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文娟
(實驗中學,四川 成都 610081)
文本細讀是20世紀40年代英美新批評流派的基本批評方法,英美新批評倡導者認為文學作品是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文學活動的本源。英美新批評主張從文學本身出發(fā)研究文學的特質,他們認為文學語言區(qū)別于其他語言,富有情感性、多義性和復雜性,因此特別重視在結合語境的情況下,用細讀的方法讀每一個字,思考、捕捉文本的內蘊和情理。
雖然中學語文教學不是專門的文學批評活動,但是文本細讀的方法對中學語文教學活動還是有著相當重要的促進作用的,基于對當下的語文教學活動現狀做出幾點思考。
作為人文性最強的學科之一,語文最大的特質就在于它的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以及從語言文字中流淌出來的高貴的氣質,它是整個人類文明和文化的高度濃縮。而上語文課就應該是與文字邂逅,與文學邂逅,與文化邂逅,從字里行間品讀出文學的情趣與韻味,感受文學的魅力。“語文課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并最終積淀成為精神世界中最深層最基本的東西——價值觀和人生觀?!保?]178因此,語文教師應該在每一堂課上引導學生親近語文,在閱讀中訓練學生學習、熟練掌握并欣賞母語的能力,而文本細讀是這一過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
但是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深入細讀文本的缺失,使語文味與語文課正漸行漸遠。
首先,語文教師拋棄文本,不重視細讀,對教材鉆研、把握不到位。很多教師備課時,沒有潛心研讀文本,而是匆匆瀏覽,看看課后練習,就去翻閱教學參考書,從網絡上查閱相關的教學課件和教學設計,然后拼拼湊湊做成一篇教案,拿著這樣教案就直奔課堂。這樣勢必給教學帶來的不良后果:第一,膚淺不到位,甚至有偏差。第二,講讀課文有時僅僅是引領學生梳理課文內容,有時也有對課文思想內容、情感的體會,但是沒有引導學生去思考語言表達上的特點、效果和作用。課文的思想、情感從哪里體現?主要是從字里行間分析感知和認識,沒有細讀文本的認識,有點空中樓閣的味道。第三,對教學目標沒有明確的認識和把握,流連于各種教材參考材料中卻沒有自己的深刻見解,課堂教學只是拿著別人教案的空殼子牽強附會,課堂必然枯燥無味,至于語文味,更是奢談。第四,教師的引領、指導作用被弱化了,教師所講的一般都是學生自己就能發(fā)現和意識到的,教師要么囿于教參無從涉及更多范圍,要么自己對教材沒有進行更深入的探究,當學生提出的問題超出教師備課范圍時,就會出現教師無法處理的尷尬場景。
其次,教學手段眼花繚亂,偏離語文本質。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和教學設備的不斷現代化,語文課堂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背離語文本質的教學手段,聲、色、光、影眼花繚亂,聽覺和視覺沖淡了對語言文字本身的品讀,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靜心、潛心讀書和沉思默想,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政治課、藝術欣賞課,甚至是教育技術展示課,語文課上唯獨缺席的卻是語文本身。
第三,也采取細讀的方式,但卻是對知識點、考點的細讀,是對練習題、試卷答案的深入挖掘,富有情趣和蘊含深刻人文內涵的語文課變成了枯燥乏味、機械的技藝訓練。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需要練習題的訓練和檢測,但是要有限定,有一個度,過多的練習和檢測只會損害學生對語文的感情,損害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
為此,我們語文教師是不是應該反思?語文教師首先要自己深刻品味語文的濃濃語文味,然后才去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感情,教學生體會語文的無限魅力。
首先,教師注重文本,走近文本。文本是當前語文教學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載體,教師一定要從思想上重視文本,用好教材。教師在備課時第一道準備工作就是認真研讀文本,這是教學工作的最最基礎的工作,也是最關鍵的工作。曾有位語文教師每篇課文都要先讀上幾十甚是上百遍,經常是讀得淚流滿面,我們不一定要求非要像這位老師這樣做,但是起碼要學習他這種重視文本的精神和態(tài)度。
其次,多思考善提問,走進文本。英美新批評認為文本時文學的本體,強調對個別的作品的研究,通過對作品的仔細閱讀,去發(fā)現構成文學的特殊性質,這對于我們平時語文教學活動中的文本細讀在方法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走進文本,就是帶著情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以自己獨特的體驗,感悟文本,感悟文本情感,解讀文本。在解讀的過程中,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多思考,多質疑,不囿于現有的觀點即便權威,而是通過仔細閱讀,基于自己的獨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心得體會。然后,可以再結合他人的觀點,再次細讀,以便更全面地理解文本,把握教材。
第三,咬文嚼字,品味文本。走進語言文字,分析文隱含的思想內涵。每一篇課文的每一個段落、每一句話、每一組詞甚至是每一個字,都蘊含著一定的思想內容,尤其是作者花費心力重點著墨的字詞句段,更是飽含著深刻而豐富的思想感情,教師要做的就是在自己透徹品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字詞句段的表達作用和表達效果,探尋語言文字背后蘊含的思想情感,感受語言文字的張力和魅力。古人作詩寫文講究煉字,今天大凡有點建樹的作家也都是非常講究推敲文字的,所以,面對這些用心血寫成的文字,我們是需要花費點力氣去好好品讀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的“明天”是全詩的關鍵詞,因為是“從明天起”,所以才能體會海子“今天”的不幸福,才能體會海子向往幸福但在塵世不可得的心情,才能真正地讀懂海子。
文本細讀,就是靜心細讀,細細品味,尤其是文字的細微之處往往見精妙;調動聯(lián)想、想象、生活經驗品味語言的味道,品味從字里行間流淌出來的韻味,然后就是悟,悟語言文字的內在含義和作者的用意。[2]
學生學習語文的方式是由老師決定的,老師首先做到了文本細讀,那么接下來的教學設計就會在此基礎上有明確的目標,就能免于人云亦云,免于流于形式架空語文課堂,學生也能夠在課堂上真正走進文本,體會文字背后的思想、感情、哲理。學生有讀懂讀透課文的能力,有自如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那么應試的問題也就不是什么非常難的事情了。在這里,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將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機統(tǒng)一在一起。
為此,我們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文本,立足文本,從文本細讀開始,抓住語文“美”的特質,慢慢走,欣賞啊……
[1]王麗.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江洪春.文本細讀,成就精彩的語文人生[J].小學語文教師,2008(7).
[3]王尚文.走進語文教學之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趙謙祥.趙謙祥與綠色語文[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6]郭元祥.教師的20項修煉[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7]王先霈.文學文本細讀講演錄[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8]朱萍.于細微處見精神——也談“文本細讀”[J].江蘇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