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 洪
初中學生作文難,表面難在學生怕寫,不愿寫,不會寫,骨子里的原因卻在于教師要學生寫的與學生想寫的往往不一致。具體表現(xiàn)在學生的作文中,就是學生在作文里假話、套話較多,無病呻吟的話較多,切中實際的話較少。作文套路很多,有個性的作文很少。而要解決這些問題,筆者以為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做好三個“關注”。
關注學生的個體思想,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現(xiàn)在的學生都是很有思想的,他們在課外所讀的書籍,所接觸到的網(wǎng)絡信息等,都讓他們的內心思想與語文學習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有所不同。而相比較之下,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思路在關注學生的個體思想這一塊顯得有所不足,即使課程改革已經(jīng)到了今天,許多語文老師在作文教學中仍然在強調大而不當?shù)摹昂暧^思想”,而這種缺乏了對學生個體思想關注的作文教學思路,注定難以讓學生“我手寫我心”。
事實上,文章的思想性與尊重學生個體的思想并不矛盾,因為作文教學本身就有一種思想教化的作用,我們只有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真實思想,然后再加以適當引導,學生才有可能由自己的思想走向社會共同遵循的思想水準。關注學生的個體思想應當從觀察學生入手,觀察學生在校的學習與生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觀察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酸甜苦辣咸。這些都屬于學生的情感認知范疇,而這正是作文的基礎。
我們來看一位學生的作文片段:
假日游黃山,最讓我驚嘆的是山路,遠處望去,山路掩映在綠樹叢中忽隱忽現(xiàn),到了山腰,一團云霧籠罩過來,山路便不見了。有時,似乎看不到路,但走到跟前總是有路的;有時路似乎忽然斷了,可走到跟前時原來路還是在的……學習中或許也有這樣的路,很多時候都會遭遇學習的失敗,那時心中仿佛就沒有了路,于是徘徊、彷徨,甚至是絕望,但那其實是有路的,只是我們的內心被失望所蒙蔽,所以才看不見那條路……
當筆者與同行研究這一作文片段時,觀點不一。有人認為此段太散,有人說主旨不明。其實在筆者看來,判斷此段作文的好差固然要看文筆的運用,但首先要看的應當是學生的內心思想。顯然,學生此段描述的是其由登山感受聯(lián)想到的學習感受。兩者之間巧妙地通過“路”聯(lián)系了起來,并且試圖從自然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學習的一些原理,筆者認為這是恰當?shù)摹R蚨?,對這樣的思想給予贊許是必須的,至于更進一步的寫作要求,則應當在肯定的基礎上進行。
學生怕作文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學生總感覺自己的表達是受到抑制的,這在筆者進行的多次調查中得到體現(xiàn)。用學生的話說,就是“當我想這么表達時,老師總說這樣的表達是不行的”。那么,學生的表達與教師之間的要求到底有多大的差異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根本上是對寫作的認識。
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筆者以為,對這一表述的精確把握不在于對原有經(jīng)驗的理解,而在于對其進行合乎時代需要、符合學生發(fā)展需要的理解。
顯然,這里教師最擔心的是學生在寫作中過于自由,其實這種擔心往往是多余的,因為初中學生還不至于為了嘩眾取寵而故意編排些無聊的寫作形式。相反,如果賦予了學生自由,那學生在作文中就會還給教師很多驚喜。在筆者的作文教學中,“不拘一格”、“自由表達”是口頭禪,而學生的表現(xiàn)也確實不會讓人失望。一位學生在寫給爸爸的信中說“爸爸,你給我的愛從來都是無聲的愛”——只是因為這位爸爸是一個啞巴;一位學生說“也許我也做頭特立獨行的豬”——只是因為這位學生讀懂了王小波那篇文章,因為沒有人管的時候,這位學生覺得自己也能生活。
學生的這些表達并不意味著其思想有多落后,相反,面對不滿卻假裝附和,那才是作文教學中要杜絕的。
初中作文強調“我手寫我心”,“我心”是什么?當然是學生內心的想法,寫作是能夠反映學生的心理的,寫作也是能調節(jié)學生的心理的。在作文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的寫作心理。
當學生寫下爸爸的愛是無聲的愛的時候,筆者讀懂了這份愛在學生心中的厚重,因為根據(jù)平時的了解,筆者知道他們父子關系是多么的和諧(當然,筆者也指導他要寫出這種和諧,從而讓這句話更具分量);當學生寫下愿做一只特立獨行的豬時,筆者讀懂了這孩子對自由的一種渴望,甚至是讀出了一種叛逆,因為筆者知道這個孩子從小就是個性十足(當然,筆者也會提醒他從作好文的角度要適度隱藏鋒芒,因為那時藏反而是露)??梢赃@么說,每一個學生認真所作之文背后,都有更為豐富的心理活動作為支撐,通過作文去了解學生的心理,進而把握學生的心理,是反哺優(yōu)秀作文的重要手段。
作文是為了表達思想,是為了表達成長過程中的思想。因此,從成長角度關注學生的寫作心理,應當是作文教學的本職。