶冶美好的情操。
在古詩文誦讀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誦讀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大量的誦讀實踐中培養(yǎng)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要注重對學生吟誦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在抑揚頓挫的吟誦中,讀出作品的獨特意蘊,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
例如,在教學《觀滄海》一文時,為了使學生體會到詩人樂觀的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筆下大海那種磅礴氣勢,主要采取了有感情誦讀的學習方法。為了使學生誦讀時思想更加純粹,專門從網(wǎng)上下載了大海的相關資料,通過范讀,互讀,評讀等形式,在學生對詩文誦讀熟練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跟著音樂誦讀,在教師精心營造的教學環(huán)境中,在優(yōu)美的音樂和精美的畫面襯托下,學生學習起來勁頭更足,誦讀也更有味,在誦讀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作者不甘平庸、勇于進取的精神,受到了良好的情感教育。
誦讀本身就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誦讀氛圍,進而使學生在誦讀中感知、體驗,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
在古詩文誦讀教學中,提倡學生以誦讀為主,但并不意味著不要分析,有些古詩文的背景年代距離現(xiàn)在較遠,學生對詩文的內涵理解上有一定困難,這時教師就要結和古詩文的特點適當分析,以令學生茅塞頓開,對古詩文的理解更加深刻,與此同時,學生良好的情操在情感體驗中也得到了升華。
例如,在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文時,主要針對學生難以理解的字詞句子進行分析引導、點撥。作為一首塞外詩,這首詩并沒有常見的悲傷離別、苦悶的思想等負面情緒,完全是以一種全新的形象展示在讀者面前,既不讓人感到傷感,又充滿了奇思妙想,使詩文充滿了“奇”味,尤其是詩中“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句千古名句更是后人模仿和引用的佳句,教師要引領學生反復誦讀,在誦讀中培養(yǎng)鑒賞能力,使學生感受到詩文描寫的意境,在誦讀中增加情感體驗,讀出詩文的韻味,培養(yǎng)良好的情操。
在古詩文誦讀教學中,對學生理解的疑難點進行適當分析,可以使學生對古詩文所要表達的情感有更加深切的感知,這樣一來,學生在誦讀古詩文時韻味才能更足,情感才更真切,高尚情操的培養(yǎng)也才能更加有效。
古詩文誦讀中學生情操的培養(yǎng)是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行為,在古詩文誦讀教學中,教師不應以片面的分析代替學生的吟誦實踐,提倡學生在古詩文教學中自讀自悟,使學生在吟誦中逐漸培養(yǎng)悟性,加深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高尚的情操。
例如,在教學《錢塘湖春行》一課時,主要讓學生結合課后注釋自學課文,讓學生自己反復誦讀,邊讀邊畫出自己感受深刻的詞語句子反復揣摩體會,在揣摩品味中增強對古詩文的語言感知力。學生自讀自悟,在誦讀中培養(yǎng)語感,培養(yǎng)對古詩文的感悟能力。這樣教學,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被調動起來,能夠盡快地融入到新課的學習之中,在自由的誦讀下,升華自身的情感體驗。
總之,在古詩文教學中經(jīng)常組織學生誦讀,有助于學生開闊視野,增長見識,陶冶情操。教師要重視古詩文誦讀教學,讓學生在誦讀中陶冶性情,塑造心靈,增強情感體驗,培養(yǎng)悟性,在潛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